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修訂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55118
- 條形碼:9787300255118 ; 978-7-300-2551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修訂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本書特色
★“詮釋學”的工作就是從一個世界轉換到另一個世界,從神的世界轉換到人的世界,從一個陌生的語言世界轉換到另一個自己的語言世界。 ——伽達默爾 ★詮釋學是哲學和哲學史的進路。 ——余敦康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修訂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內容簡介
本書從詮釋學的概念、詮釋學的早期發展、19世紀的普遍詮釋學、當代詮釋學的形成、當代詮釋學的發展和爭論等方面全面系統而歷史地展現了詮釋學這門哲學學科的豐富內涵。本書特別指出理解從來就不是一種對于某個所與對象的主觀行為,而是屬于效果歷史的,詮釋就是陌生性與熟悉性、過去與現代的綜合。當代詮釋學的近期新發展是以理論與實踐合一為任務的哲學詮釋學,或者說是作為實踐哲學的詮釋學,這種詮釋學既不是一種理論的一般知識,又不是一種應用的技術知識,而是綜合理論和實踐的一門嶄新的人文學科,這門學科本身就包含了批判和反思。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修訂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目錄
**節 詮釋學與赫爾默斯
第二節 詮釋學學科與詮釋學哲學
第三節 獨斷型詮釋學與探究型詮釋學
第四節 詮釋學的六種性質規定及三大轉向
第二章 詮釋學的早期發展
**節 古代詮釋學
第二節 中世紀詮釋學
第三節 宗教改革時期詮釋學
第四節 17世紀和18世紀詮釋學
第三章 19世紀的普遍詮釋學
**節 阿斯特的普遍詮釋學設想
第二節 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詮釋學構造
第三節 歷史學派的詮釋學思想
第四章 當代詮釋學的形成(上)
**節 狄爾泰為精神科學奠定認識論基礎
第二節 胡塞爾的本質現象學和先驗現象學
第五章 當代詮釋學的形成(下)
**節 瓦爾登堡的保爾·約爾克伯爵的歷史性思想
第二節 海德格爾的詮釋學轉向
第三節 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
第六章 當代詮釋學的發展和爭論
**節 貝蒂的作為精神科學普遍方法論的詮釋學
第二節 哈貝馬斯的批判詮釋學
第三節 利科爾的現象學詮釋學
第四節 作為實踐哲學的當代詮釋學
總結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修訂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節選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修訂版)》: 3.理解是重構作者思想 施萊爾馬赫是著名的《圣經》注釋學家,在其長期的《圣經》注釋實踐中,他發現以往的詮釋學在語義的解釋和教義的解釋之間存在矛盾。眾所周知,《圣經》是由許多不同的文本組成的,它們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所撰寫。如果僅僅根據語義的解釋,這些由不同時期的語言所撰寫的文本之間就有很多相互矛盾之處,從而不能構成一個觀念;如果僅從教義學出發,雖然可形成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但卻與語義解釋發生抵觸。因此情況就會是這樣:假如堅持語義分析,現有的基督教共同信仰就會被破壞;反之,假如堅持教義解釋,則《圣經》文本就顯得不可信。為此,施萊爾馬赫是通過下述步驟來發展他的普遍詮釋學的。首先,他把理解過程與被理解的東西區分開來;其次,區分他人意圖或意見的理解和辯證的理解,即對事物或主題的理解,也就是區分對作者個人意圖或意見的理解和對作品真理內容的理解。在他看來,理解對象是獨立于理解者的,因而理解過程是與理解對象相分離的,而我們要理解的東西不是作品的真理內容,而是作者個人的個別生命。按照這兩點,施萊爾馬赫得出,文本的意義就是作者的意向或思想,而理解和解釋就是重新表述或重構作者的意向或思想。這一點正如我們以后要指出的,使施萊爾馬赫作為方法論的詮釋學與伽達默爾作為哲學的詮釋學形成鮮明的對照。