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明暗之間:魯迅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219692
- 條形碼:9787545219692 ; 978-7-5452-196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暗之間:魯迅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大師小書,日本魯迅研究界權威學者面向大眾撰寫的魯迅全傳,明白曉暢,感情真摯 ◆沉浸式跟隨魯迅腳步走過兩國九城,體味時代氛圍,細致展現動蕩年代的文人處境 ◆深刻分析魯迅名作誕生的客觀背景與主觀心境,揭示創作背后的熾烈情感 ◆ 不僅矚目偉大的寫作者魯迅,也觀照普通的生活者魯迅,還原一個立體而真實的斗士形象,彌補閱讀魯迅的先驗盲點
明暗之間:魯迅傳 內容簡介
本書為日本魯迅研究學者丸尾常喜撰寫的魯迅傳記,結合魯迅的原著文本和生活軌跡展現了魯迅一生為國家、為民族甘于奉獻的精神和形象。全書共分九章,以魯迅生平移動軌跡為章節,沿紹興-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的順序,敘述魯迅生平及思想文學的變遷,對魯迅各個時期的重點作品如《阿Q正傳》等進行了具體分析。同時,書中對魯迅所處時代社會環境,作為其思想變化的背景來看待,進行了呼應性的敘述和介紹。全書敘述簡練、語言流暢,提出了諸多今天已經獲得魯迅研究界廣泛認可的論斷。本書的出版將有助于加深廣大讀者對魯迅乃至中國現代文化史的認識與理解。
明暗之間:魯迅傳 目錄
一.序章/1
二.紹興/13
1.故鄉/15
2.家族/19
3.讀書/26
4.變故與沒落/34
三.南京/41
1.“洋務”之學/43
2.“變法”之風/47
四.日本/57
1.思想的熔爐/59
2.仙臺與醫學/68
3.結婚/79
4.《新生》/88
五.杭州、紹興/103
1.歸國者/105
2.辛亥革命/113
六.北京之一/119
1.“辛亥”之死/121
2.《新青年》/131
3.《狂人日記》/140
4.《故鄉》前后/154
5.《阿Q正傳》/164
七.北京之二/177
1.《彷徨》/179
2.1925年/187
3.“三一八”事件/205
八.廈門、廣州/215
1.孤島/217
2.革命的策源地/227
九.上海/239
1.“且介”文學/241
2.死/258
后記/264
明暗之間:魯迅傳 節選
魯迅寫過一句話,“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1929)。 如今回想魯迅的一生,腦海中浮現的便是這句話。這短短的一句中包含了一種生存方式。我想要闡述的,也正是這句話呈現的生存方式的具體內涵。換言之,在思考魯迅的人生時有幾個可以被料想到的視角,而我試圖思考的立足點是:作為一個將過渡性中間物視為自身命運并加以承擔的人,他是如何在僅此一回的生命中活下去的。——摘自《序章》 魯迅六歲時開始在家塾讀書。他的**位老師是同族的叔祖(與祖父同輩的長輩叫做伯祖或叔祖)周兆藍(號玉田),也是一名秀才。課本采用的是以押韻四字句寫成的歷史入門讀物《鑒略》。之所以選擇《鑒略》,而非一般作為啟蒙讀物的《千字文》或《百家姓》。這是祖父周介甫的意思,他認為對歷史的大致了解有其用武之地。對于孫子們的教育,祖父周介甫有自己獨樹一幟的見解,他鼓勵孩子們閱讀當時被視為非正統文學的《西游記》。他的課程安排是先通過通俗易懂、能激發興趣的讀物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然后再進入《詩經》的學習。周玉田是一個胖乎乎的和藹老人,喜歡種樹養花。不僅如此,他還是家族里唯一的藏書家。在他那里,魯迅讀到了三國時吳國的陸璣所作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和清朝陳淏子的《花鏡》,前者是一本對《詩經》中的動植物進行注解的書籍,后者則講解了花木的栽培方法。魯迅*喜歡帶插圖的《花鏡》。在周玉田的影響下,魯迅也喜歡上花木培育,不久便開始在自己親手制作的盆栽上貼上竹制名牌,甚至還做了觀察記錄。在魯迅舊時收藏的《花鏡》中,留存著他晚年寫的一些批注。在“山躑躅,俗名映山紅……以羊糞為肥。若欲移植家園,須以本山土壅始活”一處,魯迅批注道:“按,花性不宜多澆,即不以本山土栽亦活。”——摘自《紹興》 辛亥革命后的變遷令魯迅認識到,自己絕不是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這種日復一日長大、如毒蛇一般纏住自己靈魂、揮 之不去的感情,魯迅將其命名為“寂寞”。話說起來,自《新生》 流產、《域外小說集》的銷售慘淡以后,這種感情便縈繞在他心中,逐漸長大,終成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 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 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同上)“寂寞”之名,正是對這種悲哀的確認。 這種寂寞過于令人痛苦,因此魯迅不得不嘗試用各種方法麻痹自己的靈魂。于是,他埋首于古籍的輯錄、校勘,金石文、畫 像石、磚畫拓本的收集、謄抄,佛教經典的研究。