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戴鴻慈評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60788
- 條形碼:9787218160788 ; 978-7-218-1607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戴鴻慈評傳 本書特色
戴鴻慈(1853-1910),字光孺,號少懷,晚號毅庵,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出生于廣東省南海縣佛山鎮福賢里桑園。戴鴻慈身歷清代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官至刑部侍郎、戶部侍郎、禮部尚書、法部尚書、軍機大臣、內閣學士、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等,為清末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是清末一品重臣,《南海縣志》(宣統版)稱其為清朝兩百多年時間中廣東省籍職位*高的官員,“國朝二百余年以來,吾粵由軍機人相者惟鴻慈一人”。
戴鴻慈評傳 內容簡介
戴鴻慈,晚清廣東南海人,人仕后歷任刑部侍郎、戶部侍郎、禮部尚書、法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等,清末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清代“吾粵由軍機入相者惟鴻慈一人”。著有《出使九國日記》等傳世。
戴鴻慈評傳 目錄
**章 成長環境
**節 區域文化
一、商業發達
二、文化繁盛
第二節 家學淵源
第二章 從科舉入仕到甲午論政
**節 任職學政、擔任科舉考官
第二節 甲午主戰拒和、彈劾權貴
一、初上奏表明主戰立場
二、再上奏言及戰爭策略
第三節 上陳《善后十二策》
第三章 維新運動中的支持及疏離
**節 支持早期愛國救亡運動
第二節 疏離激進的變革舉措
第四章 庚子事變后力主改革
**節 《治本疏》和平息民教矛盾的舉措
第二節 《奏為軍國事重敬陳管見折》及政務改革主張
第五章 出洋考察接受歐風美雨
**節 奉旨出洋
一、清政府派遣大臣出洋考察
二、被欽點出洋
第二節 出洋考察
一、考察前的曲折
二、考察過程
第六章 出洋考察的威果
**節 《出使九國日記》
一、日記的基本情況
二、日記的具體內容
第二節 《歐美政治要義》
一、基本情況
二、具體內容
第三節 《列國政要》及《列國政要續編》
一、《列國政要》
二、《列國政要續編》
第七章 回國后的改革
**節 政治改革
一、《回京復命肪陳應辦事宜折》
二、《請定國是以安大計折》
三、《請改定全國官制以為預備立憲折》
四、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進展
第二節 軍事改革
一、晚清的軍事改革歷程
二、戴鴻慈的軍事改革主張與策略
第三節 教育改革
一、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與戴鴻慈的思考
二、戴鴻慈的教育改革方案
第四節 公共建設
一、晚清公共事業的發展
二、戴鴻慈倡導發展公共事業
第八章 主政法部
**節 法制改革
一、戴鴻慈推動法制改革
二、部院之爭
第二節 改良獄政
一、近代監獄制度改革的背景
二、戴鴻慈對監獄改革的推進
第九章 桑梓情懷:家鄉與宗族
**節 關注民生,關心家鄉發展
第二節 傳承家風,修譜建祠
一、傳承家風
二、修譜建祠
附錄
戴鴻慈評傳 節選
作為清末重臣、出國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國近代史上**位司法部長,戴鴻慈的一生可謂官運亨通、順風順水、平步青云。他從南國佛山一路跋山涉水走到了北國都城北京——清政府的權力中心,又從這里走向世界探索新知,并將世界先進的理念與制度帶回中國,積極推進清政府的改革。他聰穎有才、踏實勤勉,關心國家前途命運、關注民生疾苦。他是傳統的官吏,卻又不乏革新意識。他所具備的這些性格特征,與其成長環境與早期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節區域文化 戴鴻慈的成長離不開戴氏家族家學、家教的培養,同時也根植于其所在地區深厚、豐盈的文化沃土與務實創新的社會環境。戴鴻慈出生和成長的佛山,位于廣東省中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鄰港澳,東接廣州,南臨中山,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燦爛的文化居于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對廣府文化的形成、發展、繼承與弘揚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一、商業發達 佛山是嶺南文化發源地、興盛地及傳承地之一,是清代有名的“天下四聚”、四大名鎮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肇跡于晉,得名于唐”,距今四千五至五千五年。