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陸海統籌環境治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7594
- 條形碼:9787030747594 ; 978-7-03-07475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陸海統籌環境治理研究 本書特色
該書是從山頂到海洋的陸海統籌環境治理的研究和實踐探索。
陸海統籌環境治理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響應中央和國家生態文明體制建設中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并在北部灣地區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的具體實踐研究。本書共分為陸海統籌環境治理策略、北部灣南流江流域陸海統籌環境治理、西門江流域陸海統籌環境治理、廉州灣陸海統籌環境治理以及陸海統籌環境治理長效機制等5個篇章,較為系統的介紹了從以海定陸、從山頂到海洋的陸海統籌環境綜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區域聯防的技術策略、具體案例實踐及長效政策保障機制,可為立足生態系統完整性,改革生態環境保護體制等研究及具體流域-海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提供參考,適合環境領域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事業單位科技人員參閱。
陸海統籌環境治理研究 目錄
前言
**篇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方案
第1章 陸海統籌理念的發展3
1.1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理念3
1.1.1 河口-近岸海域突出環境問題3
1.1.2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概念4
1.1.3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內涵6
1.2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迫切性9
1.2.1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意義9
1.2.2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必要性10
1.2.3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應用需求12
1.3 我國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現狀13
1.3.1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概況13
1.3.2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存在問題15
第2章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路線19
2.1 生態環境治理方案總體設計19
2.1.1 以海定陸明確目標19
2.1.2 問題導向統籌治理20
2.1.3 劃分責任分步實施23
2.2 現狀調查與評估診斷25
2.2.1 河口海灣近岸海域現狀調查25
2.2.2 陸域流域現狀調查29
2.2.3 已開展治理措施及成效34
2.2.4 環境問題診斷及趨勢預測34
2.3 以海定陸總量分配方案36
2.3.1 總量分配方案技術路線框架36
2.3.2 模擬分析常用方法38
2.4 治理任務布局方案40
2.4.1 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41
2.4.2 控制污染物排放42
2.4.3 強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44
2.4.4 節水及水資源保護調度45
2.4.5 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加強水環境管理45
第3章 北部灣概況及典型案例選取47
3.1 北部灣環境概況47
3.2 北部灣主要環境問題50
3.2.1 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50
3.2.2 近岸海域環境污染物主要來源53
3.2.3 主要環境問題55
3.2.4 北部灣典型案例的選取58
3.3 廉州灣以海定陸總量分配59
3.3.1 廉州灣水質目標確定59
3.3.2 廉州灣污染物總量分配59
3.3.3 海域污染物總量分配結果60
第二篇 南流江陸海統籌綜合治理
第4章 南流江流域現狀分析65
4.1 南流江流域概況65
4.2 區域地理位置68
4.2.1 行政區范圍68
4.2.2 匯水區范圍71
4.2.3 控制單元劃分72
4.3 自然概況74
4.3.1 地形地貌74
4.3.2 水系特征74
4.3.3 水文氣象氣候76
4.3.4 土壤特征及礦產79
4.3.5 旅游資源80
4.4 社會經濟概況80
4.4.1 行政區劃與人口分布80
4.4.2 產業類型與分布82
4.4.3 經濟指標84
4.5 土地利用現狀85
4.5.1 流域土地利用統計85
4.5.2 土地利用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88
4.5.3 人類干擾區變化趨勢88
4.6 重要生態區劃90
4.6.1 水功能區劃90
4.6.2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91
4.6.3 大中型農業灌溉區94
第5章 南流江水資源與污染排放95
5.1 水文現狀調查95
5.1.1 就近水文站水文實測特征95
5.1.2 控制斷面水文特征計算95
5.2 水資源現狀調查97
5.2.1 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97
5.2.2 水資源量計算97
5.2.3 水利工程現狀98
5.2.4 區域供水平衡調查101
5.3 點源污染調查103
5.3.1 工業污染源103
5.3.2 城鎮生活污染源107
5.3.3 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源109
5.3.4 點源排放量匯總114
5.4 非點源污染調查116
5.4.1 農村生活污染源116
5.4.2 散養式畜禽養殖污染源118
5.4.3 種植業污染源121
5.4.4 水產養殖污染源123
5.4.5 非點源排放量匯總125
5.5 現狀污染負荷總量126
5.5.1 流域污染負荷統計126
5.5.2 污染源入河量估算128
5.6 污染負荷預測128
5.6.1 污染源預測方法128
5.6.2 2020年排放量預測129
第6章 南流江水環境現狀評估133
6.1 考核斷面水質基本情況133
6.2 豐水期調查與評價133
6.2.1 監測點位布設133
6.2.2 監測時間和分析項目135
6.2.3 水質監測結果與分析135
6.2.4 水系沉積物監測結果與分析142
6.3 水環境狀況變化趨勢分析142
6.3.1 主要河流監測斷面142
6.3.2 2005~2015年平均水質狀況143
6.3.3 2011~2015年逐月水質狀況144
6.3.4 主要斷面水質變化趨勢148
6.4 水污染特征及原因分析151
6.4.1 北海南流江主要水污染特征151
6.4.2 主要原因分析151
第7章 南流江環境診斷和識別155
