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身份認同:我是誰?我們是誰?我能成為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54148
- 條形碼:9787521754148 ; 978-7-5217-5414-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身份認同:我是誰?我們是誰?我能成為誰?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社會文化、社會心理學感興趣的大眾讀者,身份認同研究者,社會學研究者從“我是誰?”到“我們是誰?”到“我能成為誰?”,深入剖析人們的社會身份認同及其運作方式,揭示如何利用身份認同發揮個人、集體更大的力量 《影響力》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弗朗西斯·福山等著名學者贊譽有加 獲美國心理學協會2022年威廉·詹姆斯圖書獎、 2022年鸚鵡螺圖書獎,被列入《行為科學》2021年度書單,《科學》雜志權威推薦,《出版人周刊》星級推薦 社會心理學領域新興領軍學者扛鼎之作,用新研究、新視角,揭示如何利用身份發揮群體對個體和社會的促進作用
身份認同:我是誰?我們是誰?我能成為誰? 內容簡介
父親/母親、教師、科學家、某公司員工、某球隊粉絲……這些都是人們的身份認同,每個人的身份都不是穩定的,會隨著具體情境而變化。人作為社會性動物,所屬的群體將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影響你的認知、決策,以讓整個群體做出明智的行為和決定;反過來,你也可以利用你和他人共有的身份,實現突破甚至變革。 本書從“我是誰?”到“我們是誰?”到“我能成為誰?”,深入剖析人們的社會身份認同及其運作方式,揭示如何利用身份認同發揮個人、集體更大的力量,增進團結、合作,促進進步甚至變革。理解身份會催生一種特殊智慧:它能夠讓你看清、理解并且利用影響你的社會力量,清除其不利影響;它還將助你挖掘更大的個人潛力,改善身心健康,提高效率和個人影響力;此外,你還可以學習如何發展有效的領導力、避免從眾思維、促進合作以及反抗歧視;*終,你能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身份認同:我是誰?我們是誰?我能成為誰? 目錄
前 言 V
**章 “我們”的力量 001
飛機上的心理學家 004
社會真空 007
身份的轉變和目標的改變 013
包羅萬象的自我身份 016
銀行家不誠實嗎? 022
身份的原則 026
本書探討什么? 030
第二章 身份視角 033
身份——一副有色眼鏡 038
身份與食物 041
你聞起來像巧克力 046
你的敵人比你的朋友離你更近 050
視覺與身份認同 054
偏見盲點 057
第三章 共享現實 061
一切現實都是社會現實 064
穩固如曼哈頓 070
企業“邪教” 073
當預言失敗時 076
避免群體思維 080
基于證據的身份 084
分裂世界中的準確性 090
第四章 避開回音室 097
黨派偏見的崛起 099
大腦與政治身份 102
網絡政治 105
被網絡放大的情緒 107
割裂的種子 111
你會相信假新聞嗎? 115
黨派政治下的疫情 119
爭取合作 122
尋找解藥 124
第五章 身份的價值 129
身份經濟學 133
重視他人 135
人們的歸屬需求 139
不同凡“想” 142
不被看好者的吸引力 145
明示身份 147
地位需求 149
找到彼此 152
第六章 戰勝偏見 157
偏見的根源 159
漫長的歷史 164
網絡社交身份 167
足球療法 173
制度偏見 176
采取行動 184
第七章 尋求團結 187
伸出援手 190
擴大我們的道德圈 196
潛在新身份 199
眾志成城 201
爭取變革 206
阻力使我們更團結 211
選擇正確的立場 214
第八章 培養異見 217
權利和義務 219
危險的群體規范 221
為什么我們需要異見? 225
人們都會從眾嗎? 230
我們畢竟不是綿羊 233
理性的順從和非理性的異見 236
表達異見的成本 240
鼓勵表達異議 242
第九章 有效領導力 253
領導力是什么? 257
領導者的故事 260
塑造你的身份象征 263
言行一致 266
應對威脅 267
領導力的本質 270
領導者的身份 275
善意,丑陋,邪惡 278
暴政與反抗 280
第十章 身份的未來 287
