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故事里的中國·3兩漢興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57521
- 條形碼:9787559857521 ; 978-7-5598-575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事里的中國·3兩漢興衰 本書特色
歷史故事常讀常新、常講常新。“故事里的中國”這套書講中國的歷史故事,作者公孫策先生立志把歷史講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記》《資治通鑒》等經典為本,也不忽視正史之外的野史軼聞,著眼人物的成敗因果和心理活動,力圖講出大歷史的大視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說的人情味,希望在歷史故事中找尋國人的文化基因。 ——江西師范大學教授 方志遠 把史書中的故事提取出來,很方便作文時當案例庫。臺灣作者的舊文章,文字是平順的,個別詞句帶些古意,而絕未受網文風格熏染,也正適合課余閱讀。 ——文史作者劉勃
故事里的中國·3兩漢興衰 內容簡介
《兩漢興衰》聚焦西漢末年,講述西漢漸漸崩塌、王莽篡漢、劉秀脫穎而出建立東漢三段歷史。兩漢之交,紛亂迭起,政權在皇帝、太后、外戚、權臣、軍閥之間流轉,冒險家、投機者、英雄草莽粉墨登場。但作者不渲染英雄和權貴,而是論人心,著力窺探封建社會統治者對“民心”的操縱、畏懼和利用。書中“原典精華”段落呈現對應故事的文言原文,包括許多典故的出處:得隴望蜀、斷袖之癖、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作者的文筆流暢生動,闡釋深入淺出,讀者接近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完成輕松愉快的歷史閱讀。本書屬于“故事里的中國”系列叢書。 “故事里的中國”叢書簡介: “故事里的中國”叢書一套共7本,分7個主題,講了近400個故事。書中故事的講述以《吳越春秋》《史記》《左傳》《資治通鑒》及幾種“紀事本末”為依據,佐以《孫子兵法》《搜神記》《列女傳》《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水經注》《三國演義》《世說新語》及“敦煌變文”等多種典籍。故事講述、典籍節選與精妙評析穿插,補充歷史課堂未盡的視角和細節。讓讀者在快意閱讀的過程中,熟悉傳統文化、重溫歷史脈絡、提升語文能力。 公孫策致力于“講故事”已經許多年,講故事絲絲入扣,講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歷史的年輕學生,或忙碌的社會人,也能在碎片時間里輕松讀完這四百個故事。讀懂中國歷史,讀懂典籍。
故事里的中國·3兩漢興衰 目錄
故事里的中國·3兩漢興衰 節選
今人戲稱漢光武帝劉秀“位面之子”,依據多取自昆陽之戰:以少勝多、飛沙走石、野獸震恐等等,異象頻出。不過公孫策講這段故事,更著力描寫王莽的新朝軍隊其將領如何傲慢荒唐。聯系王莽新朝的其他荒唐事,可見起義軍獲勝的種子早已埋下。 ——編者按 昆陽大捷: 烏合之眾對上傲慢將軍,“位面之子”劉秀定乾坤 新朝大軍殺來,前線的玄漢軍不敢對抗,各自退兵,*后都退進了昆陽城(今河南葉縣)。昆陽城里彌漫著恐怖氣息,將領們掛念自己的妻兒老小,于是有人主張化整為零,各自散去,美其名曰“不讓敵人捕捉到主力”。 這個節骨眼上,唯一持反對意見的,只有劉秀一個。他說:“我們兵力既少,糧食更少,而敵人卻強大無比。如果合力御敵,還有成功的機會,一旦散去,必定被逐一收拾。目前,宛城的軍隊還不能來救,萬一昆陽被拔,其他部隊將在一日之間被消滅殆盡。這是只能拼死守城的局面,想不到各位非但不能肝膽相照,誓死同心,反而只想到妻子兒女!” 