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歷史不會熔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172840
- 條形碼:9787500172840 ; 978-7-5001-728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不會熔斷 本書特色
●著名經濟學家朱嘉明全新力作。 作者朱嘉明,20世紀 80年代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 MBA,曾在哈佛大學、曼徹斯特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塔夫茨大學做訪問學者,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云集的維也納大學任教多年,也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擔任工業發展官員。此書是他對經濟金融、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社會生態、人類未來等數十年積累、思考、研究的結晶。 ●深入解讀歷史、詳細剖析當下、洞察未來趨勢、建言發展規劃。 本書從經濟金融、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維度,全面解讀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對世界格局和秩序的深刻影響;從人文和倫理的視角探討了技術和文明的關系;聚焦人工智能、量子革命、區塊鏈、元宇宙等領域的技術進展,以及科技革命如何加速數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闡述了數字經濟、未來城市、海洋空間、宇宙空間的開發和全球未來趨勢的互動關系;展示了作者對中國改革開放 40多年經濟思想的思考,以及對中國經濟研究方法和區域經濟發展路徑的研究。 ●珍貴史料。 本書收錄了 1984年錢學森先生和作者討論科技和國民經濟關系的來往信件,作者在 20世紀 80年代對拉美五國、西亞六國考察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思考,以及作者與橋水基金創始人瑞 達利歐交流討論的關于中國歷史的 38個問題(其中部分交流成果被瑞·達利歐收入《原則》一書)。
歷史不會熔斷 內容簡介
歷史是一個復雜和動態的矩陣。回顧過去的 100年,有的歷史維度徹底中斷和消失,有的從非主流演變成主流,有的在演變過程中異化,有的從更深層上改變了人類的走向。 《歷史不會熔斷》這本書從經濟金融、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維度,探討人類未來如何通過創新和合作,以實現和諧美好的可持續發展。 《歷史不會熔斷》這本書共七章:**章從經濟、科技、貿易的角度梳理了發生在 19世紀、20世紀和 21世紀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對世界格局和秩序的深刻影響,如巴黎公社、1929年大蕭條和羅斯福新政、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英國脫歐等;第二章聚焦中國歷史,收錄了作者與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所交流討論的關于中國歷史的 38個問題,以及作者在 20世紀 80年代對拉美五國、西亞六國考察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思考;第三章從人文和倫理的視角探討了技術和文明的關系,包括火藥發明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并收錄了 1984年錢學森先生和作者討論科技和國民經濟關系的來往信件;第四章探討了中國貨幣的演變歷史,特別是從北宋交子出現到當代數字貨幣的發展全歷程;第五章集中展示了作者對中國改革開放 40多年經濟思想史的思考,以及對中國經濟研究方法和區域經濟發展路徑的研究;第六章展現了 21世紀20年代前沿科技發展,主要是人工智能、量子革命、區塊鏈、元宇宙等領域的技術進展,以及科技革命如何加速數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第七章面向未來,闡述了數字經濟、未來城市、海洋空間、宇宙空間的開發和全球未來趨勢的互動關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影響。
歷史不會熔斷 目錄
**章 歷史不會熔斷
亞當·斯密的思想遺產永不枯竭 /003
巴黎公社和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主義意義 /017
歷史不會熔斷 /021
尼克松關閉黃金窗口50年 /028
解讀英國脫歐:需要變革思維方式 /032
科技冷戰和國際科技秩序 /042
貿易將繼續改變世界 /049
第二章 歷史的回響
關于中國歷史的38個問題 /055
**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071
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貨幣金融狀況 /074
關于亞洲金融風暴之后的幾點思考 /099
亞太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分布 /120
拉美五國經濟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130
關于西亞六國考察報告要點 /136
第三章 人文、倫理與科技
技術與文明 /147
火藥:改變了人類歷史演變模式 /152
人類向善的困難所在 /166
21世紀視野下的烏托邦 /180
《阿Q正傳》100年:典型社會的非典型形象 /186
《尤利西斯》和構建的現代荷馬世界 /194
方以智:明末“實學”的旗手 /208