施萊爾馬赫提出兩種重構,即客觀的重構和主觀的重構?陀^的重構是“我們對語言具有像作者所使用的那種知識,這種知識甚至比原來讀者所具有的知識還更精確”,也就是說,客觀的重構是一種語言的重構;主觀的重構則是“我們具有作者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的知識”,也就是說,主觀的重構是對作者心理狀態的重構。當然,對于施萊爾馬赫來說,主觀的重構是更為重要的一種重構,他主張只有我們重構了作者的心理狀態,我們才算詮釋了作者的文本。這里所謂重構作者的心理狀態,按他的說法,就是努力從思想上、心理上、時間上去“設身處地”地體驗作者的原意或原思想。在施萊爾馬赫看來,真正的理解活動就是讓理解者與作者處于同一層次,通過這種與作者處于同一層次的活動,文本就被理解為它的作者的生命的獨特表現。不過,施萊爾馬赫在這點上與他的前人有所不同,他不主張人類具有共同本性的觀念,共通感和共同信念不能指導理解或為理解的可能性提供基礎。對于施萊爾馬赫來說,理解并不表示找尋一種共通感或可共同分享的內容,相反,理解在于規定理解者如何通過重構作者的意見的起源而達到作者的意見。他曾經說:“解釋的首要任務不是要按照現代思想去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重新認識作者和他的聽眾之間的原始關系。” 我們可將施萊爾馬赫的這種關于理解的觀點的特殊性,與他的前人和后人做一個比較。當斯賓諾莎談到《圣經》中有少部分不清楚段落需要我們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思想時,他認為在這少部分里我們只涉及規定其陳述的意義,而不是它們的真理,但《圣經》大部分卻是涉及真理的內容;同樣,按照克拉登尼烏斯的看法,當我們在解釋某文本時,我們的標準不是作者的意義,而是其本身的真實意味,也就是它們的內容。作品可能意指的東西遠比作者所想的更多,解釋就是要把這種更多的東西展示出來。與這些前驅們的看法相反,施萊爾馬赫認為理解只是對作者意圖或意見的重構,而不涉及作品的真理內容。伽達默爾正是在這一點上強調自己與施萊爾馬赫的根本區別。按照伽達默爾的看法,理解首先指相互理解,理解首先是相互達到一致意見,而且是對雙方共同關注的東西達到一致意見。反之,對于施萊爾馬赫來說,理解不是相互理解,而是某人理解他人,即單方面的理解,而且理解不是對于一個共同關心的主題達到理解,而是無關乎共同關注的東西而理解他人,理解只是規定作者如何達到他的意見,因此理解不涉及真理內容,而只涉及起源和動機,不是關涉你意味的東西,而是關涉你如何有這意味。簡言之,理解只是關于作者意圖和動機的理解,而不是關于共同關注的真理內容的理解。正是在這一點上,施萊爾馬赫建立他的重構說,即重構那種使作者導致這一意見或那一意見的心理過程。不過,按照伽達默爾的看法,這種無涉真理內容的理解不是理解的成功,而是理解的失敗。 ……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修訂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作者簡介
洪漢鼎,我國著名斯賓諾莎哲學、當代德國哲學和詮釋學專家,現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哲學名譽博士,臺灣成功大學文學院客座講座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伽達默爾著作集漢譯與研究”首席專家。20世紀50年代在北京大學受教于賀麟教授和洪謙教授;70年代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擔任賀麟教授的助手;1983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資金,赴德國進修兩年;1992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5年任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后在臺灣多所大學任教。德文專著有《斯賓諾莎與德國哲學》、《中國哲學基礎》、《中國哲學辭典》(三卷本,中德文對照),中文專著有《斯賓諾莎哲學研究》、《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上、下冊)等,譯著有《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批評的西方哲學史》《知識論導論》《詮釋學真理?——論伽達默爾的真理概念》等。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