以佛教經典的 研究為例,魯迅由此了解了中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真實狀況,即 佛教與道教融合產生了中國獨特的生死觀,而這種生死觀又從根本上支撐著儒教追求的禮教秩序。這些工作的意義非常重大,它 不僅進一步為魯迅的小說史研究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關鍵材料,還 成為魯迅探究“國民性”,從事思想史、文學史、文字史研究的寶 貴基石。不過,對當時的魯迅而言,這些工作首先是為了蒙蔽袁世凱耳目的韜晦之策,也是醫治失望與寂寞的藥酒。——摘自《北京之一》 所謂“人吃人”是一種象征。或許只要人世間犧牲他人、損 人利己的現象繼續存在,那么它作為一種普遍的象征就不會喪失 生命力。不過,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的“吃人”有許多是活生生 的真實例子。相傳春秋時代,宋國的都城被楚國大軍圍困,城內民眾為饑餓所苦,于是易子而食。同樣是在春秋時代,齊桓公說 自己“惟蒸嬰兒之未嘗”,于是他的廚師易牙便蒸了自己的孩子 獻給齊桓公。這兩個例子在《狂人日記》中均有提及,分別見于 《春秋左氏傳》和《管子》。在其后的史書上,這類記載也屢見不鮮。不僅如此,自從唐朝的陳藏器在他的《本草拾遺》中加了人 肉作為藥材,便開始出現“割股”的舉動——割下自己大腿上的 肉作為藥材讓患病的父母食用,歷代朝廷還將其視為孝順的表現 而加以表彰。這是一種頑固的陋習,甚至在 1915 年的報紙上,還 能看到女兒為病重的母親獻出自己的大腿肉,結果母親病情突然惡化的新聞報道。對魯迅而言,徐錫麟的心臟被恩銘手下的士兵 吃掉,是一件他無法忘卻的事情。 這部作品發表時的意圖,正如魯迅后來所說,是“暴露家族 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1935)。 對當時的讀者而言,這一意圖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在《新青年》 雜志上積極開展儒教批判的吳虞讀過《狂人日記》后,寫了一篇 《吃人與禮教》(1919),從史書上擇取了各種“吃人”的記載,指 出“吃人者”幾乎都是“禮教”的捍衛者。吳虞試圖用歷史事實 證明,那些喜歡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們才是容易“吃人”的人。 盡管吳虞的評論無視了“吃人”的象征意義,略顯粗暴,但是凌 駕于每個人意志之上的“人吃人”的場景,是魯迅對舊中國社會 的整體印象,與“家族制度”和“禮教”(“名教”)在這個社會上 具有的整體意義彼此呼應。——摘自《北京之一》 自己有妻子,雖說只是名義上的,而且自己已經四十五歲,而許廣平比自己小十七歲, 還是自己的學生。若選擇與許廣平結婚,二人容易在持續的斗爭中受到社會上的各種攻擊,也可以預料生活上的困難,而且他不 忍許廣平犧牲、受辱。這些大抵是魯迅對于第三個選擇的擔憂。 許廣平對此的回答沒有任何猶豫。她對魯迅說:“你的痛苦是 在為舊社會而犧牲了自己。舊社會留給你苦痛的遺產(指他與朱 安的婚姻),你一面反對這遺產,一面又不敢舍棄這遺產,恐怕一旦擺脫,在舊社會里就難以存身,于是只有甘心做一世農奴,死 守這遺產……但我們也是人,誰也沒有逼我們獨來吃苦的權利, 我們也沒有必須受苦的義務的,得一日盡人事,求生活,即努力做去就是了。”(《兩地書》八二)這是出色的愛的宣言。 然而,不愿犧牲許廣平的顧慮牢牢地束縛著魯迅。倘若沒有某種契機,他就無法前進。*終成為這一契機的,是高長虹刊載于《狂飆》雜志上的詩歌《給——》。“我在天涯行走,太陽是我的朋友。月兒我交給他了,帶她向夜歸去。夜是陰冷黑暗,他嫉 妒那太陽,太陽丟開他走了,從此再未相見。”高長虹單戀許廣 平,他進出魯迅的家并非為了雜志,而是為了“月兒”。而且魯迅 在北京時,他沒有表現任何敵對態度,但魯迅去了廈門后,他便惡語相向。一想到這些,魯迅就異常憤怒,但同時感覺抑制內心 情感翻涌的蓋子被揭開了,獲得了一種解放感。這件事可說是一 個微不足道的意外契機,但魯迅對可能“犧牲”一位女性的擔憂 是如此強烈,以至于假如沒有這種契機,他便無法解脫。——摘自《廈門、廣州》
明暗之間:魯迅傳 作者簡介
作者丸尾常喜(1937—2008):生于日本九州熊本縣,畢業于東京大學文學部,曾在大阪市立大學師從魯迅的及門弟子增田涉攻讀中國文學專業碩士課程。歷任北海道大學助教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與文學部教授、大東文化大學教授、東洋文庫研究員等。著作有《“人”與“鬼”的糾葛:魯迅小說論析》《魯迅〈野草〉研究》等,譯著有《魯迅全集》第2卷《彷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等。丸尾常喜是日本戰后第二代魯迅研究者,也被譽為日本戰后魯迅研究的集大成者,開辟出了與竹內好完全不同的、嶄新的研究。他對魯迅的研究,被譽為竹內好“竹內魯迅”、丸山升“丸山魯迅”之后的“丸尾魯迅”。 譯者陳青慶:現就職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五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翻譯家班)學員。近年來主要從事中日文學比較研究與日本文學翻譯實踐,譯有《揪芽打仔》《別人的腳》《島中之海》《……然后再度記下文字時》等日本文學作品。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