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江西撫河流域先秦時期遺址考古調查報告 V(廣昌縣、南豐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68135
- 條形碼:9787501068135 ; 978-7-5010-6813-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西撫河流域先秦時期遺址考古調查報告 V(廣昌縣、南豐縣) 內容簡介
撫河是江西省境內的主要河流之一,其由崇山峻嶺匯聚多條支流注入鄱陽湖,與贛江等河流一道孕育了古代江西地區的農業發展與社會進步。對撫河流域先秦時期遺址進行考古工作,無疑對揭示該區域物質文化史、區域文化發展特征、區域社會演進規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撫河流域以往開展考古工作較少,對區域內考古學文化面貌及聚落形態等信息不甚明晰,亟待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正是基于各方面的考慮,我們啟動了“江西撫河流域先秦時期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該項目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準及經費支持。在國家文物局及江西省文物局等部門的領導下,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撫州市文博管理所及各縣區文博機構、西安弘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有限公司聯合組成考古調查隊,對撫河流域所涉及的10縣2區進行詳細的考古調查工作,以撫河干流及支流為重點調查對象,對區域內先秦時期遺址進行針對性調查,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該項工作對進一步深入進行區域考古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實物資料。通過2014~2017年的考古工作,已完成了對樂安、宜黃、崇仁、金溪、資溪、東鄉、臨川、廣昌、南豐等縣區的調查,并組織人員對采集遺物進行整理,及時出版調查報告。本報告是對2016年度至2017年度廣昌、南豐兩縣調查所獲資料的詳細刊布。
江西撫河流域先秦時期遺址考古調查報告 V(廣昌縣、南豐縣) 目錄
節 項目概況
一 項目緣起
二 工作范圍
三 工作方法
第二節 廣昌縣、南豐縣調查工作概況
一 工作區域
二 人員構成
三 調查收獲與存在問題
第三節 本報告編寫體例及相關說明
一 報告編寫體例
二 本報告相關說明
第二章 廣昌縣先秦時期遺址
節 自然環境與歷史沿革
一 自然環境
二 歷史沿革
第二節 遺址介紹
一 車家嶺遺址
二 陳公寨遺址
三 大雨山遺址
四 黃家山遺址
五 廖家坳屯山遺址
六 劉家堡遺址
七 龍虎村遺址
八 羅家堡遺址
九 排上村林場遺址
一〇 排下山Ⅰ號遺址
一一 排下山Ⅱ號遺址
一二 排下山Ⅲ號遺址
一三 排下山IV號遺址
一四 三前嵊遺址
一五 塘下村遺址
一六 大屋下遺址
一七 下堯I號遺址
一八 下堯II號遺址
一九 營前村遺址
二〇 袁家山遺址
二一 金盆山環壕遺址
第三章 南豐縣先秦時期遺址
節 南豐縣自然環境與歷史沿革
一 自然環境
二 歷史沿革
第二節 遺址介紹
一 白舍林場遺址
二 大東坑山遺址
三 福興寺遺址
四 河子坎Ⅰ號遺址
五 河子坎Ⅱ號遺址
六 河子坎Ⅲ號遺址
七 湖嶺上屋背山遺址
八 湖嶺上遺址
九 老山村后垅山遺址
一〇 櫟崗山遺址
一一 爐下山Ⅰ號遺址
一二 爐下山Ⅱ號遺址
一三 羅家村后背山Ⅰ號遺址
一四 羅家村后背山Ⅱ號遺址
一五 馬家邊遺址
一六 鋪前遺址
一七 七斜坑遺址
一八 青銅山遺址
一九 上沙村后龍山遺址
二〇 嵊頭垴遺址
二一 石仙觀遺址
二二 水口山遺址
二三 封家Ⅰ號遺址
二四 封家Ⅱ號遺址
二五 封家Ⅲ號遺址
二六 封家Ⅳ號遺址
二七 封家Ⅴ號遺址
二八 窯上村遺址
二九 潭頭山Ⅰ號遺址
三〇 潭頭山Ⅱ號遺址
三一 潭頭山Ⅲ號遺址
三二 潭頭山IV號遺址
三三 潭頭山V號遺址
三四 小東坑山遺址
三五 趙家山遺址
三六 重石Ⅰ號遺址
三七 重石Ⅱ號遺址
三八 海山上遺址
第四章 結語
節 撫河上游地區先秦時期考古遺存的年代序列
第二節 先秦時期區域聚落形態初步分析
一 環壕類聚落
二 崗地類聚落
三 聚落演變的歷時性觀察
附錄一 廣昌縣先秦時期遺址統計表
附錄二 南豐縣先秦時期遺址統計表
附錄三 2016年廣昌·南豐兩縣考古調查日記摘錄
后記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