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3618
- 條形碼:9787522713618 ; 978-7-5227-136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研究 內容簡介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研究》首先分析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淵源、發展規律、精神特質、時代價值;其次闡釋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問題,包括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認同機制的產生、運行以及認同的理論路徑、實踐路徑。傳承發展是研究的基礎,認同問題是研究的落腳點。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研究》通過對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情感認同的研究,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對其原生性認同;通過對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利益認同的研究,在政治認同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對其合法性認同;通過對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價值認同的研究,在國家認同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對其實效性認同。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研究》對于推動和促進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研究 目錄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意義
三 文獻綜述
四 研究方法
**章 民族精神的演進規律與基本特征
**節 民族精神的演進規律
一 遵循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唯物辯證規律
二 遵循內因與外因之間的唯物辯證規律
第二節 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 民族精神的群體性與個體性
二 民族精神的傳統性與時代性
三 民族精神的穩定性與超越性
第二章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在邏輯
**節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邏輯
一 偉大創造精神的歷史發展
二 偉大奮斗精神的歷史發展
三 偉大團結精神的歷史發展
四 偉大夢想精神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論邏輯
一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時代意蘊
二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論價值
三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譜系
第三章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
**節 古代中華民族精神
一 古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
二 古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三 古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論特質
第二節 近代中華民族精神
一 中華民族精神的近代覺醒
二 中華民族精神的近代發展
三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現代中華民族精神
一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
二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
第四章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機制
**節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認同機制的產生
一 認同與民族認同
二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認同機制的產生過程
第二節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認同機制的運行
一 通過情感認同,不斷增強原生性認同
二 通過利益認同,不斷增強合法性認同
三 通過價值認同,不斷增強實效性認同
……
第五章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路徑
結語
參考文獻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研究 節選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研究》: 民族精神從信仰和理性兩個層面支撐和平衡著民族心理,使該民族得以不斷繁衍、壯大。②因此,民族精神與一個民族自身的生存發展直接關聯。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精神作為統一的精神支撐和價值引導,這個民族就不可能凝聚一心為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而前行。民族要團結一心,勢必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要發展與振興,勢必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向心力。當一個民族越處于艱難險阻之時,越需要民族精神的激勵和引領。因為,民族精神作為一種深厚的、高層次的社會意識,是系統的、基本穩定的、自覺的理性認識和實踐智慧,植根于民族成員的心靈深處,已融入民族成員的基因和血液之中,具有強大的能動作用。尤其當一個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便會更加直接、更加具體地顯現出來。例如,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本發動企圖滅亡中國的野蠻侵略戰爭,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民族精神氣勢恢宏,以火山般的愛國熱情毅然奮起、英勇抵抗,進行了長達十四年之久艱苦卓絕地抗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責任感,舍生取義、保家衛國的英勇壯舉真可謂驚天動地,彰顯了空前的民族覺醒和民族團結,以中華兒女的血肉之軀捍衛了民族尊嚴和民族氣節,以大無畏的精神和氣概有力地證明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因素,全民抗戰是制勝的重要法寶。 從民族的歷史變遷和歷史演進來看,無論是人口數量較多的民族,還是人口數量較少的民族,它們自身的發展歷程不盡相同,而且發展過程曲折。“當我們看一下各個民族的通史時,我們便可依次地看到他們時而做出新的進步,時而重新投身于愚昧之中,時而又在這種交替之間延續著或者是停留在某一點上,時而是在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從大地上消滅,或者與征服者相融合或是生活于奴役之中,*后時而是接受某個更開化的民族的知識,把它們再傳給別的民族;于是在歷史時代的開始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紀之間、在我們所知道的*早的各民族和歐洲今天的各民族之間,便形成了一條綿延不斷的鏈索。” 一般情況下,民族精神隨著民族的不斷發展而發展,民族精神的根本改變發生在該民族被同化或者消亡的時候。當該民族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或者消亡的時候,其民族精神要么隨著民族的消亡而消亡,要么隨著民族被同化,其民族精神被同化的民族吸收,成為融合之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組成內容。例如,中華民族精神的淵源需從炎黃時代開始探討,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占據著諸多部落的主導地位,各個部落不乏沖突、戰爭,但相互包容與言和是部落相互之間處理關系的主流。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但兩部落結成聯盟,成為后來華夏部落的主干。華夏族以包容百川的寬闊胸襟歷經長期發展,成為漢族的前身,并發展壯大。因此,炎黃文化的核心是華夏諸族同根共祖的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是產生強大凝聚力的精神動力,是確保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與發展的源頭。 華夏族濫觴于炎黃部落,經過黃帝之后的堯、舜、禹時期,華夏族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對華夏族產生了重要影響,華夏族與少數民族往來頻繁,文化上相互吸取對方的精華內容。華夏族的形成一方面是其內部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其與少數民族的融合,通過相互融合使華夏文化逐漸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對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影響深遠,由于相互之間的交流影響、相互之間的融合,少數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地向華夏族靠近,這種互動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從這個影響來看,華夏民族的博大胸懷與兼容精神促使其與少數民族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融合、淬煉、總結與提升,中華民族精神在先秦時期初步形成,形成了以“大一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民族精神。 秦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治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后世影響極深,由政治上的認同升華為文化上的認同,是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支柱,在思想文化領域已成為重要的思想。秦漢時期,“若論其時中國民族精神,則正彌滿活躍,絕無衰象。……及秦亂,中國之民,又相率避地奔亡。然皆能自立塞外,播中華之文風,化榛莽為同域。即此一端,可征吾華族優秀天姿,當秦季世,尚見蓬勃進取之跡也”。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激勵人們開疆拓土、保家衛國,抵御來犯之敵。后來與匈奴族、西域各族等少數民族通過融合,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以少數民族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常在不斷吸收、不斷融合和不斷地擴大與更新中。但同時他的主干大流永遠存在,而且極明顯地存在,并不為他繼續不斷地所容納的新流所吞滅或沖散。可以說,中華民族是稟有堅強的持續性,而同時又具有偉大的同化力。”②匈奴、鮮卑等民族就是因為被漢族所同化,其民族精神原有的內容已經喪失,進而被融入漢族的民族精神之中。 ……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研究 作者簡介
權麟春,男,陜西省隴縣人,法學博士,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的地方實踐推動高端智庫研究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廳級課題6項,公開發表論文70多篇,已出版專著2部,其中,著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精神》于2020年1月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庫》。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