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皮膚病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1776
- 條形碼:9787030741776 ; 978-7-03-07417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皮膚病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之一。分上下兩篇,上篇內容主要涉及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第二章)、中醫對皮膚和皮膚病的認識(第三章、第四章)、皮膚病的中西醫診斷(第五章、第六章)、皮膚病的一般治法和預防方法(第七章、第八章)。下篇是各論,詳述了十五類皮膚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辨證要點、治療和預防。每一章的編者都是在治療該類皮膚病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知名專家。教材內容緊扣前沿,將中醫學傳統理論、經驗和當代名醫臨床心得有機結合,實用為主,力求使讀者成為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技能豐富、能夠獨當一面的皮膚科醫生。此外,本教材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增加了中醫內容的比重,除一般治法外列舉了常用經方、常用取類比象方藥以及增加了多種外治法,并將部分案例和知識拓展以二維碼形式呈現。
中醫皮膚病學 目錄
上篇 總論
**章 中醫皮膚病學發展概況 3
第二章 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7
第三章 皮膚與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的關系及皮膚病的命名、內涵 12
第四章 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15
**節 病因 15
第二節 病機 19
第五章 皮膚病的辨證 21
**節 皮膚病的癥狀及辨證 21
第二節 皮膚病的八綱辨證 24
第三節 皮膚病的氣血津液辨證及衛氣營血辨證 24
第四節 皮膚病的臟腑辨證 26
第五節 皮膚病的三焦辨證 27
第六章 皮膚病的診斷及實驗室檢查 29
**節 望、聞、問、切的應用 29
第二節 臨床檢查 32
第三節 實驗室檢查 32
第七章 中醫皮膚病的治療 41
**節 內治法 41
第二節 外治法 49
第三節 配方顆粒在皮膚科的應用 54
第四節 皮膚病的常用中成藥 55
第八章 皮膚病的預防和護理 59
**節 皮膚病的預防 59
第二節 皮膚病的護理 60
下篇 各論
第九章 病毒性皮膚病 62
**節 熱瘡 62
第二節 蛇串瘡 64
第三節 疣 69
第四節 鼠乳 74
第五節 風痧 77
第十章 細菌性皮膚病 81
**節 黃水瘡 81
第二節 膿窩瘡 83
第三節 丹毒 86
第十一章 真菌性皮膚病 90
**節 白禿瘡 90
第二節 肥瘡 92
第三節 鵝掌風 94
第四節 腳濕氣 97
第五節 圓癬、陰癬 99
第六節 灰指(趾)甲 102
第七節 紫白癜風 104
第十二章 動物源性皮膚病 109
**節 疥瘡 109
第二節 蟲咬傷 111
第三節 虱瘡 114
第十三章 物理性皮膚病 117
**節 日曬瘡 117
第二節 痱子 120
第三節 暑熱瘡 122
第四節 凍瘡 123
第五節 雞眼 126
第六節 皸裂瘡 128
第七節 壓瘡 129
第十四章 過敏性皮膚病 132
**節 癮疹 132
第二節 濕瘡 135
第三節 汗皰濕瘡 141
第四節 四彎風 143
第五節 漆瘡 147
第六節 藥毒 150
第十五章 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156
**節 白疕 156
第二節 風熱瘡 161
第三節 狐尿刺 163
第四節 紫癜風 166
第五節 貓眼瘡 169
第六節 吹花癬 172
第七節 急性苔蘚痘瘡樣糠疹 174
第十六章 瘙癢性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179
**節 風瘙癢 179
第二節 牛皮癬 182
第三節 馬疥 185
第十七章 血管性皮膚病 189
**節 葡萄疫 189
第二節 瓜藤纏 192
第三節 狐惑病 194
第四節 血疳 196
第五節 白色萎縮 198
第十八章 結締組織病及大皰性皮膚病 202
**節 紅蝴蝶瘡 202
第二節 皮痹 206
第三節 肌痹 210
第四節 燥毒 213
第五節 天皰瘡 216
第六節 類天皰瘡 219
第十九章 皮膚附屬器疾病 224
**節 粉刺 224
第二節 面游風 227
第三節 酒渣鼻 231
第四節 油風 233
第五節 發蛀脫發 236
第二十章 色素性皮膚病 241
**節 白駁風 241
第二節 黧黑斑 245
第三節 黑變病 248
第二十一章 遺傳、角化及代謝性皮膚病 252
**節 蛇皮癬 252
第二節 黑棘皮病 254
第三節 松皮癬 258
第二十二章 皮膚腫瘤 262
**節 脂瘤 262
第二節 癌瘡 264
第三節 蕈樣惡瘡 266
第二十三章 性傳播疾病 270
**節 霉瘡 270
第二節 花柳毒淋 274
第三節 淋濁 277
第四節 陰部熱瘡 279
第五節 臊瘊 281
第六節 艾滋病 284
主要參考文獻 290
附錄 291
中醫皮膚病學 節選
