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心學心解:王陽明的良知之道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33064
- 條形碼:9787308233064 ; 978-7-308-2330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學心解:王陽明的良知之道 本書特色
本書圍繞王陽明的主要生平事跡及其思想演變過程展開,寫作過程嚴格以史料為基本依據,并合理借鑒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探究王陽明思想變化的內在動因和脈絡。本書結合《大學》《中庸》《孟子》等儒家經典內容,進一步闡釋了陽明心學與傳統儒家思想的內在關系,為讀者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提供幫助。
心學心解:王陽明的良知之道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王陽明的主要生平事跡及其思想演變過程展開,寫作過程嚴格以史料為基本依據,并合理借鑒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探究王陽明思想變化的內在動因和脈絡。主要圍繞“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練”“致良知”“四句教”等幾個心學核心命題展開,詳細解讀了陽明心學的內在邏輯和主要精髓。通過研究,指明“成圣”是解讀王陽明思想的關鍵線索,并圍繞這一線索對王陽明的思想演變歷程進行了提綱挈領式的梳理。在此基礎上,又結合《大學》《中庸》《孟子》等儒家經典內容,進一步闡釋了陽明心學與傳統儒家思想的內在關系,為讀者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提供幫助。
心學心解:王陽明的良知之道 目錄
**章 另類的少年
1.瑞云降生,改名風波
2.少年睿智,嶄露頭角
3.讀書為圣,志向遠大
4.出走邊關,只身探險
5.醉心佛老,新婚失蹤
6.本章小結
第二章 苦悶彷徨的青年
1.拜訪婁諒,深受鼓舞
2.性情大變,潛心讀書
3.連續落第,以動心為恥
4.遷居紹興,沉溺養生
5.步入仕途,上下求索
6.身心疲憊,再次入山
7.官場劇變,因言被貶
8.龍場悟道,心學誕生
9.本章小結
第三章 波瀾壯闊的中年
1.圣人之道,素位而行
2.應對挑釁,知行合一
3.職務屢遷,廣收學生
4.臨危受命,巡撫南贛
5.周密部署,平定叛亂
6.寧王事件,勇赴國難
7.忠、泰之難,身陷泥潭
8.顧全大局,沉著應對
9.首揭良知,傳播心學
10.本章小結
第四章 *后的征程
1.丁憂在家,潛心學問
2.出征廣西,平息叛亂
3.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4.落葬蘭亭,功過自明
5.本篇小結
第五章 從“知行合一”到“致良知”——陽明心學的四個發展階段
1.陽明心學發展階段的劃分
2.“知行合一”階段
3.“靜坐體悟”階段
4.“存天理,去人欲”階段
5.“致良知”階段
6.“知行合一”與“致良知”的關系
下 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及當代意義
**章 修身先正心——陽明心學的入門篇《大學問》
1.儒家的秘密——《大學》
2.《大學問》的主要內容
3.如何理解“一體之仁”
4.修身先正心
第二章 從“格竹”到龍場悟道——“心即理”命題的提出及其內涵
1.陽明格竹
2.“心即理”的誕生
3.“心即理”的內涵
4.圣人精金論
第三章 “知行合一”與“事上磨煉”——儒家的人世之功
1.“知行合一”的邏輯
2.“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3.“立志”——“知行合一”的學修方法
4.“立志”與“責志”
5.事上磨煉
6.不動心
7.日常工作生活就是修行
第四章 “致良知”——陽明心學的*終濃縮
1.“良知”學說的發展歷史
2.什么是“良知”
3.良知的先驗性
4.“致良知”的邏輯與理論價值
5.“致良知”的功夫與注意事項
第五章 王門“四句教”——功夫與本體不可偏頗
1.禪宗的“頓教”和“漸教”
2.“四句教”的提出
3.“四句教”與因材施教
4.“心之體”是什么
5.由除草引發的“善”與“惡”
6.“善惡”與潛意識
第六章 功夫*難是火候——“致良知”的奧妙
1.“止于至善”的艱難
2.“致良知”與“中庸”
3.萬物有度,過猶不及
4.良知為師,任重道遠
