-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讀過 本書特色
李師東,韜奮出版獎得主,《人世間》的責任編輯,深耕出版近40年,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是文學界的知名“星探”,用敏銳的眼光捕捉有希望的創作星火,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活動的親歷者和重要推手之一。 這本書里不只有文學評論,更有作者從出版抵達文學的思考和總結—— 文學愛好者要讀,這是解構文化現象、領讀文學作品的萬花筒。 文學圈內人要讀,這是喚醒共同文化體驗的“回憶殺”。 出版從業者要讀,這是解密編輯家是怎樣煉成的經驗談。 或者,你只是《人世間》的“粉絲”,那么這里有你可能感興趣的《人世間》誕生記! 《讀過》用文學的眼光,來聚焦時代,打量文化,留住了本書作者的堅實足印。 ——陳晉
讀過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文學評論隨筆集。 本書所收文章,立足文學出版現場,既有對重要文學作品的解讀(如梁曉聲的《人世間》、劉震云的《新兵連》、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對重要作家創作狀況的深度剖析,也有對重要文學說法的實情展示和對當代文學創作態勢的悉心體察。 全書從現場、話題、印記三個維度,展現出版場景、文學見地和文化烙印,是作者近40年從出版抵達文學的思考和總結。
讀過 目錄
讀過 節選
**輯 現場 《人世間》:百姓生活的時代書寫 《人世間》(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11月版)是梁曉聲新近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115萬字的作品,歷經數年傾心打造,可以看作是梁曉聲對自己創作和思考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我們知道,作家梁曉聲是因表現知青生活而知名的。他早年的中短篇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是“知青文學”的代表作。他后來創作的長篇小說《雪城》《年輪》等,也主要描寫知青和后知青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創作逐步涉及對非知青人群現實生活的描寫和表現。在當代文壇,梁曉聲是一個有著鮮明的文學個性和思想力度的作家。 《人世間》與梁曉聲以往的創作和思考,既有精神上的關聯,又有格局上的擴展。這突出體現在,《人世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寫作視野。在《人世間》這部作品中,梁曉聲對現實生活的表現,不再指向某個單一的社會階層和某一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向普天之下的蕓蕓眾生,重在展現人世間的社會生活情形。 梁曉聲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點,他從自己熟悉的城市貧困區的底層生活寫起,然后一步一步發散到社會的其他階層和人群,寫不同社會階層的生存狀態,寫人與人之間的糾纏,寫人生的悲歡離合,寫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從而勾畫出了一幅錯落有致的世間百姓群像圖。作品在人世間的大視野下展開,緊緊扣住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這一基本主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展現了社會現實的豐富和生動。可以這樣說,《人世間》這部作品,是梁曉聲對自己的生活積累、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的一次全方位的調動。 梁曉聲這一新的寫作視野的確立,得助于他多年來對社會、生活和人生的深入思考。我們知道,梁曉聲在文學創作之余,還寫有大量有關社會現實、思想文化和人生人性的時評和隨筆。尤其是《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等,對社會生活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的探究,有效地支撐了他在《人世間》中對各階層人物的塑造、對人物關系的把握,使得他對現實生活的表現能夠切中肯綮、鮮活生動。 梁曉聲寫作視野的變化,明顯不同于他以往的創作。同時,我們看到,《人世間》在表現城市百姓生活方面,也有著其他作家所不具備的獨特生活優勢。多少年后,梁曉聲才去觸碰這一題材,去寫出城市生活中的人心軌跡和社會脈絡,可謂是用心良苦。 正因如此,《人世間》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年代寫作”。說到年代寫作,我們往往理解為出生于某個年代的作家的寫作。《人世間》的寫作,恰恰是從年代開始的。《人世間》里的周氏三兄妹,是共和國的**代人。作品從他們走進社會的20世紀60年代末寫起,一直寫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時間跨度長達近50年。梁曉聲和共和國同齡,他有條件寫出這一段感同身受的歷史。而這近50年,正是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百姓生活由貧困走向富裕,社會文化從貧乏走向多元。當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與每個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時,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人間奇景。而這正是《人世間》要向我們展示的。 把百姓生活放進近50年的時間長河里去浸潤、磨洗,這確實需要膽識和勇氣。