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 (修訂版)(本科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343790
- 條形碼:9787302343790 ; 978-7-302-34379-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 (修訂版)(本科教材) 內容簡介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是國內中西比較新聞學領域中與國際研究接軌的首部考證型專著。它在大文化研究的框架下對西方和中國的新聞學諸范疇做出了翔實的考察,重點探討了比較新聞學的定義、歷史沿革、研究現狀和展望。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對中西新聞理論異同的宏觀考察,下篇是根據大量的新聞實踐和案例比照上部的理論進行詮釋。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信息豐富、旁征博引,重視一手資料,流暢易讀。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 (修訂版)(本科教材) 目錄
引言 比較與交流:中國的兩次革命
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
二、文化比較:中國的**次革命(1840-1920)
三、文化比較:中國的第二次革命(1978-)
上篇 比較新聞學的宏觀視野——方法、難題及其他因素
**章 比較新聞學的界定、依據和研究方法
一、關于界定
二、比較新聞學學科產生的條件
三、比較新聞學的可比性問題
四、比什么?怎么比?——比較新聞學的內容和一般方法
五、比較新聞學學者應具備的素質
第二章 比較新聞學的歷史、現狀與難題
一、中西百年比較新聞學發展回顧
二、比較的難題之一:意識形態陰影下的學術領域
三、比較的難題之二:簡單化傾向
四、比較的難題之三:西方中心論與妖魔化中國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比較新聞學與文化誤讀
一、誤讀是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現象
二、兩種誤讀方式
三、中美記者眼中的新聞理念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比較新聞學的社會因素
一、政治因素在比較新聞學中的意義
二、文化傳統在比較新聞學中的意義
本章小結
……
下篇 比較新聞學的聚像關注——中西新聞理論和實踐的趨同與悖逆
結論
后記
主要參考文獻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 (修訂版)(本科教材) 節選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 4.媒體的聯合行動 2001年7月17日凌晨,南丹一礦發生特大透水事故,致使81名礦工遇難。然而,直到事故發生了14個小時后,礦負責人才向縣里領導匯報,請求縣里不要上報,并阻止散布消息。4名“縣太爺”開始忙著策劃怎么瞞報,于是,駭人聽聞的悲劇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得到上級領導的支持,煤礦負責人更加肆無忌憚的欺上瞞下,從7月下旬到8月初,他們一直聲稱發生了嚴重透水,但沒有人員傷亡。就在81名礦工的尸體被泡在礦井下長達11天的時候,總經理一邊否認事故,一邊拿出400多萬元用于死難者的賠償,企圖用錢堵住家屬的嘴,將事故真相與81名死難礦工的冤魂一道埋進漆黑的礦井。 事故發生后即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早接到南丹“7·17”透水事故線索的《南寧晚報》7月27日接到讀者舉報后,就派《南寧晚報》及其下屬報紙的4名記者奔赴南丹進行暗訪。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礦下采訪,掌握了大量**手資料,并以不同的方式上報。 隨后,其他媒體的記者也紛紛投入這一事件的調查。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廣西電視臺等媒體記者也陸續趕到礦區采訪,他們了解核實情況,兵分幾路進行調查,調查工作受到了極大的阻礙,記者的膠卷被強行曝光;《廣西日報》記者被打手用尖刀抵住咽喉;新華社記者在采訪途中多次被長時間盯梢,其他的記者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恐嚇和威脅。 由于記者的努力,南丹事故的黑幕已逐漸被揭開。8月,調查獲得重大的突破,記者通過各種途徑得到了遇難者的名單、住址和賠償金等情況,并及時將信息向中央領導作了匯報,新華社記者還發表了長篇調查日記《金錢炮制的彌天大謊是怎樣破滅的?》,使調查向縱深發展。 新聞界在對南丹礦難的揭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2年5月2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庭審了南丹“7·17”特大透水事故瞞報事件的3名“總導演”以及其他相關的犯罪嫌疑人,終于使南丹真相大白于天下。 2002年6月,山西繁峙金礦發生一起爆炸瞞報事件。有關責任人將37具遇難的礦工遺體冒雨掩埋,毀尸滅跡,破壞現場。縣政府對上報告:“死兩人,傷4人。”《中國青年報》接到舉報,立即派出記者采訪。