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頸肩腰腿痛的精診簡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9765
- 條形碼:9787030749765 ; 978-7-03-07497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頸肩腰腿痛的精診簡治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內容為近5年學術會上所做的學術報告文字版,對頸肩腰腿痛的解剖基礎、發病機制、及診療方法進行深入剖析,重在理論探討。下篇內容為近10年來臨床所積累的精典案例及起效機制解析,讓讀者身臨其境的領略準確診斷、簡化治療的魅力之所在。
頸肩腰腿痛的精診簡治 目錄
**部分頭面五官疾病
**章頭部疾病2
**節寰樞關節半脫位源性眩暈2
第二節交感神經源性眩暈3
第三節項韌帶源性眩暈4
第四節網球源性眩暈6
第五節肝厥頭痛7
第二章面部疾病8
**節口內復位法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8
第二節調衡法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8
第三章五官疾病10
頸源性耳聾10
第二部分頸肩臂手疾病
第四章頸痛14
**節不能牽引的寰樞關節半脫位14
第二節寰椎骨折漏診16
第三節寰樞關節半脫位18
第四節頸椎小關節錯縫20
第五節喝酒引發的頸痛21
第五章肩痛23
**節治肩不碰肩23
第二節肩前疼痛肩后治療24
第三節冰壺運動員的肩痛24
第六章肘痛26
**節頑固性肱骨內外上髁炎26
第二節調肩治療網球肘27
第三節肘關節伸直受限28
第七章手痛30
**節行走加重的小指麻木30
第二節仰頭加重的小指麻木30
第三節尺管綜合征31
第四節心理源性疼痛32
第八章肩臂痛33
**節無法天鵝飛舞的肩痛33
第二節不能提褲子的肩臂痛33
第三節麻木不是神經損傷的專利35
第四節辨構診治神經根型頸椎病35
第五節羽毛球臂綜合征36
第六節一提引發四種疾病37
第七節體格檢查也有禁忌證38
第三部分胸腹內臟疾病
第九章胸脅痛42
**節頸源性胸椎痛42
第二節骨折源性胸脅痛43
第三節肌源性胸脅痛44
第十章腹痛46
**節脊柱源性肩背胸脅腹痛46
第二節胸椎源性腹痛47
第十一章內臟疾病49
**節頸源性冠心病49
第二節肌源性冠心病50
第三節越界治療頑固性咳嗽51
頸肩腰腿痛的精診簡治
第四部分腰臀腿足疾病
第十二章腰痛56
**節找不到痛點的腰痛56
第二節咳嗽引起的腰痛56
第三節趴著睡覺的腰痛57
第四節腹內斜肌損傷引發腰痛58
第五節腹部術后腰扭傷59
第六節下蹲引發腰椎滑脫60
第七節只有體征的腰椎間盤突出癥62
第八節腰痛治臀63
第九節腰痛治腿64
第十三章臀痛66
**節久坐引發的臀痛66
第二節游泳導致的臀膝疼痛67
第三節變異的梨狀肌綜合征68
第十四章髖痛69
**節不一樣的彈響髖69
第二節股骨頭壞死不是男人的專利69
第十五章膝痛71
**節以痛為腧無效的膝痛71
第二節屈髖受限的膝痛72
第三節神經阻滯加重的膝痛74
第四節髂脛束損傷的膝痛75
第五節辨證閱片理筋正骨76
第六節盤狀半月板一定要手術嗎?78
第十六章踝痛80
**節踝扭傷必須正骨治療80
第二節久治不愈的踝扭傷81
第三節術后也要正骨81
第四節辨別筋骨不能全憑影像83
第十七章足痛85
**節手術不能替代正骨85
第二節漏診的趾間神經瘤86
第十八章腰腿痛87
**節腰椎間盤突出癥誤診187
第二節腰椎間盤突出癥誤診288
第三節腰椎間盤突出癥誤診389
第四節腰椎間盤突出癥誤診490
第五節腰椎間盤突出癥誤診591
第六節腰椎間盤突出癥誤診696
第七節腰椎間盤突出癥誤診796
第八節腰椎管狹窄癥誤診97
第九節沒有體征的腰椎間盤突出癥98