1984年錢學森先生與我的一次學術交流 /215
第四章 貨幣歷史演變
廣袤和迷人的貨幣經濟歷史 /225
中國貨幣史重大事件比較 /242
革命金融和數字貨幣的歷史淵源 /259
亞投行的長期戰略選擇 /273
數字貨幣:從邊緣到中心 /284
貨幣王者的時代完結 /307
第五章 中國經濟四十年
中國改革四十年經濟思想史 /323
20世紀80年代:中國未來歷史的一個坐標 /342
研究中國經濟的思想方法 /351
馬洪對于中國20世紀后半期工業現代化的貢獻與影響 /362
楊小凱和他的經濟思想 /367
實現縣域經濟空間轉型和產業再造 /379
橫琴“數鏈計劃” /398
解析深圳“奇跡中的奇跡” /414
關于建立上海浦東新體制經濟區的幾點看法 /427
第六章 科技革命、區塊鏈和元宇宙
AIGC加速逼近科技“奇點”進程 /433
量子大趨勢和Q世代 /445
量子時代和數字經濟 /450
現階段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若干問題 /455
元宇宙和科技革命 /480
對區塊鏈網絡去中心化指數的經濟史解讀 /490
區塊鏈·元宇宙·數字經濟 /501
從圖靈機到工業元宇宙 /524
為什么需要創建金融元宇宙 /530
從社會、人文、法律角度看媒體元宇宙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534
科技革命·學習革命·教育革命 /538
在宏觀科技場景中尋找企業的位置 /547
關于數字經濟新階段的共識 /553
第七章 未來構想
后人類和后人類經濟學 /563
現代經濟演變和經濟學創新 /582
關于“氣候經濟學”的若干想法 /608
雙碳目標和綠色技術創新指數 /614
“中美格拉斯哥聯合宣言”的意義的解讀 /618
實踐ESG理念是歷史大趨勢 /623
2050年的城市:構想與展望 /628
世界的復雜性和糧食安全的長期性 /635
公益資源數據化和數據公益化 /640
利用和開發中國時差資源創建烏魯木齊金融中心 /645
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變社會成本觀念和結構 /658
為了生存,必須開發海洋 /683
外層空間經濟的若干思考 /687
后 記 /693
索 引 /697
歷史不會熔斷 節選
歷史就是一個動態的矩陣 讀者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已經是2023年的新年之后了。我相信,每位讀者都會對2023年有這樣或那樣的期許和計劃。其實,這已經是人們迎新辭舊的一種精神現象。但是,每個個體對新一年的期許和計劃,常常被個體所不能影響和控制的歷史所改變,甚至破滅。這是因為,歷史是一個動態的矩陣,如同復雜的迷宮,任何個體、群體,甚至國家在其面前都是極為脆弱的。 本書分為七章,所有文章從不同角度折射歷史是怎樣一個復雜和動態的矩陣。 一 將視野轉向100年前的1923年。中國那一年是民國十二年,農歷癸亥年。1923年的世界歷史矩陣,在以下幾個維度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 其一,經濟維度。1923年,美國正值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872—1933)擔任總統,經濟進入飛速發展階段。至1929年,生產率年均增速達到4%,工業生產增長接近一倍,財富膨脹,社會奢靡之風大行。歷史學家稱1923—1929年的美國為“柯立芝繁榮”(Coolidge Prosperity),又稱“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自此,經濟繁榮奠定了美國在20世紀的地位。自1923—1929年,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經濟增長先后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并有所發展。1923年年底,英國的金匯兌本位制率先在德國得以試驗性推行:德國央行與英格蘭銀行達成協議,英格蘭銀行向德國央行提供一筆英鎊貸款,德國央行則以英鎊為貨幣準備金,發放貸款以英鎊計價。這一年,經濟學家們已經開始感受到經濟機制的改變。英國經濟學家約瑟夫·基欽(Joseph Kitchin,1861—1932)提出為期3—4年經濟周期理論。1923年也是蘇聯貨幣改革的關鍵時點,建立了由切爾文券(chervonets)和蘇維埃紙幣(sovznaks)組成的雙貨幣體系,挽救了瀕于崩潰的國民經濟。 其二,政治維度。歐洲的德國,1923年馬克價值暴跌,惡性通貨膨脹失控,*嚴重的時候,通貨膨脹率每月上升2 500%。德國馬克崩潰,中產階級徹底破產。這年11月,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發動了“慕尼黑啤酒館暴動”(Bürgerbräu-Putsch)。納粹主義和第三帝國自此發端。10月,國際社會制定針對德國戰爭賠款的“道威斯計劃”(Dawes Plan)。亞洲的日本,1923年9月突發的里氏8.1級的關東大地震、海嘯和大火,不僅摧毀了日本兩個*大的城市,引發了深刻的經濟危機,而且激起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情緒,導致主張通過侵華策略開拓生存空間的軍國主義崛起。 其三,科學維度。1923年前四年的1919年5月9日,“那天,從西非的普林西比島和巴西的索布拉爾拍到的日食照片證實了一種新的宇宙觀是對的”。 這個新的宇宙觀就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開創的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從此,真正意義的“現代世界”開始。b 1923年,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Pierre Raymond,7th Duc de Broglie,1892—1987)連續在《法國科學院通報》(Comptes Rendus de l’ Académie des Sciences)發表三篇有關波和量子的論文,提出實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揭示了電子也具有波動性,為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的量子化條件提供了理論根據。