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沖破殺手的追捕、盯梢和重重迷霧,搜集了大量的證據,在短短幾天內,發出了有分量的系列報道,終于揭開了瞞報事故的黑幕。新華社、央視等媒體也相繼加入了采訪的隊伍。由于媒體的揭露,真相大白于天下,該事故的主要責任人和有關領導被逮捕,死難的礦工得以申冤。 《中國青年報》揭露繁峙礦難瞞報案彰顯出調查、取證在揭黑報道中的意義。*初,官方調查團在調查中毫無頭緒,感到無從下手。結果警方根據報道《慘劇真相撲朔迷離——聚焦山西繁峙金礦爆炸案》,從中分析了三條線索——包括目擊井下死亡礦工、搬運尸體、運送尸體車輛的細節,找到了當事人和目擊者,進行調查取證,*終澄清了事實。 從2001年的“南丹煤礦案”到2002年“繁峙金礦案”,中國新聞界逐漸形成了一種集體揭黑的風氣,調查性報道在與黑幕掩蓋者的多次較量中走向成熟。在2003年報道“非典”過程中,《財經》、《中國青年報》等媒體頂著某些權勢的壓力,以極大的勇氣向社會揭示了疫情真相。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孫志剛事件”的報道中。2003年3月20日,青年孫志剛在廣州被收容人員收容后慘死,4月25日,《南方都市報》以《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為題,首次披露了孫志剛慘死事件。次日,全國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此文,并開始追蹤報道,形成了密集的媒體攻勢,令政府痛下決心,依法懲治了肇事公務員,并修改了相關立法。在披露體壇“黑哨”事件中,新華社、《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臺以及社會各主流媒體都加入了揭黑戰役。2000年開始曝光學術、科學界丑聞的著名網站《新語絲》,先后披露了數百個學術不端案例,主流媒體和網民積極加入對不端分子的曝光和追剿,推動了真相揭秘。著名的案例包括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海歸院長“楊杰造假事件”和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劉宏造假事件”。 調查性報道的技巧也在不斷走向成熟。2000年8月,央視《新聞30分》獲悉南京“冠生園”使用陳餡制作月餅的消息后,立即趕赴南京暗訪,記者拍攝了兩個月,節目反映了從回收陳餡到加工的整個過程,但缺少回收月餅去向的鏡頭。為了使報道翔實、準確,記者耐心等待了一年。2001年6月,采訪組再次來到南京,在“冠生園”公司附近租了間民房,使用了兩部攝像機輔之以望遠鏡拍攝。為了不被暴露,他們冒著高溫,在屋內掛上厚窗簾,宛如置身于蒸籠。幾十天下來,他們共拍攝了700分鐘的膠片。由于調查充分,證據確鑿,當事件在2001年9月曝光后遭到當事人反撲時,媒體和記者均未被打倒。在媒體、公眾、市場的強大壓力下,南京“冠生園”*后申請破產。 ……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 (修訂版)(本科教材) 作者簡介
張威,原《北京周報》(Beijing Review)記者,后赴澳大利亞留學,主攻西方新聞史,1996年獲新聞學博士學位,曾任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所教授、所長,現任山東大學(威海)澳大利亞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并是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特約常務理事。張威的研究領域涵蓋比較新聞學、外國記者與近代中國、環境新聞學,曾在CSSCI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 主要著作: Politics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Sydney: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1997 《跨國婚戀:悲劇、喜劇、正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走過澳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1 《澳大利亞傳媒》(首作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歷史終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端納檔案:一個澳大利亞人在近代中國的政治冒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主要譯作: 《悉尼華人史》,悉尼:澳大利亞悉尼市政府出版社,1998 《陰之德——中國女性問題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 《獲取信息:新聞、事實與權利》(主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調查報道指南:文件、數據及技巧》(主譯),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澳大利亞華人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