而百姓生活作為社會現實的基礎和根本,也*能印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于是,在《人世間》里,我們看到,這近50年里出現過的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推薦上大學、知青返城、恢復高考、出國潮、下海熱、走穴、國企改革、工人下崗、自謀職業、棚戶區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會動向和重要社會現象,在不同時間節點上,對《人世間》中的不同人物都產生過深刻的人生影響。于是,在作者構建的人世間的生活場景里,我們讀到了個人的成長、草根青年的奮斗,讀到了婚姻和家庭的經營和維系,讀到了家族的衰敗和延續,讀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讀到了不同社會階層的親疏遠近,讀到了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我們在《人世間》里,還讀到了底層生活的艱辛和不易,讀到了平民百姓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讀到了讀書影響人生、知識改變命運的提示,以及作者對人間世事的憂患和悲憫。 《人世間》形象而直觀地向我們展示了近50年中國的百姓生活和時代發展。這對于今天的人們回望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歷程,有著彌足珍貴的認知和審美功效。這是《人世間》的價值所在,也是年代寫作的必然意義。 我們看到,《人世間》體現了作者駕馭生活的非凡能力。《人世間》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設計,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安排,沒有人物命運的大起大伏。作者通過自己的生活積累和人生閱歷,平實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從百姓生活中去體現社會時代的巨大變化。不能不說,這的確是一次具有難度的寫作。寫作的難度,更在于對我們耳熟能詳、如影隨形的諸多社會事件和生活現象,做出有分寸的把握和有邊界的掌控。在《人世間》里,作者體現出了表現社會生活的深厚功力。梁曉聲所具備的駕馭能力,在于他對這個時代充滿感情,在于他立足民間,感同身受,更在于他始終堅持著對人性正能量的高揚和張舉。“文學應該具備引人向善的力量。”正是從這樣質樸平實的文學理念出發,他去正視筆下的人人事事,寫好筆下的人人事事。在《人世間》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閃現的善良、正直、擔當和誠信。即便生活再艱辛,也要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自立自強,互助互幫。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時代怎樣變遷,都要做一個好人。社會越發展,時代越進步,作為人本身,更應該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間》是梁曉聲“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 同時,在《人世間》里,作者傾注了自己對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切關懷。在時代大潮中,每個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有其必然的合理性。但追求的方式和手段,具備的素養和能力,又往往決定了他們人生努力的價值優劣。平民百姓如何改變人生和命運,生活向往如何得到有效實現,這是作者尤為關切的。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與每個人都休戚相關,《人世間》體現出了深重寬廣的憂患和悲憫。這是梁曉聲的人間情懷,也是他寫出《人世間》的內在動因。 《人世間》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堪稱一部50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寫于2018年 如果能被時光打磨 一 梁曉聲在牡丹園的家,我去過許多次。一條很窄的小街里的一個不大的小區。梁曉聲說,小街現在通暢多了,前些年,人來人往,小商小販川流不息。有一點好:一下樓就接地氣,適合他寫小說。 我懷念我見過的場景:一張小木桌,一把小木椅,桌上是一摞標有“北京語言學院”字樣的400格大稿紙。小桌放在朝北的陽臺上,窗外陽光明麗。梁曉聲坐在這里,一筆一畫地寫著字,完完全全一個爬格子的工匠樣子。 日復一日,他保持著這樣的姿勢,整整5年之久。 5年里,那一摞手稿,越積越厚,足足有3600多頁。稿紙上的字,起初工工整整,安安靜靜;過了二三十萬字后,這些字慢慢醒來,個別的筆畫在探頭探腦;再過30多萬字,梁曉聲已然按捺不住字里行間的拳打腳踢;到了*后,就索性寫在了A4空白紙上。 梁曉聲的書寫,著實辛苦。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積月累,梁曉聲率領著他筆下的115萬個漢字,組成了一支雄壯而又浩蕩的隊伍。 后來,這些文字變成了書。打開它時,不經意間,會隱隱覺出些特別:這些字有手感,有體溫,細細綿綿地傳遞著一個手藝人的氣息。而通篇看來,它精神飽滿,底氣充足。115萬字一以貫之,仿佛是一氣呵成。 我所見到的,正是梁曉聲寫作《人世間》的情形。 二 *初接觸到《人世間》的書稿,是2015年11月20日。那是一個很陽光的上午。 梁曉聲說,他的新長篇要寫100來萬字,**部已經寫完,第二部也快寫到一半。他興致勃勃地講起這部長篇小說里的故事:在A城的貧民區里,有一位叫周秉昆的小伙子,還有他的哥哥周秉義、姐姐周蓉……我們早就知道梁曉聲在寫長篇,也一直期待著一個時機。梁曉聲說:“其他出版社盯得很緊。這部書,我決定還是交給你們,交給中青社。這么多年,我們一直很愉快。” 我明白,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書,梁曉聲肯定讀過,也一定對他的人生產生過或大或小的影響。我更清楚,早在1982年,梁老師就和我們有了交往。那個時候,中國青年出版社剛剛創辦《青年文學》雜志,就發表了梁曉聲的知青小說名篇《為了收獲》,并對他的創作一直給予熱情的關注。 梁曉聲是我的學長,我們同校同系。