這一年,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完成題為《關于流體流動的穩定和湍流》(Über Stabilität und Turbulenz von Flüssigkeitsströmen)的博士論文。海森堡是量子科學歷史鏈條中的關鍵環節。玻爾和德克·科斯特(Dirk Coster,1889—1950)發表了一篇關于X射線光譜學和元素周期系統的論文。幾年之后,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ödinger,1887—1961年)在德布羅意理論基礎上,建立波動力學(wave mechanics),提出微觀物理學的基本運動定律,即薛定諤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 其四,技術維度。1923年,一架旋翼機在西班牙首次穩定飛行,美國空軍完成了**次不停頓橫貫大陸的飛行。1923—1929年是德國汽車工業“黃金年代”,汽車工業技術不斷創新,汽車工業成為工業化時代的支柱產業。 其五,思想、文化和藝術維度。1923年,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論貨幣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發表。瓦爾特·本迪克斯·余恩弗利斯·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ön-flies Benjamin,1892—1940)的《譯者的任務》(Die Aufgabe des Überse-tzers)出版。作為好萊塢象征的白色HOLLYWOOD標志樹立在好萊塢后的山坡上。卓別林(Charles Spencer Chaplin,1889—1977)編劇和導演的首部電影《巴黎一婦人》(A Woman of Paris)公映。美國《時代》(Time)周刊創刊,成為美國**本新聞周刊。芝加哥藝術俱樂部為巴勃羅·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舉辦在美國的首場展覽《巴勃羅·畢加索的原畫》(Original Drawings by Pablo Picasso)。這一年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先驅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生命進入倒數第二年。 1923年的中國歷史矩陣中,具有歷史意義的維度是:在政治領域,《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國民黨成為中國新興政治力量,發布《中國國民黨宣言》和《黨綱》。孫中山(Sun Yat-sen,1866—1925)確立聯俄政策,開啟國共**次合作。蘇聯向孫中山提供經濟援助。孫中山重新組成大元帥府,廣州成為國民黨革命基地。工人運動興起。京漢鐵路工人舉行震驚中外的大罷工。這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山召開。在經濟領域,北洋政府財政經濟狀況也日趨惡化。在思想領域,張君勱(Carsun Chang,1887—1969)和丁文江(1887—1936)展開“科學與玄學論戰”。魯迅(1881—1936)小說集《吶喊》出版。 回顧1923—2023年的100年,不難發現歷史矩陣的演變特征:有的歷史維度終究徹底中斷和消失,例如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3)不復存在;有的從非主流演變為主流,例如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地位;有的不僅持續,而且惡化,例如世界性的貧富差別;有的在演變過程中異化,例如金本位的復辟和*終消亡;有的完全不可逆轉,例如1920年前后世界人口在20億之內,2022年達到80億;有的從更深層次上改變了人類的歷史走向,例如科技創新。 可以這樣看過去的100年:還是這個地球,還是這個世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危機和危機的疊加——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政治危機、生態危機、氣候危機、疫情和公共衛生危機、文化危機。持續的各類危機,引發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和“巨變”。其中,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終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歷史后果是冷戰。冷戰結束、柏林墻倒塌、蘇聯解體,并沒有實現所謂的“歷史終結” (end of history),歷史舞臺的各種力量繼續博弈。21世紀之后,一方面,世界因為IT革命,進入互聯網時代,科技革命蔓延到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領域;另一方面,全球化從輝煌到衰敗,市場經濟失靈,恐怖主義、民粹主義、分裂主義不斷抬頭,區域性軍事沖突持續性發生,生態環境惡化。歷史正在印證復雜科學,顯現出日益強烈的“非線性”“不確定性”“自組織性”和“涌現性”的特征。歷史事件不是單獨的小概率事件,而是小概率事件的集合,即人們常說的“黑天鵝事件”的集合,以及尤其是底層力量的積聚和爆發,正在改變著歷史走向。 對歷史趨勢的預測愈發困難。“一九一八年后,另一次大戰的爆發與經濟恐慌是可以預測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有哪個經濟學界預測到‘三十年光輝歲月’的世界大景氣呢?沒有。他們預測戰后會蕭條。他們有預測到黃金時代會在一九七〇年代初結束嗎?