遏制不平等 288
應對氣候變化 293
民主略談 298
你想成為誰? 301
致謝 303
關于作者 305
注釋 307
身份認同:我是誰?我們是誰?我能成為誰? 節選
**章 “我們”的力量 黑措根奧拉赫位于德國南部,以流經此地的奧拉赫河命名,是一座充滿田園風情的小城。這條河同時也是兩位宿敵的分界線。 正如許多傳奇故事一樣,本故事始于兩兄弟。達斯勒兄弟——阿道夫(即阿迪,Adolf )和魯道夫(即魯迪,Rudolf)都是鞋匠,二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合伙制鞋。他們篳路藍縷,在母親的洗衣房里創立了達斯勒兄弟制鞋公司,專門生產運 動鞋。 1936 年柏林奧運會上,美國黑人田徑明星杰西·歐文斯穿 的鞋正是由達斯勒兄弟鞋廠制造的;歐文斯穿著達斯勒兄弟的鞋,在奧運會上贏得了四枚金牌,這令當時的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大為惱火。但歐文斯的勝利卻給達斯勒兄弟帶來了國際曝光率,他們的鞋子也因此風行一時。 沒有人確切知道兄弟二人因何心生嫌隙。但據傳說,二人之間的矛盾起源于 1943 年發生的一次空襲。當時,阿迪和妻子同魯迪一家躲進了同一個防空洞 ,阿迪大罵道:“這些無恥的渾蛋又來了。”當時阿迪更有可能罵的是盟軍戰機,但顯然魯迪卻誤會阿迪在辱罵自己和家人。 “二戰”雖結束了,但阿迪與魯迪之間的戰爭卻開始了。這場戰火也引燃了他們的家鄉,使其分裂數十年之久。達斯勒兄弟制鞋公司*終沒能幸存。1948 年,兄弟二人分拆了業務,于是黑措根奧拉赫便成了同時擁有世界上*大兩家制鞋廠的城市。在奧拉赫河兩岸,兩家公司旗幟鮮明地對立著。 這兩家如今總價值已超過 250 億美元的巨無霸制鞋公司,在當時變成了一對打得不可開交的同城對手。兩家品牌之間的沖突同時還延伸到了員工及其家庭之間,該鎮的居民紛紛標榜自己隸屬于阿迪或魯迪陣營。在鎮上走動時,人們會低頭觀察對方的鞋子,以確保他們不會與對立陣營的成員打交道。因此,黑措根奧拉赫后來以“彎脖子城”而聞名。 芭芭拉·斯密特在她的圖書《闖進球場》中描述過,小城兩邊都擁有各自的面包店、餐館和商店。1 如果某一邊居民進入對方的區域,對方就會拒絕為他們服務。許多家庭因此分裂。曾經友善的鄰居也變成了敵人。跨公司陣營約會或婚姻也受到了極大阻礙!直到達斯勒兄弟去世,這種緊張局勢才有所緩解。如今,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業務和足球場上。但是當時達斯勒兄弟二人卻把他們對彼此的敵意一直帶進了墳墓——他們二人被分別埋葬在小鎮墓地的兩端。2 不過他們創辦的公司卻延續至今。它們正是由阿迪創立的 阿迪達斯和由魯迪創立的彪馬。黑措根奧拉赫的市長近期解釋道, “因為我姑媽,我曾是彪馬家族的一員。小時候,我同眾多彪馬家族的孩子一樣,只穿彪馬的衣服。在我們的少年時代,有這樣一句笑談:你穿你的阿迪達斯,我穿我的彪馬。我就是彪馬家族的一員” 。直到阿迪和魯迪離世很久之后的 2009 年,在經歷了 數十年的對立之后,兩家公司的員工共同參加了一場足球友誼賽,這才標志著這場宿怨的終結。 令人震驚的是,達斯勒兄弟之間這場漫長而又艱苦卓絕的對抗,并非起因于某件沉重的事情,起碼沒沉重到會讓一座城市分崩離析。他們之間的對抗與政治或宗教無關,也與土地、黃金或意識形態無關,而僅僅是因為鞋子。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因為基于鞋子的對立身份。這些社會身份一旦被創造出來,它們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它們決定了員工及其家人還有后代會在哪邊居住、用餐和購物。 然而,關鍵問題并不是達斯勒兄弟為什么會因鞋子開戰。畢竟,自該隱與亞伯以降,親兄弟倆便互為*容易滋生妒忌的對手。問題在于,為什么其他人也都隨之彼此對立?為什么鎮上的其他人會如此欣然地接受一方而仇視另一方? 飛機上的心理學家 在旅行時,我們放好行李并擠進狹小的座位后,常常會和旁邊友善的陌生人聊起天來。這些閑談往往會遵循一種熟悉的模式。“你是哪里人?”“你為什么要去達拉斯(波特蘭、悉尼或臺北)?”當然還有,“你是做什么的?” “噢,呃,我是一名心理學家。” 十有八九,這種回答會引來相同的回復:“呃,噢——你不會是在對我做心理分析吧?你能讀懂我的心思嗎?” 我們通常只會一笑置之:“哈哈,別擔心,我不是那種心理學家。”不過偶爾出于好玩,我們也會試一試。 我們是社會心理學家,更具體地說,我們是研究社會身份的心理學家。