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黃土高原丘陵區典型草原植被土壤對人工修復的響應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1164
- 條形碼:9787030751164 ; 978-7-03-075116-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土高原丘陵區典型草原植被土壤對人工修復的響應 內容簡介
以黃土高原丘陵區退化典型草原為對象,對封育、魚鱗坑和水平溝等黃土丘陵退化草地主要人工恢復措施影響過程中的草地植被、土壤進行前面系統論述。主要包括黃土高原草地類型劃分;典型草原生態恢復過程中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性變化;土壤水分動態、平衡和循環特征;恢復過程中植被群落類型演替,植被數量特征、多樣性、穩定性,種群格局等;恢復過程中土壤種子庫特征;恢復過程中草地小氣候變化;不同恢復措施的生態效應評價及草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等,以期為黃土高原丘陵區草地生態建設和草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黃土高原丘陵區典型草原植被土壤對人工修復的響應 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背景和意義 1
1.2 研究現狀 2
1.2.1 草地分類 2
1.2.2 人工修復對黃土高原丘陵區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響 6
1.3 研究內容 33
1.3.1 黃土高原草地類型 33
1.3.2 人工修復對黃土丘陵區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響 33
1.3.3 黃土丘陵區草地資源可持續發展 35
1.4 研究方法 35
1.4.1 研究區概況 35
1.4.2 試驗設計 38
1.4.3 測定項目及方法 38
參考文獻 53
第2章 黃土高原草地類型 74
2.1 黃土高原草地分類 74
2.1.1 草地分類和分布 74
2.1.2 草地類型 76
2.1.3 草地類型的特點 79
2.2 黃土高原草地農業系統 80
2.3 小結 83
參考文獻 83
第3章 人工修復過程中黃土高原丘陵區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4
3.1 草原植物群落類型劃分 84
3.1.1 植物群落TWINSPAN數量分類和DCA排序 84
3.1.2 植物群落除趨勢典范對應分析 88
3.2 草原植被演替序列及特征 90
3.2.1 封育草地植被演替序列 90
3.2.2 水平溝植被演替序列 90
3.2.3 魚鱗坑植被演替序列 90
3.3 小結 91
參考文獻 92
第4章 人工修復過程中草原植物群落特征 94
4.1 物種組成及功能群 94
4.2 群落數量特征 95
4.3 群落多樣性 96
4.4 群落穩定性 97
4.5 群落相似性 99
4.6 群落特征與土壤理化因子的關系 100
4.7 小結 101
參考文獻 103
第5章 人工修復過程中草原植物種群格局及生態位 104
5.1 種群格局特征 104
5.1.1 主要植物種群分布格局 104
5.1.2 主要植物種群聚集強度 106
5.1.3 主要植物種間關系分析 108
5.2 主要物種生態位特征 110
5.2.1 主要植物的生態位寬度 110
5.2.2 主要植物的生態位重疊 111
5.2.3 生態位重疊系數 112
5.3 小結 113
5.3.1 主要種群空間格局變化 113
5.3.2 主要種群生態位變化 114
參考文獻 115
第6章 人工修復過程中草原土壤種子庫特征 117
6.1 土壤種子庫萌發動態 117
6.2 土壤種子庫物種組成 118
6.3 土壤種子庫大小(密度特征) 122
6.3.1 不同恢復措施下土壤種子庫密度 122
6.3.2 土壤種子庫的垂直分布 123
6.4種子庫多樣性及其與地上植被關系 124
6.4.1 不同恢復措施下土壤種子庫物種多樣性 124
6.4.2 土壤種子庫與地上植被的關系 125
6.4.3 土壤種子庫與土壤特征因子典型對應分析 128
6.5 小結 130
6.5.1 恢復措施對土壤種子庫萌發動態的影響 130
6.5.2 恢復措施對土壤種子庫物種組成的影響 130
6.5.3 恢復措施對土壤種子庫密度特征的影響 131
6.5.4 種子庫多樣性及其與地上植被關系 132
參考文獻 133
第7章 人工修復過程中草原土壤理化性狀變化 135
7.1 土壤物理性狀變化 135
7.1.1 土壤顆粒組成及分形維數 135
7.1.2 分形維數與土壤顆粒組成之間的關系 137
7.1.3 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 137
7.2 土壤團聚體穩定性變化 139
7.2.1 土壤機械穩定性團聚體分布及其評價參數 140
7.2.2 土壤水穩定性團聚體分布及其評價參數 141
7.2.3土壤團聚體破壞率 143
7.2.4 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和全氮 144
7.3 土壤養分含量變化 149
7.4 土壤碳氮儲量變化 151
7.4.1 不同措施下土壤C/N變化 151
7.4.2 不同措施下土壤C、N密度變化 151
7.4.3 不同措施下土壤C、N儲量變化 152
7.5 小結 153
參考文獻 155
第8章 人工修復過程中草原土壤生物學性狀變化 157
8.1 土壤微生物數量變化 157
8.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變化 159
8.3 土壤酶活性變化 160
8.4 小結 162
參考文獻 164
第9章 人工修復過程中草原土壤水分特征 166
9.1 土壤水分運動參數 166
9.1.1 土壤水分有效性 166
9.1.2 土壤水分擴散率 167
9.1.3 土壤導水率 169
9.1.4 草地土壤水分入滲特性 170
9.2 土壤水分動態及變異 174
9.2.1 土壤水分季節動態 174
9.2.2 土壤水分垂直變化 178
9.2.3 不同坡位土壤水分變化 182
9.3 水分循環特征 183
9.3.1 草地降雨產流 183
9.3.2 水平溝對草地徑流的攔蓄 187
9.3.3 攔蓄徑流后水平溝土壤水分再分布 188
9.4 水分平衡特征 193
9.4.1 土壤水分盈虧評價 193
9.4.2 土壤水分平衡 195
9.5 小結 201
9.5.1 土壤水分有效性 201
9.5.2 土壤水分擴散率和導水率 201
9.5.3 土壤水分入滲特性 201
9.5.4 土壤水分動態和變異 202
9.5.5 水分循環 203
9.5.6 土壤水分盈虧評價 204
9.5.7 土壤水分平衡 205
參考文獻 205
第10章 人工修復過程中草地小氣候和植物蒸騰變化 207
10.1 草地小氣候變化 207
10.1.1 地上20cm處風速 207
10.1.2 地上20cm處氣溫 208
10.1.3 地上20cm處相對濕度 209
10.2 地溫變化 210
10.2.1 不同措施下地溫變化 210
10.2.2 不同坡位地溫變化 211
10.3 草地蒸散變化 212
10.3.1 棵間蒸發 212
10.3.25 種主要牧草蒸騰速率 213
10.4 小結 214
參考文獻 215
第11章 生態修復效應評價 216
11.1 各修復措施下不同恢復年限土壤質量評價 216
11.1.1 評價體系構建 216
11.1.2 不同恢復年限的生態效應評價 217
11.2 不同修復措施下土壤質量評價 219
11.2.1 評價體系構建 219
11.2.2 土壤質量評價 221
11.3 小結 225
參考文獻 226
第12章 黃土丘陵區草地資源可持續發展 227
12.1 草地資源現狀 227
12.1.1 環境惡化 227
12.1.2 環境治理與社會經濟發展長期失調 228
12.2 可持續發展對策 230
12.2.1 發展草地農業的可行性 230
12.2.2 斯太普草地農業系統建設的基本方略 233
12.3 小結 235
參考文獻 235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