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研究:一場思想與實踐的對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5416
- 條形碼:9787030735416 ; 978-7-03-07354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研究:一場思想與實踐的對話 本書特色
本書適合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的師生以及科研機構的研究者閱讀參考,也可以作為政府宣傳部門新聞改革的支援性思想及可借鑒的資料。
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研究:一場思想與實踐的對話 內容簡介
本書的整個框架實際上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新聞學術思想中的現代觀念,研究現代性觀念,如科學、進化是如何影響和支配新聞學的論證和新聞史的敘事的。換言之,關注的是"普遍觀念"是如何進入新聞學科并成為這個學科領域中的觀念;二是報刊對現代觀念的建構,主要針對的是晚清,考察像"民族"這樣的觀念是如何通過報刊進行建構。此部分更多從具體情境和文本出發來考察觀念的散布;三是新聞思想中的現代觀念是如何生成,如何呈現,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如自由主義新聞觀的流變,"公"與公共性的變化,新聞傳播者職業角色認同、職業權力的變遷,"理想受眾"的變化等,范圍與前面兩部分相比更加窄化。
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研究:一場思想與實踐的對話 目錄
緒論1
上篇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重構
**章重構媒介:從“線”到“網”33
**節媒介是什么?一兩種媒介觀33
第二節連接什么?---從媒介到中介39
第三節物質的媒介一多種分類43
第四節線與網:媒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47
第五節結語53
第二章重構新聞:事件、實踐與儀式55
**節新聞學研究的兩種范式與新聞觀念55
第二節作為“事實”的新聞與作為“事件”的新聞58
第三節作為報道的新聞與作為實踐的新聞63
第四節作為信息的新聞與作為儀式的新聞67
第五節結語71
第三章重構傳者:從“組織化”到“個體化” 73
**節個體化:第二現代性背景下的“社會操作系統”74
第二節“嵌入”:組織中的媒體人77
第三節脫嵌:“離職潮”中的媒體人80
第四節復嵌:“社會-技術系統”中的自媒體人84
第五節結語89
第四章重構受眾:從“受”到“用”91
**節作為“舶來品”的受眾92
第二節受眾議題的裂變與延展96
第三節多重維度中的用戶100
第四節感性的狂歡:“粉絲”的崛起109
第五節結語112
第五章重構文本:行動與關系的敘事115
**節作為話i吾實踐的文本116
第二節“作者已死”一誰在生產文本?120
第三節液態化與多元互動一移動互聯時代的文本實踐123
第四節講故事與非虛構寫作一情感與文本的生成127
第六章重構輿論:從“可能”到“可見”134
**節輿論如何可能?134
第二節“可見性”:一種媒介研究的新路徑137
第三節“公眾”:“每個人都有被看見的權利”139
第四節“公共事務”:“公”與“私”的領域重疊144
第五節“意見”:“不可控”的多元表達147
第六節結吾151
下篇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實踐
第七章媒介中的技術邏輯:“算法”與行動者網絡155
**節引言155
第二節技術的意志與算法的價值觀157
第三節“行動者網絡”中的算法160
第四節算法與“內容生產者”162
第五節算法與“被推送者”164
第六節結吾166
第八章“反轉新聞”:不確定時代的新聞觀念調適—重思新聞的知識類型167
**節引言167
第二節回到起點:“新聞作為一種知識類型” 169
第三節“反轉新聞”:各類新聞要素的“再造”172
第四節“反轉新聞”:一種不確定的知識174
第五節結語177
第九章新媒體內容生產者的“再組織化”:以梨視頻為例179
**節引言179
第二節外部擴張:梨視頻拍客網絡的組織建構180
第三節內部演化:個體的重塑與傳播邊界的凸顯184
第四節機制轉變:從去組織化到再組織化187
第十章超越“受眾”:互聯網時代的用戶及其三重身份190
**節引言190
第二節“體驗”:形式與內容的分庭抗禮192
第三節產消者:“話題”即規則194
第四節玩工:從“二次元”走出來的彈幕網站197
第五節超越受眾,從自媒體流量造假說起201
