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行動與理解:二語教師實踐性知識建構路徑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3939
- 條形碼:9787522713939 ; 978-7-5227-139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動與理解:二語教師實踐性知識建構路徑研究 內容簡介
《行動與理解:二語教師實踐性知識建構路徑研究》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為探究范圍,旨在理解二語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內涵、實踐性知識的建構特征及其實踐性知識建構的影響因素。研究設計遵循闡釋主義研究范式,采用質化研究中的多例個案研究方法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選擇三位國際漢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通過課堂觀察和深度訪談等手段收集數據,以敘事法、課堂話語分析、內容分析等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討論教師實施教學過程中展現出的實踐性知識及其建構特征和相關影響因素。基于研究發(fā)現,提出了二語教師實踐性知識建構路徑理論模型,呈現日常教學環(huán)境下的實踐性知識內涵并深度描述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和內部、外部以及宏觀環(huán)境之間的復雜關聯(lián)。
行動與理解:二語教師實踐性知識建構路徑研究 目錄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圍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義
1.5 研究方法
1.6 本書結構
第二章 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綜述
2.1 引言
2.2 教師認知研究
2.3 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
2.4 教師學習研究
2.5 二語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動態(tài)
2.6 本研究的理論視角
2.7 研究概念框架
2.8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范式、工具、理據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選擇與理據
3.3 研究場地與研究對象
3.4 資料收集
3.5 數據分析
3.6 信度效度
3.7 研究倫理
3.8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孟老師:習與智長,化與心成
4.1 引言
4.2 孟老師學習與教學經歷
4.3 本個案教學環(huán)境
4.4 孟老師的授課之道
4.5 語言魅力需“用”與“悟”
4.6 鼓勵并理解學生
4.7 學習教學中認知自我
4.8 孟老師:學習中積累教學專長
4.9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高老師:博學于文,好古敏求
5.1 引言
5.2 高老師學習與教學經歷
5.3 本個案教學環(huán)境
5.4 高老師的授課之道
5.5 知識系統(tǒng)性與文化融入
5.6 關注并理解學生
5.7 理想自我?guī)韯恿?br />5.8 高老師:教研結合自成一體
5.9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蘇老師:育人若水,潤澤生命
6,1引言
6.2 蘇老師學習和教育經歷
6.3 本個案教學環(huán)境
6.4 蘇老師的授課之道
6.5 學用結合體驗文化
……
第七章 討論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訪談提綱
行動與理解:二語教師實踐性知識建構路徑研究 節(jié)選
《行動與理解:二語教師實踐性知識建構路徑研究》: 5.8.1.從“研”到“教”重心轉移 訪談中高老師回顧自己的教學經歷,有感到“困頓”的時候,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學生學習疑難問題時發(fā)現自己對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學生學習情緒的調動,常常感到無所適從。高老師的困惑可以理解為在教學中逐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而后尋找問題所在,通過反思不斷尋找解決方案,不斷完善教學能力。這一過程正是高老師在“教然后知困”的自我認識與提高。從本章數據的梳理中可以看出,高老師所遇到的問題情境在于研究專長未能解決教學中的實際操作問題,進而經歷從“研”到“教”的關注中心的轉移。 從訪談中看出,高老師在入職初期接手留學生漢語教學時更多是按部就班地講授知識,認為學生掌握一門語言更多應該重復記憶,有時會要求學生每天背誦一定數量的漢字,這種理念的背后是高老師長期專注于語言研究,對教學方法方面的關注不足。在海外教學過程中,高老師受到外國合作教師的影響,開始意識到教學方法方面的欠缺。后者在選擇課堂活動類型的時候更多考慮學生的因素,比如學生水平高低搭配。由此引發(fā)高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發(fā)現以往忽略了學習者的差異性,把教師自身看作知識資源的儲備者,把學生看作知識的機械接受者。高老師意識到以往教學中課堂氛圍不佳、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積極性不足等問題在于教學策略方面的欠缺。在國外工作期間,高老師接觸的學生群體比較復雜,盡管有些學生來自華人家庭,或是文化背景受中華文化圈的影響,但是他們有比較強的獨立意識,看來學生與老師之間是平等關系,課堂上有挑戰(zhàn)教師權威的意識,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高老師覺得有些不知所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師道尊嚴觀念根深蒂固,師生之間并不是平等關系,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自然成為權威,不會面對太多來自學生的挑戰(zhàn)。談及師生關系的處理,高老師認為首選策略應該是“因地制宜”。 課堂觀察發(fā)現,高老師經常非常耐心地傾聽學生發(fā)問,**次課堂中高老師正在解釋一個趨向補語的用法,一名留學生直接打斷高老師的講話,要求高老師重復剛才的那句話。高老師放慢語速重新解釋了一遍。后來高老師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外國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挑戰(zhàn)、質疑,我在國外經常碰到這種情況,現在覺得學生有時打斷老師講課也是正常現象。但是太過寬松型的教學方式也不利于他們的學習,還是要多一些嚴格要求。”(G-IV-3) 高老師所說的“寬松型的教學方式”指的是弱化的課堂紀律和約束性,比如老師上課期間學生自由出入、學習上不給學生施加壓力等。在課堂活動環(huán)節(jié),高老師經常在小組內部形成競爭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一定的壓力。在高老師看來,課堂上尊重學生的質疑,但同時適當施加壓力,使得學生對學習和老師產生一定的威嚴感,這樣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學習。 高老師選擇的挑戰(zhàn)策略與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有密切關系。在國外漢語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個性明顯,院系沒有嚴格的考核和約束制度;相比之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學院有相應的學生管理制度,對他們的考試成績有一定的要求,還有非常細致的上課考勤制度。尊重學生文化差異,同時遵守學院的規(guī)章制度,經過實踐和反思,高老師*終形成了“自我協(xié)商”后的師生關系策略。 在出國參與漢語教學項目之后,高老師逐步意識到學習者的文化差異,語言學習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習者差異,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互動,教師角色從原來的知識提供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推動者和引導者。從梳理出來的數據可以看出,高老師在職業(yè)發(fā)展的初期以語言研究為重心,積累了豐富的學科內容知識,后來意識到教學知識方面的欠缺與不足。 有研究表明,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確定性問題情境主要表現在教師和學生關系相對穩(wěn)定,教學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材料等主體相對固定。而不確定性問題情境則表現在教師個人能動主體之間的關系復雜多變。情境是動態(tài)、變化和發(fā)展的,導致其解決方法亦無統(tǒng)一標準答案可循。因此,教師需要與“相對確定性情境”與“不確定情境”進行對話,不斷實踐、評價、反饋、再實踐,通過信念、判斷和決策來實現教師自身實踐性知識的發(fā)展(尹靜,2015)。在本個案中,高老師所遇到的不確定問題情境是由教學對象的多樣性引發(fā)其反思如何從研究型知識轉移到對教學知識的獲取上來。 ……
行動與理解:二語教師實踐性知識建構路徑研究 作者簡介
張軍民,博士,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第二語言教師發(fā)展和跨文化交際。主持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等省級科研課題5項。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曾獲得河南省教育系統(tǒng)教學技能競賽高校英語組一等獎、“河南省教學標兵”稱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