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口空間分布趨勢預測及相關政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2356
- 條形碼:9787030712356 ; 978-7-03-07123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口空間分布趨勢預測及相關政策研究 本書特色
人口是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復雜系統中的關鍵一環,其空間分布是制訂國家及區域重大戰略的前提,是各類規劃合理配置要素的重要基礎。
人口空間分布趨勢預測及相關政策研究 內容簡介
人口是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復雜系統中的關鍵一環,其空間分布是制訂國家及區域重大戰略的前提,是各類規劃合理配置要素的重要基礎。構建了基于"開發與保護均衡、公平與效率兼顧"價值導向的人口空間分布合理性評估框架,研發集成了多區域人口空間分布趨勢預測的成套技術方法體系;在人口多源異構數據庫建構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和總結了我國分市縣、分省區、分地帶等等多尺度人口地理分布格局演化規律,從經濟發展水平、公共服務能力、宜居環境等等角度闡釋了不同尺度區域人口分布的關鍵驅動因子及其作用機制;基于CIECIA-R模型的人口增長與分布模擬,提出了"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人口空間分布可能趨勢及方案;以江蘇省、無錫市等典型省域和市縣為例,集成應用了人口規模結構預測與功能區劃分等技術方法;探討了影響我國人口合理布局的關鍵掣肘和重大挑戰,提出未來人口空間分布的優化調控方向和相關政策建議。
人口空間分布趨勢預測及相關政策研究 目錄
**篇 科學問題與理論基礎
**章 緒論 3
**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3
第二節 技術方案 7
參考文獻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評述 13
**節 相關概念梳理 13
第二節 相關理論基礎 14
第三節 實證研究主要進展 29
第四節 綜合評述與展望 47
第五節 人口分布空間均衡導向:人口–自然–經濟的互饋 48
參考文獻 51
第三章 多尺度人口分布數據采集與模擬方法 62
**節 數據采集與建庫 62
第二節 實證分析方法 64
參考文獻 73
第二篇 全國篇
第四章 多尺度人口空間分布格局演變特征與規律 77
**節 “胡煥庸線”兩側人口分布演變 77
第二節 多尺度人口分布演變 79
第五章 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分析 89
**節 自然生態要素驅動機理 89
第二節 經濟社會要素驅動機理 90
第六章 區域與典型省域人口規模預測 97
**節 中國區域人口空間分布模擬與預測 97
第二節 典型省域人口規模預測與檢驗:江蘇省 99
參考文獻 106
第三篇 長三角篇
第七章 長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及其遷移特征演變 111
**節 長三角人口規模演變分析 111
第二節 長三角人口分布格局演變特征 113
第三節 長三角地區人口遷移網絡及演化 118
第四節 研究結論 124
參考文獻 125
第八章 長三角人口偏移增長及影響因素研究 127
**節 研究區域與數據說明 128
第二節 長三角人口偏移增長時空演變分析 128
第三節 長三角人口偏移增長影響因素分析 133
第四節 研究結論 139
參考文獻 140
第九章 長三角一體化的人口增長與集散效應研究 142
**節 理論機制、實證模型與數據來源 143
第二節 實證檢驗結果與分析 146
第三節 一體化影響城市人口增長的機制檢驗 150
第四節 研究結論 152
參考文獻 153
第十章 長三角人口與經濟協調格局的時空演變研究 155
**節 基于增長彈性的總體狀況對比研究 156
第二節 人口與經濟的時空演變及協調性狀況研究 159
第三節 人口與經濟分布格局演變的驅動力分析 164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65
參考文獻 167
第四篇 典型城市篇:以無錫為例
第十一章 無錫市人口發展特征及成因 171
**節 總體特征 171
第二節 成因分析 183
第十二章 無錫市職住空間關系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186
**節 無錫市職住空間變動過程 187
第二節 無錫市職住空間匹配分析 190
第三節 無錫市職住空間關系影響因素分析 192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93
參考文獻 194
第十三章 無錫市人口規模預測與分布優化 196
**節 人口規模預測 196
第二節 空間分布優化 208
第十四章 典型城區人口規模預測與分布優化 216
**節 人口發展特征 216
第二節 人口規模預測 226
第三節 空間布局優化 230
第五篇 對策建議
第十五章 未來人口空間分布的對策建議 241
第十六章 城市群未來人口空間分布的對策建議 244
第十七章 城市未來人口分布與優化的對策建議 246
人口空間分布趨勢預測及相關政策研究 節選
**篇科學問題與理論基礎 **章緒論 **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人口總量約14.44億人,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人口空間分布的不均衡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口空間分布是各類經濟社會發展要素科學配置的基礎,是制定國家及區域重大戰略的前提,也是政府實施空間調控和編制各類規劃的重要依據,關乎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局,對區域協調、城鄉融合及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1-2]。 人口的“一雙手”代表勞動和創造能力的供給,“一張嘴”是對食物及生存的需求,這是人口發展的兩個基本邏輯,其長期受自然資源環境的決定性影響,中短期受制并反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宏觀政策等[3]。人口空間分布,作為“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復雜系統的關鍵一環,一直是管理學、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關注的重要領域。西方學界的研究,*早追溯到Ravenstein改善生存條件的“七定律”遷移法則[4]。此后,關于人口空間分布的研究日益豐富,但不同學科對人口空間分布及其遷移的解釋角度存在差異。例如,新古典主義和發展經濟學分別基于人力資本效益及勞動力行業效率差異解釋人口遷移[5-7];行為學派從社會結構研究人口遷移行為[8];地理學家從資源環境承載及就業等經濟活動提出人口均衡分布格局[9-11]等。 