第六節結語205
第十一章新時代政治傳播中的“講故事”:一種媒介化的敘事207
**節引言207
第二節“講故事”:從寫作技巧到媒介語法208
第三節“講好中國故事”:從傳播理念到行業實踐211
第四節結語214
第十二章公眾輿論中的情感互通:以“辱母案”中“樸素正義感”
為中心的考察216
**節“情感”的缺席:理性主義視野下的公眾輿論216
第二節“情感”的實踐:“辱母案”中法律與情感的“同頻共振”218
第三節“情感”的回歸:在多元理解中傳遞“共通感受”224
第四節結語227
后記228
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研究:一場思想與實踐的對話 節選
緒論 在今天,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來說,沒有比“讀懂中國”更為重要的使命了,同時,也沒有比“闡釋中國”更為復雜、更具挑戰性的課題了。今天的媒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地牽連和參與到中國的社會歷史進程中,“讀懂傳媒”與“闡釋傳媒”正是“讀懂中國”和“闡釋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一方面,對當下中國*突出急迫的問題的回答,若離開傳媒這一維度的思考,將是殘缺的;另一方面,對當下中國傳媒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的解讀,如不置于更復雜的社會、文化、技術情境中拷問、糾論,也是缺乏生命力的。當代中國的轉型是在艱難的探尋、想象、認同、變革中實現的。 本書研究當代中國的新聞傳播觀念,意義不僅在于辨析思想,考鏡源流,使研究者獲得方向感,從而達到對本學科知識與思想補偏救弊、返本開新的目的,而且更希望通過解讀傳媒中的觀念來理解“媒介化社會”和時代變遷中的中國。 本書*早的設計分為兩部分。**部分研究當代中國社會思潮中的新聞傳播觀念。主導的力量是社會結構與生態的變化,助推劑是互聯網。對思潮和觀念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在“讀懂中國”的前提下正本清源,樹立當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第二部分,研究當代中國學術話語中的新聞傳播觀念。顯在的影響因素主線是技術(互聯網),副線是社會結構及生態的變化,當然還有意識形態和商業邏輯。當代中國新聞理論界和實踐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在新聞論爭中呈現不同面向,“問題”的分歧背后,有著“主義”的分野。比如“新聞專業主義”這個“舶來”概念,一種觀點將它奉為職業圣杯和*高律令,另一種聲音則認為新聞專業主義是“職業權力的意識形態”。又如“反轉新聞”這個概念,有人視之為假新聞,有人視之為新的新聞理念。再如關于新聞記者是“影響者”還是“記錄者”之爭論,其背后正是兩種新聞觀念和兩種傳者角色的撞擊。對新聞傳播觀念的研究,意在梳理當下中國傳媒發展的內在理路和精神線索。 但是,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了媒介形態的巨變,進而拉開傳媒業變革的序幕,并且攪動了整個社會生態和人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也不得不經歷范式變革,過去的小修小補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傳媒發展現狀和學科、人才培養狀況。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标P于如何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弓丨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 2016年,牛津詞典評出的“年度英文詞匯”為“后真相”(Post-truth),意指“相對于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從世界范圍來看,2016年英國的“脫歐”公投以及出乎大多主流媒體預料的美國大選結果,都是“后真相”的體現。如果說,傳統新聞觀念中,事實和理性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在今天,情感和公眾情緒已經成為左右事件發展的更為重要的因素。 “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因此,在互聯網帶來的“新傳播革命”中,需要重思傳統的新聞傳播觀念,進而重構新聞傳播學科的話語體系。 