諸將大怒,對著劉秀咆哮:“你怎么敢說出這種話!”劉秀笑笑,起身離席。 劉秀才出去,探馬來報:“敵人大軍即將到達城北,連營數百里,看不見尾巴。”那些剛才對劉秀大呼小叫的將領,面對緊急狀況,不知所措,只好再去請劉秀回來商量。 劉秀不慍不火,對著地圖分析形勢。諸將早沒了主意,只好說:“全聽你的。” 當時昆陽城中只有八九千兵力,而敵人號稱百萬。劉秀吩咐王鳳(新市兵)與王常(下江兵)守昆陽,自己與李軼等十三人,沖出南城,征召附近起義軍來救。事實上,圍城軍隊已有十余萬人,劉秀差一點無法突圍。 聞報被沖出十幾騎,王邑才下令“包圍昆陽”。嚴尤建議:“昆陽城小而堅固,守軍人數不必很多,攻城部隊卻不易成功。如今那個竊號稱帝的家伙(指更始皇帝劉玄)不在這里而在宛城。我們大軍攻向宛城,宛城解決了,昆陽自然平定。” 王邑說:“我率領百萬大軍,昆陽是遇到的**個叛軍城池,如果打不下來,無以展現軍威。我要先攻下此城,屠殺全城,踏著敵人的鮮血前進,前鋒高歌,后部舞蹈,豈不快哉!” 王邑下令,對昆陽布下數十重包圍,營寨數以百計,鉦鼓之聲傳至數十里外。夜以繼日地攻城,挖地道、沖撞城門,箭如飛蝗、矢下如雨,城中守軍必須背著門板才能汲水。昆 陽守軍統帥王鳳請求投降,可是王邑斷然拒絕(一心想要屠城),認為勝利就在眼前,對敵人毫不在意。 懂兵法的嚴尤提出警告:“孫子兵法說‘圍師必闕’,應該留一個缺口,讓敗兵逃去,將恐怖帶去宛城。”可是王邑完全聽不進去。 不許投降,又逃不出去,昆陽守軍只有死守一途。另一方面,劉秀突圍后,在郾城、定陵一帶征調所有可征調到的軍隊。有些將領貪惜掠奪來的財寶,想要保留兵力看守,劉秀對他們說:“這一次若能打敗敵人,等待我們享用的財寶何止萬倍;若被敵人打敗,人頭都沒了,要財寶有何用?”諸將被他說服,乃投入所有兵力。 各路起義軍馳援昆陽,劉秀親率一千兵力為前鋒,在距離王邑大軍四五里的地方布陣。王邑派出數千人挑戰,劉秀領軍沖鋒,斬首數十級。 劉秀贏了**回合,乘勝挺進。王邑軍隊陣腳松動,向后退卻,玄漢各路援軍趁勢攻擊,斬首數百上千人。這下子就像骨牌效應般,一連串小勝利累積成大戰果。玄漢軍諸將的膽氣因勝利而愈壯,莫不以一當百。 劉秀再領三千人組成敢死隊,沿著西城護城河,直沖王邑指揮部。王邑與王尋未將這支敵軍放在眼里,自領一萬余人,結陣以待;下令各營,不經允許不得出動,想要親自收拾闖入包圍圈的敢死隊。 孰料,一經接觸,新軍無法抵擋漢軍,只好向后撤退。各營未奉命令,不敢增援。王邑、王尋陣腳大亂,漢軍沖垮了新軍陣腳,王尋在亂軍中被殺。 困守城內的玄漢軍將領望見,一個個都受到激勵,說:“劉秀平素遇到小撮敵人都會膽怯,如今遭逢強大敵人卻如此勇敢,真是奇怪。還敢親自帶隊沖鋒,我們不應該在城上觀戰,應該下去與他一同殺敵。” 于是,昆陽城內守軍開城殺出,前后夾擊,殺聲震天。 王莽大軍嘩然崩潰奔逃,人馬相互踐踏,百里內伏尸遍地。又恰遇風云變色,巨雷狂風,屋瓦飛蕩,大雨傾盆而下,河水暴漲,新軍帶來的虎豹猛獸在木籠中戰栗,士卒淹死者上萬人。 王邑帶著嚴尤、陳茂,拋棄輜重,輕騎逃出,踏著士卒的尸體渡過河水,狼狽逃回洛陽。數十萬大軍潰散,散兵逃回各自郡縣,無法再作集結。 這一場昆陽大戰,是中國歷史上十大戰役之一。經此扭轉局面的一戰,各地義軍紛起,殺死州牧、郡守,自稱將軍,全都打著“漢”的旗號,等待玄漢政府的指令—這是“人心思漢”的*高潮時刻,王莽的新朝政令已出不了關中地區。 ——選自公孫策《兩漢興衰》,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故事里的中國·3兩漢興衰 作者簡介
公孫策,本名陳哲明,臺灣知名專欄作家,喜歡以史為鑒。曾任“中時報系”記者、主任、副總編輯,臺灣《新新聞周刊》總經理、副總編輯。代表作有《公孫策說名句故事》《公孫策說唐詩故事》《史記經典100句》《戰國策經典100句》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