中國的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及演化過程,有著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和戶籍管理制度背景,并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的人口理論和研究語境。長期以來形成的大自然地形格局,決定了人口東密西疏的“胡煥庸線”呈現相對的長期穩定性[10,12]。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現兩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一是1950~1960年的三線建設和知識青年下鄉,人口向西部、東北的全域及中東部鄉村地區擴散,緩解了東部城市就業和食物壓力,但也導致西部生存環境惡化和生產效率低下;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市場化、城鎮化背景下,沿海快速工業化和世界工廠擴張帶動中西部鄉村人口向東部城市遷移,民工潮洶涌,東西部發展差距拉大,城鄉社會發展嚴重不平衡。當前,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發展格局加速建構,經濟社會發展路徑加速轉型,主體功能區及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等戰略深入實施,以“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為主體的改革開放戰略布局持續優化,同時也出現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等新情況,我國人口遷移與空間布局面臨新環境,并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1)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加快人口空間布局重塑優化。受經濟發展、就業崗位等因素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國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二元社會體制明顯松動,產業變動、城市化進程以及國民經濟發展使得人口遷移活動空前活躍,中國進入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流動期[13-14]。“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明顯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充分”和“均衡”地高質量發展成為核心導向。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加之2020年開始暴發的全球新冠疫情的沖擊,使得國際環境復雜多變。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明顯轉變,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國制定并實施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主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涵蓋24個省份和港澳地區,截至2019年底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4%。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倡議、中部崛起戰略等的實施,使由地理區位為主要制約因素的東部、中部、西部經濟差異和人口東密西疏的空間格局逐漸改變,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布局發生調整,“一帶一路”倡議為將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打造為國內大循環連接國際循環的重要節點提供了難得契機。經濟活動是影響人口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進一步弱化人口流動動力,人口分布格局面臨經濟結構調整背景下的重塑和優化[15-16]。同時,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放開三孩等政策的相繼實施,也對區域人口自然增長產生較大影響,這既影響了區域人口的自然增長,也可能通過人口流動影響其他地區的人口格局。 (2)現代化建設、經濟社會全面轉型驅動人口遷移意愿的多元化。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背景下,區域一體化在重塑世界經濟地理新格局的同時,也對區域增長溢出、社會公平發展以及資源環境利用產生了根本性影響。區域經濟格局帶來遷移人口空間極化,已成為學者的共識[17]。城鎮化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實現新型城鎮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我國的人口戶籍政策、城鄉二元分割的存在,對人口流動產生了嚴重制約。受此影響,《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全國超過2億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處于“半市民化”狀態。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2019年我國提出推動1億人口落戶城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城鎮化建設是應對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發展背景下的重大舉措之一,新型城鎮化是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中國內循環的*大潛力所在[18]。在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鎮建設格局背景下,人口遷移意愿呈現多元化特征。人口遷出原住地和人口定居在流入地是人口遷移的兩個過程,其中城鄉收入差異是引起人口遷出原住地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口流動模式由個人到家庭式流動的轉變[19],公共服務供給成為影響人口定居在流入地的主要原因。此外,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區域產業結構、房價等因素也成為影響流動人口的短期居留、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的重要因素[20-21]。個體社會經濟屬性、經濟導向、公共服務等因素影響下的人口居留時長意愿呈現出以下特征: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短期居留意愿高、永久居留意愿*低,中西部地區長期居留意愿高,而諸如東北等經濟發展較差的地區,成為永久居留意愿*高和短期居留意愿*低的區域。