第十節骶椎間盤突出癥100
第十一節查體需要癥狀位100
第十二節腰膝疼痛換全髖101
第十三節不可思議的腰椎骨折102
第十九章腿痛104
**節間歇性跛行不等于腰椎管狹窄癥104
第二節類不寧腿綜合征105
第三節沒有癥狀如何診斷106
第四節要做頸椎手術的股骨頭壞死107
附篇相關治療手法
第二十章筋膜手法110
第二十一章肌肉手法111
**節頸部111
第二節肩部112
第三節臂部113
第四節背部113
第五節腹部114
第六節臀部115
第七節大腿部115
第八節小腿部116
第二十二章正骨手法117
**節頭面117
第二節脊柱117
第三節上肢119
第四節下肢119
頸肩腰腿痛的精診簡治 節選
**章頭部疾病 **節寰樞關節半脫位源性眩暈 患者 男,43歲。主訴頭昏、頸部不適38年。病史5歲時從行駛中的拖拉機上跌落,致頸部疼痛、頭暈。休息后癥狀減輕,表現為頭昏、頸部不適,時有眩暈、胸悶、心悸、情緒不穩、焦慮煩躁等癥狀,數次求醫未能明確診斷。2019年3月做X線檢查,診斷為“寰樞關節半脫位”,多方求治(具體不詳)無效,網上查閱視頻資料來診。 癥狀頸部不適、右旋不利、頭昏、記憶力減退,時有眩暈、胸悶、心悸、耳鳴、情緒不穩、焦慮煩躁,偶有惡心欲嘔、睡眠欠佳。 體征項部僵硬,左側頭后大直肌、頭下斜肌緊張,壓痛(+),頭右旋受限,用力旋轉引發眩暈,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及橈骨膜反射正常,霍夫曼征(-)。 影像自帶X線片(圖1-1)示頸椎退行性變,寰齒間隙不等寬,寰樞外側關節不對稱,樞椎棘突偏左。 診斷寰樞關節半脫位(逆時針旋轉)。治療松解頭后大直肌、頭下斜肌,定向仰正法復位寰樞關節。結果即刻頸部舒適,右旋無受限,眼睛明亮,視物清晰,頭昏明顯減輕。2日后于深圳市某醫院復診,諸癥基本消失,頸部旋轉自如。復查后X線片(圖1-2)示寰齒間隙等寬,寰樞外側關節對稱,樞椎棘突居中。 討論患者來自廣西地區,頭昏38年,多方求醫未果,為自救走上學醫之路,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仍不能診明自身之疾。2019年因頸部不適拍片,意外明確“寰樞關節半脫位”診斷,知其為頭昏等諸癥之源。多次牽引治療無效,懼怕創傷及術后旋轉受限未接受手術治療,為求手法復位治療前來我處就診。 患者諸癥為成人寰樞關節半脫位常見癥狀,寰樞關節半脫位(逆時針旋轉)則頸部不適、右旋不利。寰樞關節半脫位牽張或擠壓刺激椎動脈或交感神經,繼發頭暈、胸悶、心悸、耳鳴、情緒不穩、焦慮煩躁、惡心欲嘔、睡眠欠佳等癥。 左側頭后大直肌、頭下斜肌壓痛(+),右旋受限,用力旋轉引發眩暈,考慮“寰樞關節半脫位”,自帶X線片見寰齒間隙不等寬,寰樞外側關節不對稱,寰椎側塊等大,樞椎棘突偏左,證實“寰樞關節半脫位”診斷,分型為“逆時針旋轉”。 患者病程較長,頭后大直肌、頭下斜肌及相應筋膜攣縮,故先松解枕下肌肉及筋膜,而后予以定向仰正法復位寰樞關節,恢復枕寰樞正常解剖位置,解除對椎動脈及交感神經的牽張或卡壓刺激,由此引發的諸癥得解。 按語 陳舊性寰樞關節半脫位復位并非易事,一般需要多次理筋松解方可正骨,正骨后多不穩定,需要反復調理才能穩定,此案一次復位成功,諸癥消失,至今未見反復,確實有些出乎意料。 相關解剖枕下肌又名椎枕肌,包括4對連接于第1、2頸椎與枕骨之間的短肌,即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頭后大直肌呈三角形,起自樞椎棘突,止于下項線外側部,單側收縮頭向同側旋轉,雙側同時收縮頭向后仰。頭下斜肌起自樞椎棘突,斜向外上止于寰樞橫突,一側收縮使頭轉向同側并側屈,兩側收縮使頭后仰。 整理:張成 第二節交感神經源性眩暈 患者 主訴病史女,53歲。眩暈、惡心2天。5年前因“頸源性眩暈”曾住院治療,痊愈出院。2日前因勞累眩暈復發,自覺天旋地轉,視物晃動,不能睜眼,惡心。