我們研究人們所認同的群體如何影響他們的自我意識,研究他們如何感知并理解世界,以及他們如何做出決定。 如果其他類型的心理學家想對一位乘客進行心理分析,他們會提出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問題。臨床心理學家可能會問你對于焦慮及抑郁的感受,或者關于精神疾病的家族史。一個老派的臨床心理醫生可能會問你的夢境或者問你與母親的關系。個性心理學家可能會拿出一套大五人格特質測試清單,來測量你的外向性、責任心還有對新體驗的接受程度。其他的心理學家可能會詢問你在家中的長幼順序,或者詢問你認為對自己造成*大影響的一段生活經歷。 而我們則會問你關于你的群體認同的情況:你對自己的哪 些群體身份引以為傲?你發現自己會經常想起哪些群體成員?哪些因素會影響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你覺得自己與哪些群體關系緊密? 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會提供一些定義你身份的有效線索。我們認為,你會傾向于遵守回答中給出的群體的規范,遵循這些群體的傳統,并為具備這些群體的特征而自豪。我們還推測,只有身處這些群體中,你才會表達異見并談論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因為表達異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人們往往只在真正在意某群體時才肯表達異見。 我們可以做出如下推斷:你往往會喜愛并信任這些群體里的成員,若有必要,你還愿意為他們犧牲自己的資源和福祉。我們還可以推測出,若你所屬的任何群體存在宿敵,你會對敵對群體成員有何感受以及你會如何對待他們。若我們了解到,你認為你所屬的一個重要群體受到了不公正對待,那我們基本上能明確你會支持誰,也能明確你會加入何種事業以及會為誰而戰。 當然了,你身上體現出的要素還遠不止這些。但是,當一個人別無選擇而與一個陌生人同處 3 萬英尺 a 的高空時,這些分析已經完全足夠了! 在旅行時,當人們之間進行了此類對話后,他們之間通常會形成一種微弱而短暫的紐帶。但這種紐帶幾乎不會鞏固并延續。比如,它們很少成為構成某人身份的一部分。 在本書中,我們會用大量的篇幅來討論群體如何真正成為構成我們身份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好事先定義這些術語。身處同一架飛機上的 50 人或 150 人并不是一個群體,起碼在心理學上無法構成一個群體。他們只是一群人的集合,在某段時間內,他們聚集在狹窄的空間里,共同呼吸著污濁的空氣,一起享用不合胃口的飛機餐。但他們缺乏團結意識,缺乏集體感和紐帶感。他們僅僅同為乘客,并不具備有意義的社會身份。 大多數航班上的情況都屬此類情形。乘務員們可能是一個群體,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身份感,一起旅行的家人或同事也是一個群體。但如果將飛機上的乘客視為一個整體,那么他們并不屬于同一個群體。 特定的環境可以使一個整體產生集體感和團結意識,從而形成一個群體——即使這類群體的存在只是暫時的。幾年前的一個暴風雨夜,我乘飛機沿著美國東海岸回家。透過飛機的舷窗,乘客們可以看到外面閃爍著一排雷暴——巨塔狀的云層漆黑如墨,高高聳起,閃電在云塔中怪異地穿梭,不時發出耀眼的雷光。飛機繼續向北航行,飛行員控制著飛機在云層間曲折前進。天氣愈加惡劣了,這架小型通勤飛機開始不斷顛簸震顫起來,機身也吱吱作響,情況十分不妙。“我們遇到了氣流,乘客們,”一位飛行員在難免有些雜音的對講機中廣播道,“但別擔心,我們會安然無恙的!” 那句“我們會安然無恙的”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人們的神情惶恐起來,面面相覷。人們坐在一排排座位上,議論聲開始嘈雜起來。在引擎的轟鳴聲里,乘客們講述著他們之前經歷過的暴風雨航行,互相安慰著一切都會好起來。事實也確實如此。飛機*終沖破了雷暴區,并安全著陸,甚至都沒有延誤。 但那趟航班上乘客的心理特征與一般情況不同。飛機上每個人擁有的共有經歷,是他們短時間內建立起集體紐帶和團體意識的基礎。乘客們一起度過了一段緊張而獨特的時光。飛機著陸后,所有人都鼓掌歡呼。在航班上的這段時間里,他們共享著同一種身份。 在本章中,我們將介紹一些關于身份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將為本書的其余章節奠定基礎。