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9150
- 條形碼:9787100219150 ; 978-7-100-21915-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 本書特色
中國概念史領域權威輯刊之一1.中國概念史領域權威輯刊之一。 2.和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合作項目。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 內容簡介
《亞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主辦、著名學者孫江主編的歷史類書籍(輯刊)。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時代的特征。《亞洲概念史研究》刊載海內外學者與語言、翻譯、概念、文本、學科、制度和現代性等主題有關的論文和評論,旨在從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來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推動亞洲概念史研究的發展。分館已編輯出版7卷(第4—10卷),并再版第1—3卷《亞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執行主編為柯修文、閔心蕙,本卷分為“翻譯時代”“禮儀之爭”“論衡”三部分,集中審視中西兩種差異性較大的文明在近代早期交流過程中的概念可譯性,將那些被學者所忽視的主題的各類案例研究納入其中,例如亞里士多德學說的漢語翻譯、語言學習、禮儀之爭中各種立場的復雜反應、啟蒙哲學家對耶穌會翻譯策略的反思及多明我會傳教士多樣化的著作。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 目錄
翻譯時代
作為實體廣延的量——從亞里士多德到晚明《名理探》的脈絡
一、引論
二、《范疇篇》第六章翻譯及評注
三、問題一(量的形式原則)
四、問題二(量的范疇)與問題三(量可被說成相等或不等)
五、結論
翻譯、對話和談話——論馬勒伯朗士的《一位基督教哲學家與一位中國哲學家關于上帝存在和性質的對話錄》
一、弁言
二、翻譯與對話
三、馬勒伯朗士的翻譯
四、馬勒伯朗士的律法
在華傳教的文化可譯性:白敏峩對耶穌會適應主義的辯護
一、引論
二、白敏峩的傳教生涯
三、與龍華民關于不確定性的斗爭
四、白敏峩對龍華民解釋學原則的批判
五、結論
比較哲學中的格義——以“理學”的中法互譯為例
一、哲學翻譯的特點
二、佛經漢譯和西學漢譯的共同點
三、以“理學”格義“哲學”
四、以哲學格義理學
五、余論
從靈性到大體——清代兩個匯通中西的“人性”概念之比較
一、引言
二、從靈魂到靈性:耶穌會士的靈魂論譯介
三、靈性與大體:儒、耶人性論的會通
四、余論
學習語言和協商:帝制中國晚期耶穌會譯者的經歷
……
禮儀之爭
論衡
征稿啟事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 作者簡介
柯修丈(Daniel Canaris),悉尼大學語言與文化學院DECRA研究員及講師。 閔心蕙,東南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