遂到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急診,查腦MRI未見異常,診斷為“頸源性眩暈”,予以口服鹽酸氟桂利嗪未效,為求中醫治療來診。雙目緊閉,家人扶入診室。 癥狀 眩暈,惡心,視物晃動,睜眼及活動加重。體征頸枕交界處肌肉緊張,壓痛(+)。C2~3右側橫突前方觸及縱行條索,壓痛(+),誘發眩暈、惡心加重。項韌帶緊張,壓痛(+)。 診斷 頸源性眩暈。 治療 手法松解頸枕部肌肉、頭頸長肌及右側頸上交感神經節周圍軟組織,針刀松解枕后隆突下緣。 結果 眩暈、惡心消失,能夠睜眼視物,視物清晰無晃動,走路無須幫助。 討論 頸源性眩暈多與頸椎病變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有關。此患C2~3右側橫突前方觸及縱行條索,壓之疼痛,且能引發眩暈、惡心加重,考慮眩暈與條索相關。根據條索所在解剖位置,考慮為交感神經鏈之“頸上交感神經節”所在。頸椎病變牽張、擠壓或炎性刺激頸上交感神經節,引起相應臨床癥狀。 手法松解頭長肌、頸長肌及頸上交感神經節附近軟組織,可解除其對頸上交感神經節的壓迫及牽張刺激,松解后局部血液循環加快,促進炎性吸收,減輕對頸上交感神經節的炎性刺激,眩暈等癥狀得以緩解,此為去其標。項韌帶及頸枕部肌肉緊張,造成頸部筋骨失衡,治療時予以松解,恢復其筋骨平衡狀態,此為去其本。項韌帶堅韌、彈性差,手法松解困難,故以針刀松解,事半功倍。 按語此案沒有相關影像學檢查,也未進行旋頸試驗等相關體格檢查證實眩暈與頸椎有關。患者素有“頸源性眩暈”病史;外院確診為“頸源性眩暈”;眩暈惡心癥狀較重,檢查會加重病情;按壓C2~3橫突前方條索眩暈、惡心加重;以上所有診斷依據,均不能作為違反醫療常規之借口,因為一旦發生醫療事故,任何一條都不能用來免責。 相關解剖頸部交感神經節包括上、中、下三對。上4對交感神經合成頸上神經節,第5、6交感神經合成頸中神經節,第7、8交感神經合成頸下神經節。頸上神經節*大,位于第2、3頸椎橫突的前方,有下述分支: (1)灰交通支,分支支配頸部皮膚的血管、立毛肌、汗腺。 (2)頸內動脈神經,形成頸內動脈叢,隨頸內動脈入顱,在海綿竇內移行為海綿叢。其中海綿叢還分成下列分支:①交通支,入眶后至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②睫狀神經節交感根,隨睫狀神經至眼球內,分布于瞳孔開大肌;③腦垂體支,至腦垂體;④終末支,隨頸內動脈的分支形成大腦前動脈叢、中動脈叢、眼動脈叢。 (3)頸外動脈神經,纏繞頸外動脈及其分支周圍,形成相應的神經叢。 (4)頸內靜脈神經,隨頸內靜脈連于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 (5)咽支,與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咽支合成咽叢,有交通支和喉上神經相連。 (6)心上神經,循頸動脈鞘下降到胸腔,右側的經鎖骨下動脈至心深叢,左側的經主動脈弓入心淺叢。 整理:丁方平 第三節項韌帶源性眩暈 患者 男,49歲。主訴頭暈、頸部不適5年余。病史5年前醉酒之后出現頸部不適,伴頭暈、頭痛,曾到多個科室就診,排除顱腦疾病,診斷為“頸椎病”。治療(具體不詳)無效,經人推薦前來就診。癥狀頭暈,低頭加重,雙側太陽穴隱痛,頸部不適,偶有惡心欲嘔,睡眠欠佳。查體項部筋膜鈍厚、肌肉緊張。頸椎前屈項韌帶高度緊張,如索橋架于枕后隆突與大椎之間,明顯高于兩側肌肉,限制頸椎進一步屈曲,同時頭暈加劇。轉頭頭暈加重。頸椎后伸、側屈、旋轉頭暈無變化。影像頸椎X線片(圖1-3)示寰齒間隙不等寬,寰樞外側關節不對稱,樞椎棘突偏右。診斷頸源性眩暈;寰樞關節紊亂;項韌帶攣縮。治療按揉法松解頸部肌肉,彈撥法松解項韌帶。結果頭暈、頸部不適、太陽穴隱痛消失,眼睛明亮,視物較前清晰,低頭無頭暈。回訪10日后回訪,如常人。 討論患者頸部不適伴頭暈,低頭加重,診為“頸源性眩暈”;X線片示寰齒間隙不等寬,寰樞外側關節不對稱,樞椎棘突偏右,診為“寰樞關節紊亂”;頸椎前屈項韌帶高度緊張,如索橋架于枕后隆突與大椎之間,明顯高于兩側肌肉,限制頸椎進一步屈曲,診斷為“項韌帶攣縮”。 