由于本學科原有的概念體系主要建立在現代性背景之下,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搭建而成,今天,這一套概念體系已經很難對后現代的互聯網有充分的解釋力。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新聞傳播學科都面臨著話語的重建、觀念的重構。今天,我們對新聞傳播學話語體系的反思與重構,更多來自互聯網帶來的“新傳播革命”的倒逼。當互聯網這張“人類之網”讓所有人都身處其中無法逃脫的時候,當我們認識到互聯網“是一種重新構造世界的結構性力量”的時候,重新思考人的生存處境、學科的生存處境,就不是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庫恩說:“科學革命就是科學家據以觀察世界的概念網絡的變更!苯裉斓摹靶聜鞑ジ锩蓖瑯雍魡拘碌母拍罹W絡的重構,就像庫恩所說,新的概念網絡的游戲規則“與以前的傳統不僅在邏輯上不相容,而且實際上是不可通約的”。法國學者德布雷也在他的媒介學的“十一個論題”中指出,“不同的媒介域建構記憶的方式不同”,“不同的媒介塑造不同的意識形態;每個媒介域有一個相應的意識形態”。 這件事情是如此急迫,所以本課題組調整了研究框架。新媒介時代已經正在模糊所謂專業和非專業,也正在重塑新聞教育,所以本書擯棄了原有的社會思潮中新聞觀念的內容,不再分成專業場域和社會場域兩大塊,而是把研究重心放在新聞傳播核心話語的范式重構上,重點研究傳統的新聞學科核心概念,比如媒介、新聞、輿論、文本、傳者、受眾等。在新傳播時代經歷的“范式轉變”和“觀念折變”,這些轉變都是頗具顛覆性的“哥白尼革命”。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些核心概念的再度探討,回應當下非常急迫的學科話語體系重構問題,將理論之網的網結做一個新的梳理和錨定,未來更深入的研究留待本學科的更多學術大杰共同完成;蛟S可以重新描繪一張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地圖,織就一張新的學科之網。 本書中所用到的概念,無論媒介、新聞、傳者、受眾等,都是結構功能主義和現代性視野中的概念,實際上在后現代視野中,這些概念已經遠遠不能涵蓋其原有的意義,有些還面臨著悄悄被替換的命運,比如“用戶”之于“受眾”。但是,由于我們處身其中的這個話語環境整體未發生大的改變,或者說,大家明知要變,但對于如何變、變化的方向等還未能達成相對一致的共識,所以,我們不能生造出一個個新的概念來替代原有的這些詞。海德格爾在《技術的追問》中曾表達過這種痛苦,所以他創造出“座架”來隱喻現代技術。這種命名的痛苦,往往發生在范式轉換的過程中。舊范式解釋或涵蓋不了變化了的新事物。本書中,我們一方面想用“與以前不一樣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另一方面,為了避免文本的艱深晦澀,為了能讓讀者和學術共同體接受,我們仍然使用老概念,希望用舊瓶裝新酒,當然,這新酒和舊瓶難免可能不搭調。這也是一種“變化著的生產手段針對過了時的生產條件的反叛”①。海德格爾說過,所有闡釋都很危險,像落在鐘上的雪花,使鐘聲走調,因此,作為研究者,我們只能冒著走調的危險去言說難以言說的話語。 在研究伊始,需要厘清研究對象的基本內涵和邏輯前提。 **,何為“當代”?本書所指的“當代”主要限定于21世紀以來,尤指新媒體興盛的當下。此處的“當代”除了時間概念之外,還隱含著空間指向,即從現代性向后現代性轉型過程中的當代中國社會情境和傳媒景觀。 第二,何為“新聞觀念”?本書所指的“新聞觀念”與“新聞思想”略有不同。葛兆光先生認為,思想史與觀念史在比較細的方面是有區別的:思想史傾向于整體地描述時代、環境和思潮,觀念史則主要圍繞一個或一組觀念的歷史過程進行研究。②金觀濤、劉青峰認為,觀念在兩個方面與思想不同:其一,觀念是用固定的關鍵詞表達的思想,它比思想更確定,可以具有更明確的價值方向,因此,人們可以憑借若干觀念建立社會化的意識形態;其二,因觀念比思想具有更明確的價值(行動)方向,它和社會行動的關系往往比思想更直接。在社會行動中,觀念是可以事先被行動者想象(在心里預演或計劃)或事后被理解的,因此,有不少觀念可以視為社會行動的組成部分。③研究當代中國的新聞觀念,實質上是通過對打碎后的萬花筒碎片的研究,了解具有整體結構的新聞傳播思想,讀懂中國傳媒,闡釋傳媒現實。 第三,如何選擇新聞觀念?當代中國,可稱為新聞觀念的關鍵詞層出不窮,與學者們已經做過的關鍵詞研究相比,本書根據何種邏輯選擇和串聯這些新聞觀念呢?我們認為,概念是理論之網的“網結”,以關鍵詞形態呈現的新聞觀念是新聞傳播研究之網的“節點”,所以,進入我們研究視野的新聞觀念不僅要具有連接的意義,而且要有前沿性和當代意義。我們的選擇強調“上下左右”和“縱橫交錯”。 