原則之一如下:盡管我們擁有持久、穩固且意義深遠的長期社會身份,但人類的心理特征也使我們在暫時團結的情況下愿意彼此聯結在一起。某些情況會幫助你建立起與他人的身份認同感,比如在對同事實施海姆利希急救法或祈禱你的航班安全著陸時。當一連串的境遇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正與他人共享同樣的經歷或特征時,一系列心理活動會自發啟動,使我們感覺自己是某個群體的一部分,不僅如此,這還會使我們真正成為一個群體。 這種以群體為導向的心理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的社會身份為團結一致提供了強大基礎。但正如我們在“彎脖子城”看到的那樣,社會身份還可能是重大分歧的起源。 社會真空 如果我們把群體間發生沖突的所有原因列出來,那將是一 份可怕的清單:爭奪稀缺資源,如土地、石油、糧食、財富或水源;為神圣的信仰、神明還有圣地而戰;長期積累的蔑視與侮辱;渴望榮譽的領袖為了追求財富、名望或更高的民眾支持率;錯誤觀念及誤解;對未知和其他群體的恐懼;為爭奪地位、炫耀權勢和搶奪權力而戰。 似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導致不同群體分崩離析。事實證明,甚至連鞋子都可以。正如我們在“彎脖子城”看到的那樣,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構成他們群體身份認同的基礎和他們之間分裂的緣由可能并無特別之處,但對群體成員自身而言,這些事情卻有著深刻意義。鞋子看起來微不足道,不足以讓人們因此形成群體,但為了理解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物如何會成為構成身份的有力基礎,我們需要聊一聊我們認為的心理學史上*重要的研究。 這些研究被稱為“*簡群體研究”,它們基本上只是圍繞一個控制條件而開展的。 諸多因素交叉在一起,可以使不同的群體彼此仇視、歧視,甚至想要給對方造成重擊。為爭奪稀缺資源而造成的沖突,可能與消極的刻板印象和權勢差異彼此催化。領導人的分裂言論也可能會進一步激化這種敵對情緒,對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的古老戰爭的記憶也會進一步強化這種情緒。包括以上種種因素在內的各種因素,都可以以獨特的方式結合,促使群體間產生沖突。 為了掌握群體間關系的基本動力學,社會學家希望能夠甄別出這些不同的因素并分別進行研究,就像化學家把化合物分離出來,以更好了解其性質一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從存在于宗教、種族或政治群體之間的沖突中分離出一個單一組成部分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這些因素往往作為一個整體而出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并理解造成沖突的根源,布里斯托大學的亨利·泰弗爾與他的合作者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當化學家們想要分離出一種化合物時,他們會制造出密閉的真空環境。遵循這一邏輯,泰弗爾與他的同事們想出了一種制造社會真空的方法。他們制造出一種情境,其中,與群體之間沖突有關的刻板印象、資源不均、侮辱等因素被全部消除,只剩下一種*簡單的群體間的環境。這一情境涉及兩個群體,但不存在任何能夠普遍引發歧視或沖突的因素。 消除了所有這些關鍵因素后,他們創造了一種社會真空形態,接下來他們可以慢慢地開始往這個情境里增添不同的因素,以探究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區別對待和沖突。例如,他們可以在這里增加一點資源競爭,在那里增加一點刻板印象,諸如此類,他們便能夠研究這些因素分別如何影響群體之間的關系。 為了創造一個社會真空,研究人員不能使用先前便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群體,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的心理負擔。相反,他們根據隨機且基本上毫無意義的標準將受試者分配到全新的群體 中。3 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被告知,根據他們認為圖像上顯示的點的數量,他們會被分成“高估者”和“低估者”。