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落腳縣城:縣域城鎮化的農民參與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4530
- 條形碼:9787522714530 ; 978-7-5227-145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落腳縣城:縣域城鎮化的農民參與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縣域城鎮化是中國社會轉型進程中的重要問題。 《落腳縣城:縣域城鎮化的農民參與機制研究》立足于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民家庭的縣域城鎮化實踐經驗,采用農民主體行動和家庭自主性的分析視角,闡釋了縣域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家庭的參與路徑和實踐機制,深入探究了中國農民家庭如何適應縣域城鎮化并維系家庭轉型秩序,揭示了中國縣域城鎮化道路豐富的社會文化和制度內涵。 《落腳縣城:縣域城鎮化的農民參與機制研究》認為,“落腳縣城”是農民家庭在城鄉社會結構約束下的理性選擇,踐行的是一種“半城半鄉”的縣域城鎮化實踐模式,即農民家庭在尋求城市發展機會的同時,還保留了農村社會和農業經濟對縣域城鎮化實踐的支持,發揮了農村“穩定器”的功能,是農民有序進城和基層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落腳縣城:縣域城鎮化的農民參與機制研究 目錄
**節 引言
第二節 相關研究梳理
第三節 理論資源與分析框架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田野工作
第五節 核心概念
第二章 嵌入家庭再生產的農民城鎮化實踐
**節 鄉土社會中的農民家庭秩序
第二節 流動社會中的農民家庭轉型
第三節 嵌入家庭再生產的農民城鎮化實踐
第三章 走出鄉土:農民進城的主體動力與空間實踐
**節 農民進城邏輯的轉變與購房潮的興起
第二節 尋求發展:農民進城的多元化動力機制
第三節 落腳縣城:農民城鎮化實踐的空間選擇
第四節 走出鄉土:縣域城鎮化的農民主體參與
第四章 由鄉入城:農民家庭生活方式轉型與城市生活適應
**節 由鄉入城:農民生產生活空間擴展與生活方式變革
第二節 進城農民的縣域非正規就業
第三節 公共服務吸納與縣城消費型生活
第四節 熟人社會關系延展與城市社會交往關系重構
第五節 寄居縣城:消費型縣城與維持型城市生活
第五章 半城半鄉:農民縣域城鎮化參與模式及其實踐機制
**節 從“半城市化”到“半城半鄉”:縣域城鎮化的農民主體實踐
第二節 拆分型家庭: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民家庭策略及其城鎮化適應
第三節 半城半鄉:農民家庭對城鄉社會系統的雙重嵌入
第四節 農民家庭的彈性與城鄉關聯
第六章 發展型家庭再生產與農民家庭的有序城鎮化
**節 農民家庭轉型秩序與漸進式城鎮化實踐路徑
第二節 農民家庭漸進城鎮化的實踐基礎
第三節 城鄉關系轉型的實踐邏輯及其性質變化
第七章 縣域社會共同體:縣域城鎮化與城鄉社會有機融合
**節 縣域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鄉社會一體化
第二節 城鄉社會的有序分化與鄉村社會結構再生產
第三節 以農民為主體的“鄉土重建
第四節 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的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社會有機融合
第八章 結論與討論
**節 城鎮化研究的視角轉換
第二節 農民城鎮化行動的社會嵌入性與家庭自主性
第三節 比較城市化與中國城鎮化道路選擇
參考文獻
后記
落腳縣城:縣域城鎮化的農民參與機制研究 節選
《落腳縣城:縣域城鎮化的農民參與機制研究》: 傳統中國農民是生活在“鄉土社會”中的,其生產生活的場所和組織形式離不開農村和土地。家庭是農民生產、生活、公共服務、社會交往的組織單元,大部分功能在鄉村社會中完成。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流動社會形成,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村進入城市尋求就業和發展機會,農村勞動力就業開始走出封閉的鄉村社會空間。在打工經濟背景下,農民在農村人地關系緊張的壓力下被迫進入城市尋求“生存機會”,以獲得城市較高的打工收入為主要目的。這一時期農民的流動遵循著周期性的城鄉往返規律。對于城鄉往返的務工者來說,生產生活的重心還是家鄉的鄉村社會,遵循著家庭再生產的鄉土邏輯。農民以在縣城為主的家鄉中小城鎮購房為標志,越來越多的農民及其家庭開始走出鄉土社會,“由鄉入城”實現了農民生產生活空間的全面擴展,進入現代性的城市社會來組織家庭生產生活和勞動力再生產。 在中國長期以來“城鄉分治”政策的影響下,城市和農村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兩種不同的社會文化類型①。雖然農民長期的城鄉流動,使農村與城市的關聯互動更加頻繁和緊密,但是城鄉之間的差異和差距并沒有從根本上消失。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似,中國的城鄉差距依然明顯,城市與農村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城市和農村生活的組織方式不同。