上篇 總論 **章 中醫皮膚病學發展概況 中醫皮膚病學是以中醫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皮膚與皮膚附屬器疾病的一門學科。皮膚附屬器包括毛囊、毛發、皮脂腺、汗腺、指(趾)甲。中醫皮膚病在傳統上屬于中醫外科范疇,其內容多記載于歷代中醫文獻特別是中醫外科文獻中。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醫藥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整理提高。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黨的關懷使中醫藥事業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在此背景下,中醫皮膚病學作為中醫臨床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廣泛重視,中醫皮膚科已經在中醫外科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這一學科既保留了中醫外科診治皮膚病的理論與方法,同時分化出兩個重要分支:中醫美容及中醫性病。中醫皮膚科成為中醫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全國各地中醫醫院的皮膚科逐漸從中醫外科中獨立分化出來。中醫皮膚科也成為具有中醫特色的學科。 一、秦漢及以前時期 中醫藥防治皮膚病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 14世紀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青銅器銘文)中即有皮膚病病名的記載,如“疥”“疕”“癬”“疣”等皮膚病的記載。這個時期古代醫學的分科也初步成型,《周禮》記載:醫分四科,即“疾醫、瘍醫、食醫和獸醫”。瘍醫是主治腫瘍、潰瘍、金創和皮疾的醫生,是中醫外科醫生的*早稱謂。 春秋戰國時期皮膚病的病名記載逐漸增加,同時有了皮膚病病因病機和方藥治法等相關記錄。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早的醫學文獻,記載了疣、身疕(瘡瘍)、瘃(凍瘡)、白處(白駁風)等 10余種皮膚病,多種治療皮膚病的處方,以及以灸法治疣等 10余種治療方法,同時也記錄了各種不同的制劑和不同的療法如砭法、灸法、熏法、熨法。 《黃帝內經》是中醫基礎奠基之作,全面總結了當時的醫學成就,也奠定了中醫皮膚病學的理論基礎。該書論述了皮膚、毛發、爪甲的生理、病理,以及與臟腑、氣血的關系,對病因提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等理論,目前仍具有臨床意義。該書中還記載了多種皮膚病的病名和病機,如“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漢代出現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外科學家華佗,以及外感內傷雜病學家張仲景。華佗醫術全面,尤擅長外科,據《后漢書》記載:他*早開展麻醉術和外科手術,使用貼敷、熏法、涂藥等治療皮膚疾病。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創立了六經辨證的中醫辨證治療方法,總結了漢代以前治療雜病的經驗,載方富有實效,很多方藥至今都在皮膚科臨床應用。如桂枝湯、麻杏石甘湯等治療癮疹,外用黃連粉治療浸淫瘡(泛發性濕疹);狐惑病(白塞病)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等。 二、晉、隋、唐、宋、元時期 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設專章介紹皮膚病,對疥癬、癮疹、漆瘡、浸淫瘡、諸癢、癘瘍風、白駁風等都有記錄,提到的皮膚病有 40余種。其中描述的“沙虱毒”是世界上*早關于恙蟲病的記載。 南齊龔慶宣《劉涓子鬼遺方》是我國現存的**部中醫外科專著。其中有很多關于皮膚病的論述,如用紫草膏治療小兒頭癬,用白芷膏治療發禿。該書記載用水銀膏治療皮膚病比其他國家早600多年,是世界上*早應用汞劑治療皮膚病的記載。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是一部論述疾病病因病機的專著。其中記載了皮膚病100多種,小兒皮膚病40余種,詳細闡述了皮膚病的病因、病機、癥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已經認識到漆瘡的發病與人的稟賦(即先天體質因素)有關,“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這一論點與現代醫學關于超敏反應(變態反應)的認識完全一致,但早了 1000多年。該書中對疥瘡的記載,明確是疥蟲致病,“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而歐洲關于疥蟲的報道*早見于18世紀,遠遠遲于我國。對于酒渣鼻的病因病機,該書提出“由飲酒,熱勢沖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搏所生”,目前仍具有臨床意義。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燾《外臺秘要》是大型的臨床醫學全書,記載了大量的治療皮膚病的方藥和治療方法,特別是有很多皮膚美容、護膚的方藥。宋元時期開始出現了中醫外科專著,如陳自明《外科精要》、齊德之《外科精義》,其中記載有皮膚疾病,在治療方法上也更加豐富。 三、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中醫外科學發展很快,有很多外科專著問世,如王肯堂《證治準繩 瘍醫》、申斗垣《外科啟玄》,特別是陳實功《外科正宗》,總結收集了歷代中醫診療皮膚病的研究成果,“列證*詳,論治*精”,明確提出“內之癥或不及其外,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也”。汪機《外科理例》更進一步提出:“治外必本諸內,治內亦即治外。”強調外病內治,內外治結合。陳司成《霉瘡秘錄》成書于1632年,是我國**部專門論述梅毒的專著。