正常頸椎彎向后方、突向前方。如果把頸椎比作弓,項韌帶就是弦。項韌帶攣縮不能延展,頸椎前屈受限。患者前屈受限、前屈頭暈加重同時出現,考慮頭暈與項韌帶攣縮相關。松解頸部肌肉及項韌帶后頭暈消失,證實此推斷的正確性。 項韌帶攣縮是如何引發眩暈的呢?顯然項韌帶本身不能直接引發頭暈,寰樞關節紊亂卻可以。由于項韌帶攣縮,頸椎之間的椎間盤及關節內壓力增加,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靈活性下降。轉頭時下頸段旋轉功能由寰樞關節代償,引起寰樞關節超范圍活動而發生紊亂,進而牽張或擠壓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生頭暈。 治療時松解頸部肌肉及項韌帶,頸椎間盤及關節內壓力減小,關節靈活性增大,恢復原有的旋轉功能,寰樞關節無須代償下頸段旋轉功能而超范圍活動,不再牽張或擠壓刺激椎動脈,椎基底動脈供血恢復正常,頭暈等癥狀得以解除。 相關解剖寰樞關節:寰椎和樞椎通過互相聯系的關節連接在一起,包括一個車軸關節和兩個對稱的側方關節。一個車軸關節:即寰樞正中關節,其中齒突作為旋轉軸;兩個對稱的側方關節,即由樞椎側塊下關節面和樞椎上關節面構成的寰樞外側關節。此關節易發生旋轉錯位,常見臨床表現為頸椎左右旋轉不對稱。 椎動脈走行:椎動脈一共分為四段;椎動脈由鎖骨下動脈分出,通常會在C7椎體前,進入頸六橫突孔,此為頸段。椎動脈從頸六的橫突孔繼續向上,穿過各個橫突孔,一直進入寰椎的橫突孔為椎骨段;椎動脈從寰椎的橫突孔穿出后,會經過三個直角彎:椎動脈從寰椎的橫突孔穿出后,從寰椎的側塊后面,繞過寰椎上的椎動脈溝,此為**個直角彎;然后轉向前方,穿入寰枕后膜,此為第二個直角彎;椎動脈繼續轉向上進入枕骨大孔,此為第三個直角彎,此為椎動脈的枕段。*后,椎動脈從枕骨大孔進入顱內,為椎動脈的顱內段。因為寰椎橫徑較大,寰樞關節旋轉錯位時,寰椎兩側橫突孔分別向前后牽張椎動脈,引發椎動脈痙攣而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整理:周鈺健 第四節網球源性眩暈 患者 女,34歲。 主訴 眩暈1個月余。 病史1個月前打網球出現眩暈,休息減輕,打網球后加重,未經治療,為求中醫診治來診。 癥狀 眩暈,枕部不適。 體征 項僵,右側風池穴飽滿,壓痛(+)。 影像頸椎X線片(圖1-4)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寰椎側塊等大,樞椎棘突偏左。 診斷 寰樞關節半脫位(逆時針旋轉)。 治療 手法松解頸部肌肉,以枕下肌為主;定向仰正法復位寰樞關節;三向牽伸法增加下頸段靈活性;加強胸椎靈活性訓練。 結果 一次而愈。 討論 患者頸部細長,頸椎穩定性相對較差,由于長期伏案工作,后群肌肉過度牽張被拉長,前群肌肉相對短縮,生理曲度變直,下頸段靈活性下降。患者圓肩駝背,胸椎靈活性不足。打網球向右側轉身擊球時,頭帶動頸椎向左側旋轉,因胸椎及下頸段靈活性不足,旋轉范圍減小,上頸段超范圍旋轉代償,致寰椎圍繞樞椎超范圍旋轉而損傷頭后大直肌和(或)頭下斜肌,損傷的肌肉產生痙攣性保護,將寰椎固定于逆時針旋轉位。患者為保證視線朝向正前方,頭部依次帶動寰椎、樞椎順時針旋轉,當頭及寰椎回到原位時,樞椎已離開中立位順時針旋轉位,故棘突偏左。故開口位片見寰椎側塊等大,樞椎棘突偏左。 本案以眩暈為主癥,系寰樞關節半脫位牽拉或壓迫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治療時復位寰樞關節半脫位便可消除癥狀。但寰樞關節半脫位的發生與下頸段及胸椎旋轉不足相關,若不通過三向牽伸法增加下頸段靈活性、加強胸椎靈活性訓練,再打網球或做頸椎過度左旋動作時,寰樞關節極易再次脫位,故本著治病求本、治病求因的原則,對寰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