隨著我國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的構建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下的人口遷移意愿將在以經濟和公共服務為主要導向的影響下呈現多元化特征,進而影響人口空間布局的變化。 (3)城市群與都市圈成為人口集聚主要陣地。對于中國而言,隨著區域一體化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城市集群化發展的顯現,城市也從“單兵突進”轉向“抱團發展”,宏觀政策制定也順應了這一趨勢,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長城市群等國家*城市群規劃的先后獲批,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22-24]。城市群和都市圈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空間主體,肩負著經濟發展新格局背景下的重大使命和任務,既是人口、生產要素等集聚的主要區域(僅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以11%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40%的人口,以核心城市為極點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也是構建我國經濟發展大格局的關鍵所在。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和都市圈規劃的進一步落實,使城市群和都市圈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戰略核心地位逐步強化。我國人口紅利弱化背景下的區域人才落戶、人才競爭趨勢逐步凸顯,放寬落戶限制、城市群發展帶來的公共服務提升和經濟效益使城市群、都市圈成為人口集聚的主要陣地。此外,人口流入也將提高城市群、都市圈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形成雙向驅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為63.89%,處于城鎮化中后期階段[25],城市群人口密度大、人口數量增長迅速,人口向城市群內各城市集聚和擴散的流量大[26]。城市群差異化的發展水平對人口的集聚和擴散效應不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群對人口的集聚效應更強,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遷移活躍,其中京津冀城市群人口遷移傾向活躍程度低于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群[27];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群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呈現出核心城市集聚、周邊城市擴散的特征[26]。在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逐步推進的進程中,我國人口分布空間格局仍將呈現以城市群、都市圈為熱點的主要布局特征。與此同時,東部產業調整及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使部分人口反向流動回中西部,鄉村人口開始回流;大城市因公共福利強和就業崗位豐富,人口集聚*快,中小城鎮則相對停滯。人口極化與分散并存,對區域城鄉協調及現代化建設將會產生深遠影響。 (4)大中小城市發展差異與人口空間均衡分布。區域發展不僅受資源稟賦、政府宏觀調控等的制約,也受城市群空間結構的影響[28-29],合理的空間結構成為優化資源空間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30-32]。在經濟發展、城鄉收入、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對外開放和政策導向等的影響下,城市規模呈現差異化演變態勢,并通過人口規模、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等推動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空間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復雜關系,空間結構過度集聚或分散都會對區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保持合理的空間結構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32-34]。總體而言,中小城市建設滯后,城市功能缺失[35],大城市在醫療水平、教育設施等公共服務方面強于中小城市,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的大城市對人口空間布局的集聚效應顯著,如醫療設施和教育設施水平越高,城市人口的集聚效應越顯著[36]。此外,高鐵等交通設施對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而言,人口擴散效應更為顯著,從而實現人口向周圍區域的疏散,并助力大城市的進一步擴張;中小城市人口密度低,高鐵對城市人口分布的集聚效應強于擴散效應。當前,中國以城市群為載體的空間格局正日益完善,城市群也成為支撐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空間形態[23,32]。對于人口規模超過14億的大國,摩根士丹利預測城鎮化率將從2019年的60%提升至2030年的75%③,大規模人口流動必將帶來城市群空間結構重構,也引出未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引導要素布局的重大現實問題:在首位城市集聚還是在大中小城市均衡布局[23,32]。 (5)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驅動下的城鄉人口流動。鄉村振興戰略以促進農村地區全面發展為落腳點,人口城鎮化重在引導農村人口流動,實現農村人口市民化,城鄉融合發展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市和鄉村真正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減少農民數量、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提高農業資源的人均占有量是解決農村發展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外,推動但不只依賴農業現代化發展,實施城鄉融合發展,調整農村單一產業結構,打破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城鄉障礙,實現農村全產業發展是另一重要途徑。城鎮化發展帶來城市人口增加、農副產品需求增大,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社會分工細化、促進產業結構向大力發展服務業轉變,而城鄉融合發展下的農村地區成為全產業發展區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