祁坤《外科大成》、吳謙《醫宗金鑒 外科心法要訣》、許克昌《外科證治全書》記載的皮膚病病種廣泛,從癥狀、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到內外治療方法論述詳盡,是我們學習研究中醫皮膚性病學的重要文獻。吳尚先《理瀹駢文》是一部外治法專著,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該書以中醫理法方藥為依據,以外治為手段,結合個人臨床經驗,系統總結了歷代外治療法、方藥,包括敷貼法、熨法、洗法、蒸法、煙熏法、照法等,對于疾病治療、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四、近代與現代 1840年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西醫也隨之進入。從此,我國開啟中醫和西醫的兩套醫學體系,中醫事業在民國時期出現了低谷期,特別是 1929年2月,留學日本的醫師公會會長余云岫動議廢除中醫,受到了廣大中醫從業人員的強烈抵制。隨之而來的是中西醫匯通學派的興起,唐宗海、張錫純、張山雷、丁福保、惲鐵樵等就是代表性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了治瘡科方,如鴉膽子的應用非常具體:“鴨蛋子[今用鴉膽子]連皮搗細,醋調,敷疔毒甚效,立能止疼。其仁搗如泥,可以點痣。”張山雷的《瘍科綱要》理論清晰,辨證用藥獨具特色,守中醫之長,參西醫之精義,對近代皮膚外科發展有一定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中醫各科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各地中醫醫院都設立了中醫外科,診治皮膚疾病。 1956年,國家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成立*早的中醫學院,中醫藥教育從此走進高等教育的行列。中醫皮膚病學也成為中醫外科學中的主干內容。 20世紀70~ 80年代,中醫皮膚科相繼從中醫外科獨立出來,中醫院校開設了中醫皮膚性病學課程。各種中醫皮膚科專著也大量問世,如《趙炳南臨床經驗集》、《朱仁康臨床經驗集》、金起鳳和周德瑛主編的《中醫皮膚病學》、歐陽恒和楊志波主編的《新編中醫皮膚病學》、管汾主編的《實用中醫皮膚病學》、梁劍輝主編的《常見皮膚病中醫治療簡編》、趙炳南和張志禮主編的《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等。 2004年10月,由段逸群、楊志波和范瑞強教授發起的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在武漢成立,標志著中醫皮膚科學術發展和學科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目前,中醫皮膚科正蓬勃發展,在醫療、教學和科研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前景廣闊。 五、中醫皮膚病兩個重要分支 中醫皮膚病學還有兩個重要分支,一為性傳播疾病,二為中醫美容。性病主要通過性行為的皮膚黏膜密切接觸傳染發病,同時需要與其他皮膚病相鑒別,因而性病的防治一直是皮膚科的重要內容。中醫美容是適應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對美的追求的必然產物。美容包括面容美、皮膚美、形體美、內在美等綜合美學內容,皮膚健美是*重要的內容。 性傳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是一組由于不潔性交引起的,以皮膚黏膜為主要侵犯對象的急、慢性傳染病。我國法定的性病有 8種,包括梅毒、淋病、尖銳濕疣、非淋菌性尿道炎、軟下疳、生殖器皰疹、艾滋病及性病淋巴肉芽腫。除上述 8種外,性病還包括陰虱、滴蟲或霉菌性陰道炎等可能通過性接觸而傳染的疾病。歷史上我國一直將皮膚病與性病聯系在一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皮膚性病防治所在防治性病中有著杰出貢獻。性病主要表現為皮膚疹和黏膜損害,所以性病目前仍歸屬于皮膚科。醫院科室設置皮膚科也稱為皮膚性病科。雖然性病也涉及傳染科、泌尿科、婦科等學科,但皮膚性病科防治性病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中醫在性病防治中很長時間內發揮了主導作用。中醫對性病的認識也歷史悠久,如梅毒,中醫稱為“霉瘡”“廣瘡”“時瘡”“棉花瘡”“楊梅瘡”。霉瘡是一種外來性疾病,它在我國的歷史被普遍認為是由葡萄牙商人進入廣州后,于 1505年在華南一帶首先出現,以后蔓延,從南至北、遍及各地。在中醫文獻中*早記載有“霉瘡”者是公元 1264年釋繼洪的《嶺南衛生方》,其卷三末記有“治楊梅瘡方”。“霉瘡”病名首見于公元1522年《韓氏醫通》。1632年陳司成所著《霉瘡秘錄》是我國**部論述霉瘡*完善的專著,該書肯定了霉瘡的外來性,在治療上除了用水銀外,還主要用了丹砂、雄黃等含砷藥品,為霉瘡學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 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治療霉瘡時,各地普遍應用了多種中醫中藥療法,為我國在短期內基本消滅霉瘡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特別需要一提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在現代名醫秦伯未指導下用地黃飲子加減治療晚期霉瘡脊髓癆獲得成功,進一步豐富了祖國醫學領域中霉瘡學的理論與實踐。 淋病是主要的性傳播疾病之一,中醫認識也獨具特點。淋病可歸屬于祖國醫學“淋證”“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