7.1 流域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155
7.1.1 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量大155
7.1.2 城鎮生活污水直排入江158
7.1.3 沿江農村生活污染突出159
7.1.4 農林種植面源污染160
7.1.5 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施落后160
7.1.6 水產養殖方式傳統162
7.2 上游來水對流域污染貢獻突出162
7.2.1 干流上游來水水質較差162
7.2.2 跨境重要水庫水質亟待提高163
7.3 產業發展方式粗放,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165
7.3.1 工業落后,沿河布局風險較大165
7.3.2 農業生產傳統結構分散166
7.4 生態環境治理有待加強166
7.4.1 非法采砂現象猖獗166
7.4.2 飲用水水源地監管有待加強167
7.4.3 流域水土流失加重168
7.4.4 林地退化,涵養林改造緩慢169
7.5 水資源管理有待提高169
7.5.1 用水結構不合理利用率低169
7.5.2 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有待加強169
7.6 環境監管能力薄弱170
7.6.1 環保機構不健全170
7.6.2 流域環境監測應急能力有待增加170
第8章 南流江水體達標系統分析171
8.1 達標手段分析171
8.1.1 達標主要可行手段171
8.1.2 達標手段貢獻分析171
8.2 總量控制與分配預測173
8.2.1 總量分配計算173
8.2.2 總量分配結果178
8.3 污染負荷削減分析179
8.3.1 現狀負荷削減量及削減比例179
8.3.2 2020年預測負荷削減比例181
8.4 可行削減手段及貢獻183
8.5 工業企業排污許可分配185
第9章 南流江治理主要任務和措施187
9.1 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187
9.1.1 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整治187
9.1.2 推進城鎮生活污染治理189
9.1.3 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190
9.1.4 推進農林種植面源污染治理191
9.1.5 積極推進生態水產養殖192
9.1.6 強化工業污染防治192
9.2 流域聯治確保來水質量193
9.2.1 協調建立流域聯防機制193
9.2.2 嚴格實施流域聯合治理193
9.2.3 聯合保護洪潮江水庫和合浦水庫194
9.3 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194
9.3.1 調整產業結構194
9.3.2 優化空間布局195
9.4 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保護196
9.4.1 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196
9.4.2 整治非法采砂場197
9.4.3 加強水土保持197
9.5 著力節約水資源197
9.5.1 嚴格控制用水量197
9.5.2 積極發展農業節水199
9.5.3 加強城鎮節水199
9.5.4 加強工業節水200
9.6 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200
9.6.1 加大執法力度200
9.6.2 提升監管水平201
9.6.3 積極引進第三方治理202
9.7 加強對重點工程的資金投入202
9.7.1 各類型工程及投資202
9.7.2 各鄉鎮工程及投資204
9.7.3 各年度工程及投資205
第三篇 西門江陸海統籌綜合治理
第10章 西門江流域、自然和社會經濟現狀分析209
10.1 西門江流域概況209
10.2 區域地理位置210
10.2.1 行政區范圍210
10.2.2 匯水區范圍211
10.2.3 控制單元劃分212
10.3 流域自然概況214
10.3.1 地形地貌214
10.3.2 水系特征214
10.3.3 水文氣候氣象特征216
10.3.4 土壤特征及礦產219
10.3.5 旅游資源219
10.4 流域社會經濟概況219
10.4.1 行政區劃與人口分布219
10.4.2 產業類型與分布221
10.4.3 經濟與城鎮化率223
10.5 流域土地利用情況224
10.5.1 土地利用現狀224
10.5.2 土地受人類干擾現狀224
10.5.3 耕地變化情況分析225
10.6 流域水利水電開發狀況225
10.6.1 水庫情況225
10.6.2 水利水電工程226
10.6.3 大中型水閘工程226
10.6.4 主要堤圍工程227
10.6.5 主要供水工程227
10.7 重要生態區劃和相關規劃情況227
10.7.1 水功能區劃情況227
10.7.2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情況230
10.7.3 社會發展規劃及生態發展規劃230
第11章 西門江流域水資源與污染源現狀及預測234
11.1 水資源利用開發情況234
11.1.1 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234
11.1.2 水資源利用狀況調查234
11.2 污染源點源排放現狀調查235
11.2.1 工業污染源235
11.2.2 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情況236
11.2.3 城鎮生活污染源237
11.2.4 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源238
11.2.5 點源排放量匯總242
11.3 非點源污染調查245
11.3.1 農村生活污染源245
11.3.2 散養式畜禽養殖污染源246
11.3.3 種植業污染源247
11.3.4 水產養殖業污染物調查248
11.3.5 非點源排放量匯總249
11.4 現狀污染排放總量253
11.5 污染源入河量估算254
11.5.1 計算方法254
11.5.2 城鎮生活污染物入河量估算255
11.5.3 農村生活污染物入河量估算256
11.5.4 散養式畜禽養殖入河量估算256
11.5.5 種植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256
11.5.6 污染源入河量匯總257
11.6 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污染負荷預測262
11.6
陸海統籌環境治理研究 節選