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預測會有持續甚至是加速的成長,達到每年百分之五。他們預測到目前這個足以破除半個世紀以來使用‘蕭條’一詞的禁忌的經濟麻煩了嗎?沒有。”“不管我們是誰,我們都將看到,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二十世紀,將會發現它完全不同于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一年之前的二十世紀,仿佛是一個句號把時間之流斷成兩截。” 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難以確認“現在”的內涵。不僅未來決定現在,而且“現在就是歷史”。“現在”與“未來”和“過去”的糾纏更明顯,國際形勢幾乎變幻莫測,人們面對越來越多元化的事實,即使是相同的事實,人們也會做出不同的分析和解讀。 二 在海森堡理論的矩陣中,位置通過無限矩陣或數組表示,j表示變量。 在過去100年的歷史矩陣中,其實也存在j變量。其中以下的關鍵性變量和它們的相互作用影響和改變著歷史。 其一,倫理。f倫理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法則、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基于倫理基礎,人類歷史無論如何演變,*終維系了文明的存在,秩序與進化。由此可以解釋為什么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撰寫《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在前,《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在后。同時代的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對道德本質做了迄今為止*為深刻的闡述:“于是,道德法則的客觀實在性不能通過任何演繹或者任何理論的、思辨的或以經驗為支撐的理性努力得以證明;而且,即使有人想根除他的絕對必然的確實性,也不能通過經驗加以證實,因而不能后天加以證明。盡管如此,它自身仍然是自為地確定不移的。” 但是,20世紀以來,伴隨全球性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展,在經濟、科學、政治和社會領域,道德都被邊緣化。中國經濟學家將這樣的思想稱為“倫理不涉”(non-ethical)。 針對這種情況,有的經濟學家提出:經濟學和倫理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導致現代經濟學的性質已經大為貧乏,所以,經濟學需要關注影響人類行為的倫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道德就沒有契約。因為只有道德規范才能賦予契約約束力。在過去100年,凡屬于挑戰人類倫理架構的思想、人物和事件*終都是失敗的;倫理體系正在豐富與發展,例如,“倫理經濟學”,還有當下的“人工智能倫理”已經被關注。 其二,思想。過去100年,幾乎所有學科的思想和觀念都得到拓展。這些學科包括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到哲學、美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1900年,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在巴黎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上提出的分屬四大板塊的23個數學問題,是以他的深邃數學思想為基礎的;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骰子”名言,源于他科學因果性的思想;薛定鄂《生命是什么?——生物細胞的物理學見解》(What Is Life?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Living Cell)的遺傳密碼概念和思想,啟發和刺激了基因的發現和證明。所以,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1916)說:科學家需要思想,因為科學家需要審查“自己的領域和比較容易達到的臨近領域里的知識成長,尤其是察覺引導探究者的特殊動機”。 在人文思想領域,20世紀被認為是“分析的時代”,有延續19世紀的共產主義、保守主義,還有20世紀產生的新自由主義、威權主義、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生態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不一而足,并形成不同的派別。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是經濟學家,更是一位自由主義的思想家。其中,1922年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所代表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和20世紀6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影響深遠。后現代主義集中代表了反叛現代主義和反本質主義,主張對現代化過程的批判與解構,滲透到建筑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并形成自成體系的論述,改變了20世紀的思想生態。后現代主義還是1968年5月巴黎學生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 毋庸置疑,過去100年是被不同思想和思潮驅動的100年。