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20世紀中下葉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43060
- 條形碼:9787511743060 ; 978-7-5117-4306-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中下葉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20世紀中下葉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全書共五章內容。**章分析了20世紀馬克思美學思想的哲學背景,論述了葛蘭西的哲學思想,以及盧卡奇的早期哲學思想。第二章論述了盧卡奇的美學思想,從審美反映、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等展開論述。第三章論述了20世紀德國、法國、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第四章論述了杰姆遜與馬克思主義闡釋學。第五章論述了后現代主義問題,從后現代主義的特征與困惑、東西方的對比等方面展開論述。
20世紀中下葉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 目錄
20 世紀中下葉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
序 言 001
**章 20 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早期哲學背景 001
**節 幾個重大的哲學問題 001
第二節 葛蘭西的哲學與文藝思想 016
第三節 盧卡奇的早期思想——《歷史和階級意識》 036
第四節 對《歷史和階級意識》的自我批判 058
第二章 盧卡奇的美學思想——在反映論與本體論之間 072
**節 盧卡奇后期思想概述 072
第二節 審美反映(上) 081
第三節 審美反映(下)——審美中“完整的人” 和“整體的人” 107
第四節 審美反映中的美感問題 114
第五節 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問題 127
第三章 20 世紀德國、法國、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 147
**節 德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 148
第二節 法蘭克福學派的兩位代表人物 169
第三節 法國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美學 209
第四節 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 251
001
第四章 杰姆遜與馬克思主義闡釋學 306
**節 世紀之交的文化歷史境遇 307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與闡釋性 314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闡釋學的提出 324
第四節 杰姆遜文化闡釋的哲學基本點 333
第五節 本文闡釋視界與“政治無意識” 350
第五章 后現代主義問題 365
**節 資本主義歷史與文化分期 365
第二節 后現代主義“熱”與其界定 369
第三節 后現代主義的特征 377
第四節 杰姆遜的后現代主義策略與困惑 399
20世紀中下葉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 節選
序 言 本書包括 20 世紀中期以來,直到 90 年代初西方的馬克思主 義美學和文藝理論。首先,這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史 的當代西方分冊,而不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史,兩者是 有界限的,但這個界限又不是那么容易確定的。因為 20 世紀公 認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如列寧、普列漢諾夫等均劃歸另卷, 那么這一卷所剩只是在*寬泛意義上的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 了。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正如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 首篇文章標題所示“什么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帶有嘲諷意味 的是,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盧卡奇本人便否定了自己。他當 時在那本書中自以為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恰恰是“非 正統”。正是這本書使他成為后來人們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 的始作俑者之一。可見,對馬克思主義“正統”的意義是見仁 見智的。作為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首先應該有個基本標準, 也就是說,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是哲學和美學原則, 如唯物主義辯證法、唯物主義歷史觀、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 反映論、認識論等,應該作為識別是否“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的標準,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純”,對于馬克思主義理 論也是同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對“正統” 的標準堅持得過死,本書就很難有恰當的對象。因此,本書在 基本標準問題上既是確定又是靈活的,尤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 *新發展,例如它在后現代主義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并以正 面論述為主結合適當分析批評。 “西方馬克思主義”一語首先是 1930 年由卡爾·科爾什在他 的《〈馬克思主義與哲學〉問題的現狀——反批判》一文中啟用, 但當時沒有引起注意。法國的梅洛 – 龐蒂于 1955 年發表的《辯 證法的歷險》一書中提出“西方馬克思主義”名稱,之后,1976 年英國新左派學者佩里·安德森的小冊子《西方馬克思主義》雖 然分量不大卻起了很大的宣傳作用。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有關 的“馬克思學(Marxologie)”是由法國學者呂貝爾于 50 年代在 《馬克思學研究》雜志上首先使用的,它與“西方馬克思主義” 的主要區別表現在,從“外部”以“純學術”的眼光來研究馬 克思主義的意向。1985 年美國弗·杰姆遜到我國講學提出要用 “新馬克思主義”來取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但是“新馬克思主 義”在很多地方被用來作為代替“西方馬克思主義”一語。由此 可見,“新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區別尚含 混不清。美國羅伯特·A. 戈爾曼主編,格林伍德出版公司 1985 年出版的一本《新馬克思主義人物研究辭典》,其編者戈爾曼在 “導言”中把 20 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比作裝飾地板的“馬賽克”, 乃由“各種互不相同,常常是相互沖突的理論鑲嵌而成”。他指出:“現在有一些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在哲學上差異很大,他們所 出自的文化和所面對的社會條件都與 19 世紀歐洲的情況大不相 同,在這些信仰者面前,馬克思主義是極易受到損害的。”“新馬 克思主義運動是一種成分復雜的運動,它的不同成分之間的裂縫 也像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學派之間的裂縫一樣寬。”戈爾曼 把馬克思之后的馬克思主義分為五大類:一、“唯物主義的馬克 思主義”:從恩格斯開始到斯大林,包括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 的經典作家,如普列漢諾夫等,以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 主義》和《哲學筆記》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經典著作。