第七章 從心開始——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
1.陽明心學與民族文化自信
2.陽明心學與當代道德文明建設
3.陽明心學與現代社會治理
4.陽明心學與當代工匠精神塑造
本書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心學心解:王陽明的良知之道 節選
**章 另類的少年 1.瑞云降生,改名風波 據考證,王氏家族*早可以追溯到太原王氏,在秦漢時,王元一支遷居山東瑯琊,成為瑯琊王氏的始祖。隨后,王氏家族開始不斷繁衍,分居各地。西晉末年,王覽的孫子王導渡江至金陵,成為金陵烏衣王氏始祖;王覽的曾孫王羲之則遷居紹興,成為紹興王氏的始祖(王羲之的父親王曠與王導是堂兄弟關系)。根據錢德洪編寫的《陽明先生年譜》和黃綰、胡儼、戚瀾等撰寫的《世德紀》相關篇章的說法,王陽明是王羲之的后代,但這一說法遭到學術界的質疑。如諸煥燦、束景南等學者經過考證,認為王陽明是金陵烏衣王氏的后代,其祖上王季在南宋末年從上虞達溪遷居到余姚秘圖山,與王羲之的紹興王氏并不是一脈。 雖然王陽明祖上為何人這一懸案尚待破解,但不可否認,王家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如漢晉時期的王祥、王覽兄弟,二人以孝悌出名,分別是“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和“二十四悌”中“王覽爭鴆”的主人公;王導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為開國元勛,被封武岡侯;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算不是王陽明的始祖,也與王陽明祖上大有淵源;此外,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在洪武年間為國捐軀,因忠義受到嘉獎,也頗有名氣。 王綱生活在元末明初,他生性豪放,頗有才華,與誠意伯劉基(劉伯溫)私交很好。明朝建國后,因劉基舉薦,王綱被朱元璋征召赴京,授予兵部郎中職務,并被派往廣東處理事務。王綱帶著兒子王彥達赴任,不幸途中遇海盜被俘。海盜很器重王綱的才能,邀其人伙,王綱大義凜然,堅決不從,并大罵不止。海盜惱羞成怒,殺死了王綱。其子王彥達痛不欲生,欲與父親一同赴死。他們父子二人父忠子孝,令海盜動容。海盜認為再殺死王彥達不祥,就以禮相待,允許王彥達帶著父親的尸體離開。洪武年間,戰亂不斷,朝廷對王綱的遇難似乎沒有特別重視,王彥達埋葬父親后,對宦途心灰意冷,決定在老家躬耕養母,終身不仕,過起了半耕半隱的小農生活。從此這一家族傳統延續了幾代人,余姚王氏也因此更加衰落。 到了王陽明祖父王倫這一代,王家仍然延續著終身不仕的傳統。王倫以教書維持生計,日子算不上富貴,勉強可以維持生計。他平時喜歡讀書、寫字,酷愛竹子,因此被人們稱為“竹軒公”。王倫自己因為家貧母老,終身未參加科舉,他將家族重振的希望寄托在了兒子王華身上。 王華是王陽明的父親,字德輝,號實庵,晚年號海日翁,是王氏家族復興的關鍵人物。在明朝,窮人家要想出人頭地,參加科舉考試是不二選擇。身為教書先生的王倫,自然非常重視對兒子王華的教育和培養。王華小時候讀書非常用功,堪稱學霸,他不但成績優異,而且品德高尚,小小年紀就因拾金不昧美名遠揚,在鄉親眼里是名副其實的好青年。 王華雖然才華橫溢,名滿鄉里,但是他的科舉之路并不順利。從天順六年(1462)到成化十六年(1480),經過十八年的漫長努力,三十四歲的王華才在鄉試中考中舉人。作為學霸,這一現象實在匪夷所思。不過,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王華通過鄉試后,厚積薄發,勢如破竹,在成化十七年(1481)殿試中一舉考中狀元,立即名滿天下,家喻戶曉,令無數人家羨慕不已。 翰林院是明朝讀書人考中功名后*理想的去處,根據慣例,狀元可直接獲得這個待遇。王華獲授翰林院修撰,成為名正言順的朝廷命官,光宗耀祖,給敗落的王家帶來了轉機。那一年,王華三十五歲,王陽明也已經年滿九歲。 現在輪到本書的主人公——王陽明正式出場,需要先補敘一下他的出生和身世。 P3-5
心學心解:王陽明的良知之道 作者簡介
陳海威,1977年9月生,河南靈寶人,200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現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級和廳局級科研項目4項,發表論文10余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