即使今天,對于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和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GEB:一條永恒的金帶》(Gödel,Escher,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所代表的思想,怎樣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其三,科技。1923年,英國數學家和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已經預見:“歸根到底,是科學使得我們這個時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時代。”100年的歷史證明羅素是完全正確的。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100年,人類進入工業化和科學技術創新的互動時代。從福特T型車,貝爾實驗室發明的無線電廣播、電視、有聲電影、電動留聲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戰后阿波羅登月計劃(Project Apollo),以及之后的星球大戰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IT革命和半導體革命、互聯網、賽博格和人工智能,形成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所說的一浪高過一浪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淘汰舊的技術和生產體系,建立新的生產體系,實現市場新的均衡。在過去100年的科技革命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推動了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型。 其四,經濟。過去100年,經濟領域的根本性演變是自由資本主義歷史、完全市場競爭歷史的完結。現代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自由競爭和私有制市場支持社會經濟資源合理配置和效率,和所謂的“帕累托均衡”,都已經與數字經濟漸行漸遠。當代的現實經濟是以市場和政府互動為基礎的,國家作用呈現強化的趨勢,根本原因是金融貨幣制度的改變:**次世界大戰導致金本位制度的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國家通過央行控制貨幣制度;1971年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關閉美元與黃金窗口,意味著完全基于國家信用的貨幣體制的形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本質是國家信用貨幣制度的危機;這些年所討論的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就是論證貨幣財政化制度的合法性。 其五,生態。過去100年,地球的生態問題從不是問題到成為問題,再到現在成為人類共同的重大問題。因為持續碳排放的積累,全球氣溫升高,極端氣候常態化,冰川融化,島嶼消失。其深層的原因確實是市場原教旨主義,是資本主義和工業主義的慣性。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類正陷入四個不可逆的困境:人口增長基數不可逆,生態資源破壞和消耗不可逆,經濟增長需求不可逆,氣候惡化不可逆。因為氣候變化給人類造成持續性危機,已經成為顛覆世界的一種新模式,所以,人類面臨“剛性選擇”:“要么允許氣候異常改變世界的一切,要么改變絕大部分經濟以避免那種命運”。 其六,政治。在過去100年間,政治體制的演變尤為劇烈。其中具有歷史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至少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后重建、殖民主義和種族隔離時代終結、歐盟誕生、冷戰、兩個陣營對抗和蘇聯解體、“9·11”事件、顏色革命、美國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1946—)現象,還有民主制度呈現多元化改革。100年間,一代又一代的政治人物,走上歷史舞臺又消失在歷史舞臺,令人目不暇接。確有極少數政治人物因為留下了政治遺產而被后人記憶。在歷史關鍵時點,關鍵的政治人物,可以對關鍵的歷史時空,產生關鍵性作用。俄國革命家普列漢諾夫(Georgi Valentinovich Plekhanov,1856—1918)的《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On the Individual’s Role in History),對此有過精彩的論述。 歷史之所以可以繼續,不會熔斷,因為歷史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構造,一個時空和事件相融合的體系,接近數學的矩陣定義:一種復數或實數的排列和集合。 三 1999年3月,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的科幻影片《矩陣》(The Matrix,中文譯為《黑客帝國》)上映。影片的故事極為前衛:網絡黑客尼奧發現,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其實是虛擬世界,被一個名為“矩陣”的計算機人工智能系統控制。于是,尼奧、一位神秘女郎和黑客組織首領墨菲斯聯合起來,與矩陣抗爭,*終回到現實世界。2003年《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和《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上映,2021年《黑客帝國4:矩陣重啟》上映。四部《黑客帝國》的思想價值在于,未來的世界很可能是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并存。人類,包括數字人和虛擬人,可以在這樣的兩個世界中轉換角色。 