首先,我們所尋找的觀念之“經”是傳統新聞觀念中已經存在,并且形成相對完整的話語體系,但在當下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范式轉換,在當下中國新聞實踐中發生了重大變化的觀念。其不僅在新聞學界流傳,而且更影響到新聞業界,乃至社會公眾。換言之,可以轉化為新聞界“社會行動”組成部分的觀念。如前所述,媒介、新聞、輿論、文本、傳者、受眾等概念都是需要重新審視、認真清理的學科關鍵詞。 其次,我們所研究的觀念之“緯”不僅僅局限于新聞傳播這樣一個學科,而且正如諾夫喬伊所說,那種在“個體或一代人的思想中起作用的或多或少未意識到的思想習慣”,那些可能“更為經常地決定一個時代的理智的傾向”①的觀念,它們在當代中國與傳媒的糾纏、互動和互相建構,直接影響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面貌,比如實踐、連接、流動、網絡、技術、個體化等觀念,在上述學科話語的范式轉換中都或多或少起到了作用,而這些觀念,推動的并非只有新聞傳播學一個學科的變化,甚至與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轉型高度相關。 *后,我們聚焦的觀念之“場”是有張力的。某個具體觀念的周圍往往有一個“概念群”存在,像行星與衛星的關系,觀念與觀念之間具有相互牽引的力量,這樣的觀念場并非靜態的存在,而是和許多其他的觀念“共在”。舍此,無法深入理解這些觀念。比如“輿論”與“輿情”、“公眾”、“社會情緒”、“共同體”、“共識”等概念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深入梳理。 簡言之,上掛下聯,經緯交織的這張網,就是我們要考察的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之網;核心的、有張力的關鍵詞,就是織就這張網的重要網結。 在本課題開始之前,筆者已經完成了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重視野中的現代中國新聞觀念研究”,正在出版之中。作為姊妹篇,本書與上一個研究有很多同氣相生、相互應和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問題導向的研究路徑不變(和現代新聞觀念的研究相比,當代新聞觀念研究的問題意識更強),在社會現實情境中研究新聞傳播觀念的研究取向不變,跨學科的研究視野不變。 但是,“現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畢竟處在不同歷史時期,因此,在展開研究的時候,還是有更多的“變”?傮w上,“思想與實踐的對話”是本書的基本邏輯與核心問題,以區別于現代中國新聞觀念研究的“思想與歷史的對話”。 **,現代中國新聞觀念主要圍繞現代性這個脈絡,當代中國新聞觀念則突出后現代性背景下的核心命題。前者的觀念譜系是科學、進步、民族、民主、自由、職業等現代性的核心觀念,而后現代條件則對現代性觀念產生了顛覆和重新建構,更加多元、開放、雜糅。 第二,現代中國新聞觀念之變化有一個如何基于傳統和本土立場接受現代和外來觀念的過程,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其現代性與本土性的糾纏、交錯、掙扎,顯得尤為復雜。傳媒和傳媒人往往得一個時代的風氣之先,他們既是觀念的思考者,也是承繼者、引領者和行動者。在當下中國,技術和社會結構變遷兩大邏輯影響著新聞傳播業的變遷,新聞傳播學也面臨著“范式更迭”的命題。所以,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的變化更多體現在新媒體環境下觀念的“系統性”重構,或者說觀念體系在媒介實踐中如何裂變、分化,如何沖突,如何協商整合的問題。 第三,現代中國新聞觀念依托的主要媒介是報刊,當代中國新聞傳播觀念的依托則主要是互聯網。如果按照德布雷的觀點,報刊和互聯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媒介域”。他認為這是一個文明史的分期,“占統治地位的傳媒系統是一個時代的社會組織的核心”,“每個時代的傳媒方式的主旨就是對其時代進行定義或制造信任”,“傳媒系統的技術特征是理解每個時代的象征系統的主要線索”;ヂ摼W與報刊相比,是更具后現代氣質的媒體,而現代性的象征系統體現在報刊的理性化、秩序化和組織化之中,與互聯網的情緒化、個體化與多元化形成鮮明對比。所以,“媒介域”與傳播觀念緊密相連。本書正是從“媒介”這一觀念的當代意義破題,后文將展開詳述。 第四,現代中國新聞觀念的研究對象往往是那個時代的杰出人物,比如思想者、報人、著名記者等,只有他們才在思想史中留下了痕跡。當代中國新聞觀念研究既關注這些杰出人物成型的思想,更關注草根在互聯網中留下的痕跡,因為互聯網讓所有人的自我表達成為可能。 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