**篇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方案 第1章 陸海統籌理念的發展 1.1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理念 1.1.1 河口-近岸海域突出環境問題 從全球尺度上看,全球的海陸是一體的,海洋對全球生命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海洋(sea)是地球上*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為洋,邊緣部分稱為海,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因為地球上海洋面積遠遠大于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一個“大水球”。全球的海洋彼此相通,組成統一的水體,而且通過大氣循環系統、水循環系統等自然運動,海洋和陸地上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彼此有機組成一個整體,人類活動以及生物活動更是加強了陸地和海洋之間的相互聯系。處于陸地和海洋交界的河口海岸帶,在陸地海洋統一的系統中有著獨*的重要地位。 河口-近岸海域位于全球大陸和海洋的交界地帶,它不僅是地表水和海水的混合地帶以及海洋生物棲息、索餌、產卵繁殖的重要場所,還是全球重要的沿海經濟帶,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的地區。河口-近岸海域面積只占全球海洋面積的8%,卻提供了26%的全球生物生產量和2/3~3/4的世界漁業產量。在我國,占陸地總面積13%的沿海地區承載了全國40%的人口并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中的60%以上。因此,沿海地區生態安全對于經濟社會穩定繁榮和人類生存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近年來受陸源污染的影響,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出現嚴重污染、富營養化、赤潮等重大環境問題,導致食物產出和環境承載發生改變,嚴重影響了沿海地區的生態安全。 受陸域及沿海地區人類活動的影響,陸域污染導致河口-近岸海域水體富營養化已成為全球一大海洋環境問題。陸源不斷輸入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匯集到河口-近岸海域,造成了河口-近岸海域氮、磷的累積,水體中的營養鹽濃度顯著增加,浮游植物大量生長甚至引發赤潮,水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氣,進而引起水體缺氧問題,導致全球400多個主要海域出現了與富營養化相關的死亡水域等問題,這些問題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且活動頻繁的河口-近岸海域。 河口-近岸海域是人類活動*密集的主要區域之一,也是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顯著的地區之一,該區域對環境變化敏感,受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的影響和調控較明顯。海洋是許多陸源物質的*終歸宿,但海洋自身已不堪重負。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下,不僅河口-近岸海域的水質狀況堪憂,海洋生態系統也發生了劇烈變化,導致生態災害頻發,區域生態安全受到威脅。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動影響到水體層化結構、營養鹽分布、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等,從而直接或間接影響海灣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使得海灣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性發生趨勢性的變化,進而影響到人類生存和發展。近年來,在全球主要的富營養化河口海灣,赤潮生物、大型海藻、水母、海星等生物大量爆發性增殖而引發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對海灣海洋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因此,河口-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倍受沿海國家和地區政府、科學家及大眾的關注。 對于河口-近岸海域生態系統而言,由于其范圍較大且環境復雜多變,單獨在局部采取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措施,難以使海灣生態環境修復有根本的轉變,單個或局部修復技術和保護措施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修復海灣局部和單一的生態環境破壞或惡化問題,而且這種保護修復效果不具有持續性,往往在措施停止后問題又出現。應從生態系統這種大層面的角度出發,通過尋求威脅和破壞的關鍵因子,找到對策,采取政策、法律法規和工程技術治理等綜合手段來對河口-近岸海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修復,這樣才有望從根本上對河口-近岸海域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解決和保護生態環境。 1.1.2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概念 陸海統籌(或海陸統籌,land-sea coordination,LSC)的概念較為廣泛,一般是指在陸地與海洋兩大系統之間建立的一種資源利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生態安全的綜合協調關系和發展模式,是世界各沿海國家(地區)在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時所遵循的根本理念。陸海統籌概念及相關理論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海陸一體化”理論,是我國經濟學者張海峰于2004年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我國和平崛起的強國戰略中必須包含“海陸統籌,興海強國”戰略,這為陸海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陸海統籌*初主要涉及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后來拓展到能源、國土、規劃等領域,是在陸地與海洋兩大系統之間建立的一種海陸一體化資源利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生態安全等綜合協調關系和發展模式,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思維觀,也是一種方法論,是沿海地區在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時應遵循的理念。 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與起源于20世紀80~90年代的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EBM)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締約方于2000年首次提出的生態系統方法(ecosystem approach,EA)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統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是以海洋行政管轄區為基礎,主要采用條塊分割式的行業管理模式,如我國的入海河流、直排入海污染源等由原環保部門負責監管,地下水由原國土部門監管,海洋環境保護由原海洋部門監管,港口船舶由交通部門監管,養殖和漁業由農業部門監管等。海洋生態環境管理涉及原來的海洋、環保、農業、國土、交通、林業等10多個部門,條塊分割的局限性使海洋生態環境管理演化為“各自為政”的局面。