在另一項研究中,根據受試者對保羅·克利或瓦西里·康定斯基抽象藝術的偏好情況,他們被分為兩個群體。但事實并非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分配到高估組的人并沒有真的過高估算點的數量,克利粉絲組的成員也不一定就是喜歡《嘮叨的機器》(Twittering Machine,沒錯,這是克利一幅著名作品的真實名字)。在每個案例中,研究人員基本上通過擲硬幣的方式,將人們隨機分成不同的群體。這確保了他們實際的點數估算狀態或藝術家偏好問題不會影響他們如何對待群體內成員和群體外成員。 然后,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受試者在他們的群體內成員(比如克利的粉絲)和群體外成員(即所謂的康定斯基的粉絲)之間分配資源。在幾項研究中,受試者將錢分給匿名的群體內成員和匿名的群體外成員。研究人員采取了一些措施,盡可能保持此情境不受外界干擾,以確保實現社會真空。受試者與兩組中的其他成員沒有任何互動。他們沒有經歷相互了解的階段,沒有建立個人聯系的機會,也沒有產生資源方面的競爭。兩個群體僅僅只是被分成了“我們”和“他們”,是兩個*簡群體。 受試者對于資源分配的決定并不是零和游戲。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給予其中一組更多資源并不意味著給予另一組更少的資源。*后,他們做出的決定對他們自己的結果也沒有直接影響,他們個人不能通過不同的分配方式賺取更多或更少的收入。 研究人員認為這將是一個極佳的控制條件。因為所有可能在群體之間導致歧視的因素都已大致被排除,似乎群體間和諧共存的堅實基礎已被奠定。此項工作一旦確定,他們就可以進行進一步研究,系統性地增添不同的成分,以探究出究竟什么才是造成群體間沖突的關鍵因素。然而,即便對于研究人員來說,研究結果也是十分令人震驚的。 被分配到*簡群體的人們不但沒有消除他們的群體間偏見,反而一直偏袒自己的群體,歧視對方群體。如果擲硬幣的結果讓他們相信自己是康定斯基的粉絲,他們會把更多的資源分配給康定斯基的粉絲,而不是克利的粉絲。反過來,對于克利的粉絲而言,情況也是如此。 有一點尤為值得注意,實際上人們有時會將群體間的差異*大化。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們可以給群體內成員少分配錢,但前提是群體外成員得到的錢更少。 研究人員已經排除了他們能夠想到的一切因素,包括刻板印象、資源沖突、地位差異。那么還有什么因素沒被考慮到呢?社會真空中還有哪些因素導致人們對這些*隨機、*短暫、*無意義的不同群體表現出如此明顯的偏好? 亨利·泰弗爾及其同事得到的答案是社會身份認同。4 似乎僅僅是被歸類為一個群體而非另一群體,這一事實就足以將該群體的成員身份與群體中個人的自我意識聯系在一起。身處實驗室的時候,人們沒有把自己看成一項古怪的資源分配實驗中不偏不倚的觀察者,而是一個具有價值和意義的真正社會群體的成員。即使在這種社會真空狀態下,人們也會與匿名的陌生人共享一種身份認同感,而這僅僅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同一群體的一部分。
身份認同:我是誰?我們是誰?我能成為誰? 作者簡介
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副教授,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博士。曾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華盛頓郵報》、《科學美國人》和《石英》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頂級期刊上發表了80多篇學術論文。曾獲美國社會神經科學學會頒發的“社會神經科學杰出貢獻青年研究者獎”。 美國理海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藝術與科學學院副院長,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博士。帕克博士發表了40多篇關于身份和群體過程的論文,其中許多發表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頂級期刊上。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