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聞傳播學前沿:2022年第2期 (總第13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851670
- 條形碼:9787507851670 ; 978-7-5078-516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聞傳播學前沿:2022年第2期 (總第13期) 本書特色
秉承一貫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學術傳統,遵循全面、新穎、敏銳的出版宗旨,直面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發展現狀,關注新聞傳播學*新話題,對新聞傳播理論、歷史與實踐進行多元視角的觀察和研究
新聞傳播學前沿:2022年第2期 (總第13期) 內容簡介
《新聞傳播學前沿》秉承一貫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學術傳統,遵循全面、新穎、敏銳的出版宗旨,直面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發展現狀,旨在關注新聞傳播學的學術研究新情況,聚焦學術前沿問題、學科建設新動態,回應傳媒改革實踐;通過探討新聞傳播學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增進學術交流,開展學術爭鳴,提升理論研究水平,推動我國新聞傳播學進一步發展。本書包含前沿話題、新聞傳播史、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傳播實務、網絡與新興媒體等欄目,共19篇學術文章。
新聞傳播學前沿:2022年第2期 (總第13期) 目錄
前沿話題
直播打賞:治理之道與操作邏輯 喻國明
社交媒體時代網民“熱度排斥癥”的傳播心理分析 牛新權 劉京林
媒介融合視角下的中國冬奧傳播策略
——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冬奧會報道為例 鄧年生 周文超 衷詩雨
人工智能視域下“人技”關系的探討
——以深度合成技術為例 屠怡文 詹 騫
底層同情、自我映射和社會聯結:“流調”新聞的情緒傳播分析 何 蓉
新聞傳播史
戰時新聞學:新聞學在大時代中發展和創新 劉冉冉 王潤澤 063
中國**個新聞專業——上海圣約翰大學報學系的歷史考論 鄧紹根 李 歡
近代收音機工業中心的崛起
——無線電廣播與近代天津工業的升級 馮 帆
新聞傳播理論
論“三大規律”對中國媒體融合的邏輯建構 黃楚新 許 可
“新市民”社會身份的媒介建構
——基于“新杭州人”報道的研究 鄭宏民
探照灰色地帶:事實核查研究綜述與展望 李 蔚
新聞傳播實務
以歌為媒:“守正創新”視域下時政新聞的創新報道探析 羅 琳 王禹欽
新型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角色定位與效能提升探析 姚 悅 陳 馨
博弈與融合:場域理論視閾下互聯網時代的主旋律電視劇研究 方藍燕
網絡與新媒體
形塑地方社會共同體:縣級融媒體與基層社會治理 張 歡 韓運榮
社交媒體“高考”話題下的社會心態研究 謝欣然 崔蘊芳
突發公共事件微博輿論引導效果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
——基于微博輿情案例的定性比較分析 李巖峰
青年亞文化語境下的黨史文化傳播話語策略研究
——以《跟著那兔學黨史》為例 孫雨新
智能化時代政務新媒體的影響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福建共青團”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特征分析 吳田恬
新聞傳播學前沿:2022年第2期 (總第13期) 節選
卷首語 夏日蟬鳴聲聲,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新聞傳播學前沿》2022年第2期經過多方努力,即將出版。 2022年是值得銘記的一年,中國成功舉辦第24屆北京冬奧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風采、中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廣大參與者珍惜偉大時代賦予的機遇,在冬奧申辦、籌辦、舉辦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了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第三個年頭,防控措施越來越常態化、精準化。在新聞傳播領域,人工智能、5G技術的成熟和普及深刻影響著當下的傳播環境。 本期《新聞傳播學前沿》“前沿話題”欄目充分結合當下社會現實與傳播實際,對當下熱點話題給予充分關注。喻國明關注近年來的現象級全新娛樂方式“網絡直播”,針對直播打賞中出現的若干問題進行深度解析,并結合中外平臺的實踐范例,對于直播打賞規則的設立進行了操作意義上的探討。劉京林等關注社交媒體時代網民的“熱度排斥癥”,對其背后的傳播心理進行分析,認為應該辯證地、理智地認識“熱度排斥癥”。鄧年生等聚焦北京冬奧會,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冬奧會報道為例,關注媒介融合視角下中國冬奧傳播策略。詹騫等聚焦深度合成技術,探討萬物智能互聯時代人與技術之間互動關系。何蓉則結合當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現狀,分析“流調報告”新聞這種充滿時代特色的特殊新聞的情緒傳播。 “新聞傳播史”欄目共收錄三篇文章,均為特定歷史節點中的新聞傳播研究提供新視角、新路徑。王潤澤等關注20世紀30年代之后戰爭時期的新聞學發展。鄧紹根等聚集中國**個新聞專業——上海圣約翰大學報學系,探究了其采用的密蘇里新聞教育模式在中國的傳播與實踐。馮帆研究天津收音機及其制造工業的發展進程,通過對其白手起家到全國領先全過程的展現和分析,梳理作為廣播史重要組成部分的收聽工具發展演變史,同時考察無線電廣播在近代天津工業轉型和成為近代中國電子工業中心過程中的貢獻。 “新聞傳播理論”專欄共刊登三篇文章,黃楚新等《論“三大規律”對中國媒體融合的邏輯建構》從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這三大規律的認識和理解入手,探討應該如何在技術、市場及政策等多維因素下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深度推進媒體融合。鄭宏民以“新杭州人”報道為案例,探究“新市民”作為一種社會身份是如何在媒體報道中得到建構的,并認為媒體應當妥善運用“新市民”話語為外來移民建構身份范疇,著重強調“融入”而非區隔的意義,從而更好地發揮社會整合的功能。李蔚對“事實核查”這一概念進行文獻綜述,認為我國學術界對“事實核查”的研究已經逐漸成熟,但由于對西方新聞生態了解不夠深入、對一手材料不夠重視,現有事實核查研究仍然有值得反思和繼續深入之處。 “新聞傳播實務”專欄共收錄三篇文章,對當下新聞傳播實踐中的前沿核心問題展開論述。羅琳等關注時政新聞的創新報道,對于“守正創新”視域下“以歌為媒”這類報道形式的特點及意義進行探析。姚悅等關注新型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角色定位和效能提升問題,認為新型主流媒體應當明確自身在輿論引導中的角色定位,從四方面提升引導效能,逐步成為具有國際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話語平臺。方藍燕則聚焦互聯網時代的主旋律電視劇發展,從場域理論視角探討主旋律電視劇的生產實踐,并從提高文化資本、優化場域慣習、連通子媒介場域三個方面對主旋律電視劇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新的傳播形式和內容進入人們的視野,“網絡與新媒體”專欄關注新媒體時代新聞與傳播的創新實踐。本欄目共收錄五篇文章。韓運榮等《形塑地方共同體:縣級融媒體與基層社會治理》以昌平融媒體為個案,對其實踐邏輯與功能效果進行考察,并嘗試從媒介化治理角度提出如何凝聚群眾的可行方案。崔蘊芳等抓取微博平臺“高考”話題的評論,通過主題模型分析和情感分析,發現社交媒體的“高考”話題中,社會正義感是社會心態的關鍵內容。李巖峰以40起高熱度突發公共事件微博輿情案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此類事件輿論引導效果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孫雨新基于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歷史性節點,通過對《跟著那兔學黨史》進行研究,試圖為黨史文化如何更好地與動漫亞文化相結合,傳播主流黨史文化提供參考。吳田恬對“福建共青團”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特征進行分析,為智能化時代政務媒體影響力提升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刊以寬廣的傳媒視野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吸引了高校和業界知名專家學者的積極參與和投稿,這極大地提升了《新聞傳播學前沿》的影響力。在諸多教授的鼎力支持下,今后本刊也將繼續聚焦傳媒前沿,引領學術潮流,為新聞傳播學研究貢獻力量。
新聞傳播學前沿:2022年第2期 (總第13期) 作者簡介
隋巖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現代傳播》主編。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人才稱號。著作和論文分別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獎一等獎、北京市哲社獎一等獎、二等獎和吳玉章獎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等發表論文百多篇,其中CSSCI正版期刊論文70余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多篇。代表作《符號傳播模式》和《符號里的中國》在美國、俄羅斯、韓國出版英文、俄文、韓文版。完成國社科重大招標、國社科重點、教育部哲社后期重大等國家*、省部*項目11項。在研國社科重大招標、國社科重點項目2項。 哈艷秋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馬克思主義重大理論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新聞傳播史》首席專家,中國新聞史學會特邀理事,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廣播電視史學研究委員會理事,《新聞傳播學前沿》主編。在《新華文摘》《現代傳播》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包括合著)20多部,共300多萬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鄧小平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史”、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項目“電視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傳播研究”及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課題四項。主講的中國新聞史榮獲北京市精品課程(2008),榮獲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2010),在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百優”理論人才評選中獲得“十佳”稱號(2013)。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