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什么是歷史社會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9519
- 條形碼:9787521749519 ; 978-7-5217-4951-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什么是歷史社會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高校學生、學者、企業家歷史社會學關心的都是些“大問題”,即對理解當下迅速變動的世界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改善人類當前生存條件具有重大意義的議題。要看到歷史中的“大問題”,也就要求我們學會帶著問題意識看歷史。本書主編趙鼎新老師從事歷史社會學研究三十余年,借由《歷史與變革》的創刊機會,他將在此書中對歷史社會學的性質、研究對象,以及它的核心理論問題——人類歷史的變遷規律——提出他長期沉淀下來的觀點。
什么是歷史社會學 內容簡介
歷史社會學關心的都是“大問題”,諸如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非西方世界在“西方崛起”的壓力下“被動”現代化的不同路徑,環境、技術、人口、戰爭和流行病等因素對長時距歷史發展形態的影響,等等,對理解和改善人類的當前生存條件具有重大意義、對理解當下世界局勢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議題。本書主編趙鼎新近幾十年一直從事歷史社會學研究,也正逐步在國內推廣歷史社會學研究,《歷史與變革》系列書目正是趙鼎新及其團隊得以密集呈現之前的研究積累,同時不斷推廣、發展現有研究共同體的重要平臺。《歷史與變革》不僅僅是一個具有很高學術價值、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學雜志,更是一個能探討各種歷史和現實大議題和重大方法論問題的、具有很高專業水準的哲學社會科學平臺。《歷史與變革》倡導通過廣泛和開放性的交流和討論,確立具有中國特色、同時也能在海外有較高認可度的歷史社會學方法論,以及對于歷史和歷史規律的理解。作為該系列書目的**輯,《歷史與變革(**輯):什么是歷史社會學》精選了國內外歷史社會學大家對于歷史社會學核心問題的思考,包括5篇專著文章,2篇書評,以及1篇圓桌討論的文字整理。
什么是歷史社會學 目錄
目錄
主編的話
研究論文
1、趙鼎新:權力、結構和時間性 —— 歷史社會學和宏觀歷史發展規律
2、約翰·霍爾(John A. Hall):比較歷史社會學:一種個人的觀點
3、應星:從“過程—事件分析”到“追根溯源的事件社會學”
4、酈菁:時間危機與社會科學的實驗
5、張曉鳴:在數字中發現歷史:歷史社會學與定量方法
書評
6、周雪光:王朝基層控制、鄉村社會秩序與帝國邏輯——評魯西奇《古代鄉里制度研究》
7、魯西奇:鄉村社會的權力構造與非正式制度——由周雪光教授的評論引發的思考
公共論壇
8、精英、霸權與我們世界的未來:圍繞《沉船貴客:精英政治與大國的衰落》的討論并紀念理查德·拉克曼
什么是歷史社會學 節選
在某種意義上,現代性的本質是一種獨特的歷史意識,也是一種抽象的時間結構。對此的闡發、運用和反思,是現代社會科學的思想起點之一。自19世紀在西方世界發展以來的現代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對社會時間和“時間性”的新的理解,而這種理解通過現代性秩序的擴展和主宰而獲得普遍的“時間特權”,也許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反思。同樣在*近的百年之中,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幾經起伏,并經由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逐漸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的急遽轉型。如果說中國的現代化仍是一個未竟的過程,這一過程本身也是現代性多元展開的重要一頁,和西方近代發展總是隱約相似,但又永遠相異。一方面,民族、現代國家、民主、政黨等觀念與相應的社會構造的確動員了極大的政治能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主導組織方式,另一方面,本土性的明流與潛流與之碰撞,又使這一過程愈益多岐,時而晦暗豐富,時而甚或創造出仍未恰當命名的新景觀。所謂的“中國道路”,并非僅限于本土的資源,而在于如何深刻地挖掘、理解和表達這些驚心動魄的碰撞與交融,及其在更長時段不斷展開的歷史后果,又如何生發出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所謂的“中國經驗”,亦必須建筑于一種不同的歷史體驗和言說方式之上,并以另一種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時間性和大量的經驗研究作為穩固的基石,并且和一種新的政治主體與話語主體相關,才能在日益多元的現代性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歷史與變革》正是基于這種宗旨的探索之一。