春秋戰國時期,佛山屬于百越地。秦、漢時期,現屬于佛山的禪城、順德、南海、三水均屬南海郡番禺縣,而高明屬高要縣。到晉代,禪城被稱為“季華鄉”。唐貞觀二年(628)“季華鄉”又被稱為“佛山”,意為“佛家之山”,簡稱“禪”。五代時期,佛山已經聞名于世,宋代時發展更為迅速,明中葉以后得到很大發展。明景泰三年(1452),被敕封“忠義鄉”,屬南海縣。 佛山地處西江、北江沖積扇的中心地帶,水陸交通便利,氣候適宜,資源豐富,商業發達,是南方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貿易市場,自古富庶繁華,百姓生活富足。奔騰不息的江水為佛山帶來了豐富的有機物質,使其水土十分肥美。佛山所處的西江、北江三角洲自古就是嶺南的糧倉,佛山也因此成為嶺南地區重要的糧食、副食品及農業原料的生產基地。種桑養蠶,也是佛山的一大產業,明代永樂年間,蠶絲便成為佛山貿易的重要商品。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利的地理位置,推動了佛山經濟的發展。 交通的便利,為佛山經濟的騰飛插上了翅膀。佛山水系發達、水路交通便利,位于西江與北江交匯之地,上溯湞水,可抵達江西、湖南、湖北以及長江下游一帶,西接肇慶、梧州,連廣西通云貴川,下連順德、新會通江門、澳門,東達番禺、東莞,擔負著保障“廣貨北上”和“北貨南下”的重任,在珠江水系中的地位尤為重要。且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和商品交易的日益發達,中國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向東部轉移,佛山逐漸發展成為嶺南**大都會。唐宋時期,佛山在手工業、商業和文化等方面已經十分繁榮。如佛山鑄造業始于西漢,在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鐘、塔等便已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非常高超,佛山因此成為中國南方地區冶煉中心,以手工業發達而著稱海內外,“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說法便是明證。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佛山的制陶工藝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自古便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于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五百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明清時,佛山已經發展成了商賈云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商業繁榮,城市繁華,與北京、漢口、蘇州并稱“天下四聚”,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并稱中國四大名鎮,“沿岸而上,屋宇森覆,彌望莫及,其中若縱若橫,幾以千數”,商鋪內百貨充盈,貿易興盛,“俗稱天下四大鎮,粵之佛山與焉。鎮屬南海,商賈輻輳,百貨匯集,夾岸樓閣參差,綿亙數十里。南中富饒繁會之區,無逾此者。” 晚清時期,佛山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這里先后誕生了中國**家民族資本新式繅絲廠——陳啟沅的繼昌隆繅絲廠,“容女工六七百人”,“出絲精美,行銷于歐美兩洲”,可謂引領時代潮流。陳啟沅的繼昌隆繅絲廠,掀起了近代中國紡織業的**輪工業革命,開創了當時珠江三角洲甚至全國紡織業的新篇章,標志著我國繅絲工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促進了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繅絲工業的發展。陳啟沅的繅絲廠創建后,引來當地人競相仿效,佛山很快成為全國繅絲業的中心。機器的運用,繅絲業生產力的大大提升,對佛山經濟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19世紀80年代廣東生絲的出口比70年代多了兩萬擔。同時期,佛山還產生了中國**家火柴廠——衛省軒的巧明火柴廠。1879年,在日本經商多年的衛省軒,從日本攜帶資本和制造火柴的技術回到廣東,在佛山文昌沙創建了巧明火柴廠,結束了中國人使用火柴要靠進口的歷史。該時期,佛山民族工業的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引領一時風尚。佛山人長期與海內外通商交往,廣泛吸收各種文化,開放多元的性格深入骨髓,融入到其文化血脈之中。 P12-14
戴鴻慈評傳 作者簡介
黃慶林,博士,廣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