但是海洋是一個流動的水體,其內部的物質和生物也在不斷遷移,海洋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是不受行政界線和部門限制的,因此,傳統的海洋生態環境局部和行業管理無法有效地解決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中面臨的突出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相關國際組織和學術界都在改進傳統的海洋生態環境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海洋生態環境管理和治理體系,試圖用綜合的方法解決海洋生態環境退化、資源枯竭以及經濟協調發展問題。 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一種新的資源環境管理理念,其為解決沿海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矛盾提供了有效工具,并迅速被沿海大國應用于海洋管理領域。生態系統方法*早由《公約》第五次締約方大會于2000年提出,正式作為行動基本框架,并號召締約方和有關各方采用和推廣。生態系統方法是一種基于生態系統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戰略,現已在發達國家的生態系統管理與生態保護規劃中得到廣泛應用。在21世紀初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以及生態系統方法被引入之后,我國海洋管理學者們開始探討和研究基于生態系統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海灣綜合管理、海洋區域管理和海洋生態系統管理等,并在廈門灣、上海東明灘、膠州灣等中小海灣以及較大的渤海灣等進行了研究探索。而且在我國河口-近岸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實踐中,人們也逐步形成了共識,河口-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大多根源在陸上。河口-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來自陸源排污,加強對陸源污染物向河口-近岸海域排放的管理,統籌陸地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把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結合起來,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是沿海地區各級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國內部分學者開始研究流域-河口-近海環境系統耦合技術及環境生態效應,如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洪華生教授團隊致力于九龍江流域-河口-近海系統的水環境模擬、耦合技術及管理技術等,為開展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技術基礎。2011年,環境保護部(2018年改為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干杰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提出了必須把陸地與海洋的開發和保護統籌考慮,堅持陸海統籌,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為全面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和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指明了方向。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我國在生態系統的管理和生態系統方法的研究基礎上以及生態環境管理實踐中,明晰了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主體,基于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區域發展整體利益的需求,為了使從山頂到海洋的區域整體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綜合運用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和生態系統方法的治理技術理念以及法律、行政、經濟和工程等多種手段,協調區域內政府部門及其相關機構之間、區域內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及生態環境保護行為,統籌解決區域山水林田湖等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促進形成區域內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方法及活動。 1.1.3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的內涵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突破了傳統的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與傳統的水污染防治和海洋管理的*大區別在于治理邊界的重新確定,它既不局限于行政區劃邊界,又不局限于陸海、河海邊界,更不局限于行業管理環境要素邊界的限制。它打破了原先的區域、流域和陸海界限,打破了行業和生態系統要素界限,以特定流域-河口-海岸帶-海灣-近海的山水林田湖有機整體的地理單元為治理邊界。在治理手段上,其更強調在區域內實行要素綜合、職能綜合和手段綜合,建立與生態系統完整性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治理體制,對區域生態系統從山頂到海洋的全要素、全過程和全方位進行一體化治理。在治理目標上,其不局限于某個污染源、河段、流域以及海灣的治理,更從生態系統完整性上強調山水林田湖的整體治理,尤其以河口近海生態環境承載力及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以海定陸的倒逼機制確定流域、陸域、海域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環境質量等級等治理目標體系,*終維持區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功能正常運作和系統健康,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是綜合性的治理理念及方法,相對傳統的環境治理而言,其在治理對象、空間尺度和治理目標方面都存在著鮮明的特點。 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是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確定生態環境治理的范圍邊界。它關注陸地-海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相對完整性,強調要根據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分布的空間范圍劃定治理邊界,改變傳統環境治理按照行政邊界確定治理范圍的機械做法。傳統的環境治理模式,環境治理是以行政邊界確定治理范圍,某一流域或海域、流域-海域以及多個流域-海域的經濟發展和資源管理、環境治理可能是由多個地方政府分而治之的分割式管理,缺乏整體性的治理。由于治理邊界的人為分割,同一個生態系統或區域內存在多個生態環境治理主體,它們往往都是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