兩人聊天的時候,我叫他大師兄;有旁人在場,叫他梁老師。那一天的陽光一定十分燦爛。我和同事捧回梁曉聲新長篇**部的手稿,當時我想到的只有這么一句話:不失信任,不負托付。 梁曉聲醞釀、構思《人世間》,始于2010年。那一年,他剛過60歲。他要寫一部有年代感的作品,寫這幾十年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中國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要把這些告訴今天的讀者。 梁曉聲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點。他從小生活在城市平民區,他打算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寫起,然后發散到社會的其他層面,寫不同社會階層的生存狀況,寫幾十年里中國的百姓生活和時代發展,寫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交集,寫一部50年中國百姓生活史。他思考著。他足足思考了3年,直到2013年年初,才開始動筆。 拿回來小說的**部,我們和梁曉聲開始了密切的互動。《人世間》從20世紀60年代末寫起,自然要涉及從那個時代起始的許多社會生活細節。“三八紅旗手”的說法是哪年有的,70年代還有沒有,我們要查資料;《悲慘世界》在“文革”前出過幾卷,我們要去核實;對人和世事的拿捏、把握,更要有尺度和分寸。我們對發現的疑問能解決的盡量解決,不好解決的專門做有筆記。梁曉聲的寫作與我們的審稿有條不紊,持續推進。這是一次深度而又特別高效的合作,更是一段難忘的經歷。這其中有我們作為編者的理解和要求,更有作者的寬容和大氣。 眼看《人世間》就要修改完成,圖書出版合同也該簽署了。2017年6月5日,我們來到梁曉聲家中。他說:“你說要簽上10年,10年里1萬冊總該能賣得掉吧!”我說:“那我們寫不寫起印數?”梁曉聲說:“現在做出版不容易,只要你們把書做好、做到位。”我不敢相信。我很清楚,現如今,一位知名作家對自己的新作提出5萬冊、10萬冊的起印數,早已不算稀奇。而梁曉聲對自己寫了整整5年的長篇小說,居然不提起印數上的任何要求,在我看來,如果不是絕無僅有,也一定是聞所未聞。我畢竟在這個行業里待了很久。梁曉聲對他的寫作是有信心的,他對中青社同樣也充滿信任。新上任的中青總社社長皮鈞得知后,很感慨地說:“梁老師這么信任我們,我們更要對得起這份信任!” 完成初稿后,梁曉聲用了大半年的時間進行修訂。2017年9月4日,書稿全部完成。但一件撓頭的事還沒有著落,這便是書名的確定。 2017年10月24日,我們再次來到梁曉聲家。一同前往的還有書籍設計師傅曉笛。本是來談書籍設計的,梁曉聲先掏出了一張紙,紙上有一段話,是給長篇小說寫的“題記”。我認真看了,覺得不妥。我說:“你的長篇寫了這么多的內容,用一句話、兩句話概括,反倒會限制讀者的閱讀。”他說那好吧,順手就把那張紙撕掉了。幾年里,我們和梁曉聲之間就是這樣直來直去:我有問題,他來解析;他有困惑,我來釋疑。但是,這段100多字的“題記”里,有3個字往我心里扎了一下。我脫口而出:“人世間!”梁曉聲一愣,說:“高爾基有《在人間》。”我說:“高爾基是在人間如何,‘人世間’是中國百姓用語。多貼切呀,‘人世間’把世上的一切都給罩住了,我們這部書里裝的正是人間世事。”梁曉聲心理上好像還沒有準備。他*初給這部長篇暫定的名字是“共樂區的兒女們”,自己并不滿意。我們磨合了幾回,也沒想出更好的書名。這是一個結。我們用這個暫定名,申報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補報“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申請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一一順利通過。這都是對梁曉聲和中青社的信任,但反過來也加重了我們起好書名的壓力。 “‘人世間’概括性強,一看就知道內容。”我繼續堅持。梁曉聲總是為他人著想,滿懷同情地說:“那好吧。” “人世間”,從此成了書名。 三 為慎重起見,在2018年1月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我們推出《人世間》征求意見版。聽取多方意見后,我們組織修訂,于2018年5月拿出了正式版本,起印1萬套;8月,加印1萬套。從2018年6月起,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我和李釗平我們兩位責任編輯,還有營銷部門的同事,陪伴著梁老師從北到南,進行座談、研討、簽售等。我們安排梁老師與網易合作“網易說”,線上直播兩個來小時,觀看人數超過100萬。2018年9月,在長春出版年會上,《人世間》榮獲首屆“中國文學好書獎”。前些天,在第十五屆《當代》長篇小說論壇上,經在場的100余位專業人士現場投票,《人世間》被評為2018年度五佳長篇小說之一。從去年10月中旬開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把《人世間》作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點節目,進行了136期的長篇小說聯播。 《人世間》出版后,得到各方面的積極評價;梁曉聲所到之處,受到讀者的熱情追捧。有一個花絮:2018年6月,我陪梁老師來到方志敏烈士的故鄉江西弋陽。梁曉聲給縣委中心組學習會講述“讀書與人生”,全縣300余位鄉鎮以上負責人與會,座無虛席。會后縣里的同志找到梁曉聲,請他給一套《人世間》題款,并連夜送到了一位拆遷困難戶的手里。這拆遷困難戶是一位“梁粉”。第二天一早,這位“梁粉”通知當地,他準備搬遷了。梁曉聲不經意間,解決了一道久拖未決的難題。這是我們回上饒市的路上,“三清媚”文學研究會會長毛素珍親口講述的。 2019年1月23日,由中國作協創研部、中國青年出版總社、文藝報社聯合舉辦的“梁曉聲長篇小說
讀過 作者簡介
李師東,編輯家、文學評論家。1984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歷任《青年文學》雜志編輯、副主編、主編、社長,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副總編輯、總經理。第十四屆韜奮出版獎獲得者,編輯出版的文學圖書和期刊作品,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