我們的目標是嘗試建立一個開放的學術平臺,或更準確地說是一座臨時的橋梁,來實驗如何重新建立過去、當下和未來之間的聯系。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一種方法,亦是一場沒有終結的對話。我們期待經由歷史來認識當下,并窺探通往未來的道路。我們期待真正富有創見、有當代意識的研究,議題包括但不限于:中國當代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和機制考察;長時段的結構變遷、制度遺產與歷史動態;帶有歷史維度的跨國/地區比較研究;有關歷史性、時間性的理論探索。目錄主編的話研究論文1、趙鼎新:權力、結構和時間性 —— 歷史社會學和宏觀歷史發展規律2、約翰·霍爾(John A. Hall):比較歷史社會學:一種個人的觀點3、應星:從“過程—事件分析”到“追根溯源的事件社會學”4、酈菁:時間危機與社會科學的實驗5、張曉鳴:在數字中發現歷史:歷史社會學與定量方法書評6、周雪光:王朝基層控制、鄉村社會秩序與帝國邏輯——評魯西奇《古代鄉里制度研究》7、魯西奇:鄉村社會的權力構造與非正式制度——由周雪光教授的評論引發的思考公共論壇8、精英、霸權與我們世界的未來:圍繞《沉船貴客:精英政治與大國的衰落》的討論并紀念理查德·拉克曼主編的話趙鼎新(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歷史社會學所關心的是諸如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軸心時代宗教與政治勢力的關系和歐亞大陸不同文明的形成,農耕和游牧群體之間的互動和沖突以及它對歐亞大陸歷史發展的影響,“科學”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社會實踐的產生和發展,知識、技術和人文藝術發展的宏觀結構基礎及其規律,工業資本主義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后果,非西方世界在“西方崛起”這一“千年未有之巨變”壓力下的被動現代化的不同路徑,社會運動和革命作為一種新的社會變遷動力的誕生及其意義,發展型國家和福利國家的興起和路徑,女性地位的提高,民主化和全球化,環境、技術、人口、戰爭和流行病等因素對長時距歷史發展形態的影響,等等對理解和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具有重大意義的議題。歷史社會學同時也試圖結合歷史學擅長的事件/時間序列分析和社會學擅長的事件/結構分析,進而為理解人類歷史的長時段發展規律提供更可靠的啟示。因為歷史社會學關心的都是大問題,它始終在社會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社會學的主要奠基者,比如馬克思、托克維爾和韋伯,所關心的問題以及所采用的分析手法與今天的歷史社會學家也比較相近。他們都可以說是歷史社會學的先驅。筆者一直從事著歷史社會學研究,近十幾年來也在國內推廣歷史社會學研究。近年,歷史社會學在國內發展成了一個顯學。借此東風,浙大社會學系同仁決定辦一個《歷史與變革》雜志。我們的目標不是把《歷史與變革》辦成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學雜志,而是想把它培育成為一個能探討各種歷史和現實大議題和重大方法論問題的,具有較高專業水準的平臺。在方法論上,《歷史與變革》雜志采取開放態度。我們既接受基于多個案例的平衡比較研究、基于單一案例的研究和基于歷史數據和大數據的定量研究,也接受帶社會學視角的歷史學研究。在理論上,《歷史與變革》倡導通過廣泛和開放性的交流和討論,確立具有中國特色,同時也在外界有較高認可度的歷史社會學方法論和對于歷史和歷史規律的理解。
什么是歷史社會學 作者簡介
主編趙鼎新,浙江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芝加哥大學 Max Palevsky 榮休講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社會學、社會運動、社會變遷、經濟發展與民主轉型。研究著作主要有《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2022)、《什么是社會學》(2021)、《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2020)、《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2006)等。在美國出版英文專著兩部,分別獲得美國社會學學會2001年度亞洲研究最佳書籍獎、美國社會學學會2016年度政治社會學研究最佳書籍獎。 酈菁,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歷史社會學、國家理論、職業與知識社會學,主要關注知識生產的政治過程,精英、制度與知識生產者的互動等議題。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