如果未來是這樣,那么傳統的歷史觀念和邏輯都被徹底顛覆:歷史不但有古典真實模式,而且有虛擬現實模式;歷史中的主體,不但有傳統的人類,而且有智能機器人;未來歷史的創造者,不但不局限于傳統的碳基人,而且主導權要讓渡給硅基人。也就是說,歷史的對象不僅僅是人類社會,而且包括迅速成長的“后人類社會”(posthuman society)。 人們曾經堅定不移地相信:事實乃是現代史學的核心之一。現在,因為科技革命,以信息和數字形式存在的事實,以量子糾纏方式存在的事實,已經不再是傳統的事實模式。如果說,按照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的觀點,萬物源于比特(“It from bit”),比特就是這個世界*基本的事實和存在,所以歷史就是比特的排列和集合。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馬斯克主義”產生,人類開啟火星移民計劃,人類歷史也因此開始超越地球的邊界。馬斯克主義的底色是“極客技術原教旨主義”,支點是科幻設定,跟反技術的新勒德主義相對,它幾乎是量子+貝葉斯+比特+計算建構的。“馬斯克主義”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烏托邦無政府主義者;二是政治光譜是動能派(dynamism),將技術進步視作元目標,凌駕于政治原則甚至道德秩序之上。 總而言之,人類似乎不得不重新詮釋和定義事實,物理世界和基于比特的虛擬世界并存,人類生存空間從地球延伸到月球和火星。人類本身也在改變,不同改變的交集,推動歷史矩陣的持續擴展和進一步復雜化,加快向后人類社會過渡。 四 在日益復雜和異化的歷史矩陣中,有一種冷酷無情的力量按照其固有的模式在增強,這個力量就是熵。人類社會和文明受到兩種熵疊加的壓迫:熱力學的熵,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其中可用部分減少,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信息學的熵,信息量增加與信息熵正相關。“人類在應對物理世界熱力學熵的同時,還面臨被稱為信息熵的積聚壓力。熱力學熵和信息熵增的交叉和疊加,將會導致物理形態的現實世界和信息形態的虛擬世界陷入失序,觸發內卷化的社會熵增,引發生態、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全方位危機。”o 所謂的“全方位危機”可以理解為“危機集群”或者“集群危機”。 所以,人類走到今天,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要改變熱力學、物理學和信息學的熵的存在方式,從熵增轉變為熵減或負熵。為此,人類需要開啟全方位的變革——思想變革、經濟變革、社會變革。這樣的變革必須是結構性變革,注重整體性和共識性。為此,人類的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不是強化差異和繼續分流,而是尋求共識和走向合作;不是重復金字塔模式,而是實踐DAO的模式,構建Web 3.0機制。道理并不復雜:只有合作與和諧有可能實現熵減,而沖突和對抗勢必引發熵增。 總之,是熵減,還是熵增,將是未來歷史的主旋律,是歷史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較量的焦點。傳統的歷史學家們,可能從來沒有意識到作為自然科學**法則的熵定律,已經成為歷史演變的*為重要的法則。事實上,更多的科技定律或遲或早地都會進入歷史學領域。 現在,*值得關注和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突破。2023年1月, OpenAI開發的第四代生成式預訓練技術GPT-4呼之欲出。GPT-4將擁有100萬億個參數,而一個正常人類大腦約有800億—1000億個神經元,以及約100萬億個突觸,GPT-4是否預示著可能具備制造人腦的能力,尚難以得出結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在沒有任何限制的情況下,GPT-4通過圖靈測試,這將意味著模擬人腦的歷史進程會超出人們的想象。人工智能的生成式預訓練技術的持續發展,將從根本上改造人類目前的經濟構造和生活模式,甚至人類本身。其意義可以與實現擺脫地球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或者擺脫太陽引力的第三宇宙速度技術媲美。p在不斷推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前沿背后,很可能存在類似芯片技術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或者互聯網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這樣的規律將強烈影響歷史矩陣中的維度組合。 以德國歷史學家約翰·古斯塔夫·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1808—1884)在他的《歷史知識理論》(Historik)中的一段話作為本序言的結語:“我們的心智力、精神力量能在理念層面上,把未來和過去與自己的現實結合起來,使自己類同于永恒。” 2023.1.11修訂于橫琴
歷史不會熔斷 作者簡介
朱嘉明 經濟學家,現任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20世紀 80年代,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 MBA。曾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擔任工業發展官員,曾任教于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大學。代表著作有《國民經濟結構學淺說》《現實與選擇》《論非均衡增長》《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兩千年》《書話集》《未來決定現在》和《元宇宙與數字經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