相對于傳統農村的自然經濟和自給自足的生活特征,城市的首要功能是經濟,這也決定了城市是一個“經濟聯合體”,是一個“市場定居點”②。農民購房進入縣城,從鄉土性的農村社會進入市場化的城市社會,不僅意味著其生產生活的空間發生了轉移,而且其生產生活組織方式也逐漸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傳統農民與村莊和土地相結合的生產生活組織方式,在“由鄉人城”之后發生根本性變化。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空間層次,而且更主要體現在農民的就業、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關系等方面,傳統的鄉土組織邏輯逐漸被現代城市、市場的組織邏輯替代。 首先,進城農民的就業越來越深地嵌入城市勞動力市場之中。在以農業為主的鄉村社會中,農民的生產勞動是通過自身的勞動力與土地結合實現的。農業生產是農民*根本的勞動力就業方式,土地是農民*主要甚至唯一的生計來源。打工經濟興起之后,農民家庭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務工,絕大部分的農戶通過“半工半耕”的家庭勞動力分工模式,依然保持著與土地的聯系。隨著農民由鄉入城,農民家庭勞動力就業方式和家庭經濟來源也變得以城市非農就業和收入為主。這意味著農民與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結合更加緊密,嵌入以分工為基礎的城市職業體系的程度不斷提高。在我國城市工商業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制度確立的背景下,農民通過鄉城流動的打工模式,促進了“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農民“落腳縣城”之后,其就業實際上遵循著勞動力市場的組織方式和運作邏輯,通過“勞動力”與“市場”的結合,是進城農民勞動就業的主要組織方式。農民進城也意味著進入城市精細化的勞動分工體系中,他們的職業也變得專業化,而不是傳統自給自足環境下的“綜合性”生產,進城農民也只有通過從事一種職業來維持日常生活的運轉①。農民與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結合能力和結合程度,從根本上影響了進城農民家庭經濟發展能力,決定著他們能否實現在城鎮體面安居的城鎮化目標。 其次,農民進城之后其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資源和生活資料來源,越來越依賴政府和市場來提供,拉近了農民與國家和市場的距離。傳統農業社會中生活的人們,依靠農業生產和家庭副業的結合,其生活實現了較高程度的自給自足,農民在鄉村生活的貨幣化和市場化程度較低。進城農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貨幣化和市場化程度快速提高,高度嵌入城市商品市場環境中。正如進城農民所言“在城里什么東西都要花錢買”,農民日常生活的物質需求依賴市場的提供,通過貨幣化的手段實現。這也對進城農民的就業和經濟來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沒有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收入是沒法在城市生活下去的。在鄉村社會,農民生產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可以通過農村的鄰里互助體系和村社集體組織來滿足,農民與國家和市場的關聯不強。隨著國家制度改革和市場轉型,農民流動性的興起,一定程度上瓦解了鄉村社會系統內部對農民生活的自我供給能力。尤其是在農民“由鄉入城”之后,沖破了鄉村社會系統的界限,進入了城市社會系統,對與生產生活相關的公共服務需求更加依賴國家和市場的供給。與農民生活直接相關的,除了城市便利的基礎設施帶來的生活便利性,對于中西部地區絕大部分進城農民來說,其進城生活*主要的還是為了子女能夠享受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正因如此,大部分進城農民的生活是圍繞著小孩的教育需求展開的。可以說中西部地區農民的進城生活更為看重的是城市集聚的公共服務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而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空間的轉移主要是為了獲得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的機會。 ……
落腳縣城:縣域城鎮化的農民參與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
朱戰輝,法學博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鄉村傳播、城鄉基層治理。自讀博至今,堅持扎根中國經驗的學術研究路徑,長期在全國各地開展田野調研,累計在全國十多個省市開展基層調研600余天。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論文十余篇,主筆撰寫的多篇政策咨詢報告獲得中央有關部門的采納。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