他把如考茨 基、布哈林這樣“相互沖突的理論”代表也包括在這里面。因為 這些人并不屬于“新馬克思主義”者,所以沒有被收入這部辭典 之中,而歸入作為姊妹篇的另一部工具書《馬克思主義人物辭 典》之中。二、“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主要代表 有盧森堡、盧卡奇、科爾什、葛蘭西等,以盧卡奇的《歷史和階 級意識》為*重要的著作。三、“非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的馬克 思主義”,其中包括以馬爾庫塞和弗洛姆為代表的“弗洛伊德主 義的馬克思主義”,以阿爾都塞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 主義”等。四、“體驗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包括以薩特為代表 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以梅洛 – 龐蒂為代表的“現象 學的馬克思主義”,以及馬爾庫塞的早期理論。五、哈貝馬斯的 批判理論和“新左派”的理論,屬于試圖超越馬克思主義的新思潮 (1)。 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在我國是隨著改革開放開展起來的,首 先是徐崇溫的《西方馬克思主義》(1982)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缺, 接著是李忠尚的《“新馬克思主義”析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 1987 年版),還有一些專著和論文,如李青宜的《阿爾都塞與 “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等相繼 問世。孫伯 、曹幼華的《西方“馬克思學”》于 1992 年問世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該書指出了“西方馬克思主義” 與西方的“馬克思學”的區別與一致之處。在美學與文藝理論 方面,關于盧卡奇等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有關的代表人 物的述評和論文已有相當的數量,如系統全面而扎實的工作首 先是馮憲光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思想》(四川大學出版 社 1988 年版),在有關的教學與研究方面起著填補空缺以及重 要推動作用。 本書除得益于以上成果之外,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應該把 20 世紀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 的美學文藝學盡可能加以區分。馮憲光的那部則是“西方馬克思 主義”的美學文藝學,所以本書沒有把薩特、馬爾庫塞包括在 內。但是這個區分的界限,正如“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標準那 樣,既有其確定性,又有一定的靈活性或模糊性。此外,從縱向(1) 羅·A. 戈爾曼主編:《新馬克思主義研究辭典》,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 主義研究所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年版,第Ⅰ—Ⅴ頁。上看本書是“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從 馬克思主義在 20 世紀發展的特點來看,那就是與各種現代主義 乃至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復雜關系,因之,從橫向看,本書又是筆 者與張德興、馬馳合著的《二十世紀西方美學主流》(吉林教育 出版社 1993 年版)的姊妹篇。20 世紀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是 傳統的古典主義美學的發展,另外它又是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相 互作用與影響之下的產物,是西方 20 世紀美學的一個不可缺少 的組成部分。因此在我們的《二十世紀西方美學主流》一書中不 僅專門給“西方馬克思主義”開辟了一章的篇幅,并在全書“總 論”中涉及盧卡奇、馬爾庫塞、杰姆遜,還作為“新走向”專門 以較大篇幅探討了“新歷史主義批評”,在“存在主義美學”專 章中薩特也占有一定分量。但在該書問世后,總覺得西方的馬克 思主義美學是一個寫得比較薄弱的部分,本書多少可以彌補這一 遺憾。 再者,本書把盧卡奇與杰姆遜作為 20 世紀西方的馬克思主 義首尾相貫、前后呼應的人物,加重了分量。盧卡奇本身在前期 到后期思想的變化發展本身就代表著“西方馬克思主義”與西方 的“馬克思主義”之間關系的典范意義。特別是杰姆遜,不僅作 為新的一代與下一世紀相通,而且在當前世界的活躍與影響具有 繼往開來的意義,所以他在我們這本書中占了一個特殊重要的地 位。從盧卡奇到杰姆遜可以說勾畫出了 20 世紀馬克思主義在西 方所走過的一個“之”字形的曲折的道路,即人類思想史上一個 有生命力思想體系帶有自身否定又回歸到自身的辯證發展過程,希望本書能夠描繪出其一二來。 由于本書同《二十世紀西方美學主流》的關系,有些問題 因避免重復而只能互借共通以補,如時代背景方面的特點,以 及 20 世紀自然科學的革命性挑戰問題。本書主要資料來源如 下。 弗· 杰姆遜(Fredric Jameson):(1)Marxism and For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2)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 Symbolic Ac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3)弗·杰姆遜在北京大學授課的講稿《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 論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6 年版;(4)Postmodernl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Dukc University Press, 1991) 及其他部分中譯論 文。特 里· 伊格爾 頓(Terry Eagleton):(1) Criticism & Ideology(First Publ. by NLB, 1976);(2)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Univ. of Minnesota Press, 1983);(3)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s(Oxford Univ. Press, 1990),A. Veeser, New Historicism(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89)。盧卡奇的著作均借助中譯,其中個別疑點查閱對照了德 文原版(見文內腳注)。阿多爾諾的主要著作《美學的理論》,依 據英譯本(Aesthetic Theory,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and New York, 1984),其他均依據中譯,本杰明、法國結構主義美學 部分均依據中譯。 除得力于前人在這方面成果外,本書完成初稿后,王善忠 同志、王慶瑤同志,他們均詳細地閱讀了全稿,提出了寶貴的重 要修改意見。此外在這里尚需向為本書熱心提供寶貴資料的王逢振、馬馳、周憲、陳燕谷、羅筠筠等同志表示謝忱。 稿交出版社后半 年,11 月赴英學術訪 問,適逢 特· 伊 格爾頓之 澳,僅在書店得他 1996 年問世之 The 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已經沒有時間與篇幅再作補充了。況且 20 世紀 還余給我們兩個年頭,作為《二十世紀西方美學主流》之續篇, 它仍是一部“未完成交響曲”。 毛崇杰 1997 年
20世紀中下葉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 作者簡介
毛崇杰,1939年生于上海,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著有《席勒的人本主義美學》《存在主義美學與現代派藝術》《顛覆與重建——后批評中的價值體系》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