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駛向現代性:私家車與當代中國的中產階級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62621
- 條形碼:9787218162621 ; 978-7-218-1626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駛向現代性:私家車與當代中國的中產階級 本書特色
★ 以私家車為載體,探討由私家車帶來的物理流動、社會流動及身份地位的變化 從公務專用到私人可享,轎車所有者、消費場域的變化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對個體來說,擁有一輛私家車不僅意味著自由出行,還是一種社會地位躍升和身份的象征。開入尋常百姓家的轎車深刻影響著社會階層的持續整合、協商、調整甚至重塑。 ★ 深入中國轎車消費**線,剖析中國私家車產業的發展與當代中國中產階級的成長 汽車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參與汽車制造、消費全球化的進程也是推動社會個體參與社會治理的進程。歷時十年的田野調查,來自多行業的受訪者從“社會新人”逐步建立起相對穩固的交際網絡和身份認同,私家車作為一種“身份、財富”的代表,也見證了一代中產階級的成長。 ★ 擁有私家車,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還是更麻煩? 許多私家車主在購車前都憧憬著“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生活,但事實上,成為私家車主后,他們不得不面對早晚高峰堵在路上,買得起車卻買不到車位,開車出行卻無處停車等一系列困境。本書深入挖掘一系列用車矛盾背后的空間爭奪與妥協,探究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發展和分配問題。 ★ 一部關于私家車的民族志,以人類學家之眼記錄日常禮俗 為什么一個家庭考慮添置一輛私家車時,傾向于購買一臺能裝下三代人的SUV而不是選擇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小轎車?為什么接新娘的車隊在迎親時需繞行一大圈?車牌號碼的選擇有哪些講究?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記錄與汽車有關的民俗,展示孝道、好意頭等傳統觀念在當下中國的踐行和深化。 ★ 以4S店為場景,追蹤各色人物在社會變遷中的命運與際遇 一家4S店里有多少暗流涌動?人們口中的“樓上的人”和“樓下的人”有什么區別?在經濟環境轉型的大環境下,管理者、汽修工等人物的命運與際遇又有哪些變化?人類學學者“潛伏”4S店,追蹤10年,還原社會變遷下的各色人物。
駛向現代性:私家車與當代中國的中產階級 內容簡介
萬有引力社會議題書系“萬相”003號作品。作為現代化的物質載體,汽車曾被譽為“改變世界的機器”,重塑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和消費。在當今中國,私家車與住房更是成為“地位性商品”的代表。購買、駕駛私家車,不僅深深改變了私家車車主的日常生活,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與之社會屬性息息相關的空間建構、道德觀念和身份意識。可以說,伴隨私家車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正是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縮影。本書根據作者在珠三角地區為期十年的田野調查寫成。通過展示受訪者的成長背景、職業發展與家庭生活,考察私家車“開進”日常生活之后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呈現了被汽車相關的事物所影響的中產階級與當前的汽車文化互動共生的現代性場景。
駛向現代性:私家車與當代中國的中產階級 目錄
引言
推薦序
序言 從公務用品到消費品
從轎車到中產階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機動車體制的興起和轎車所有權的普及
社會結構的改變,中產階級主觀性的興起
機動車體制、中產階級和社會轉型
汽車工業:從卡車到汽車
地方的發展:廣州市機動車體制社會的新興景觀
結論
**章 各開各車 結伴而行
社會性、社會凝聚和社會地位
日常生活中的便利:可靠度與社會性
與朋友和熟人駕車出行
車隊巡游
第二章 家庭用車,孝順的“消費者—市民”
成為得體的中產階級
轎車、人生階段和家庭經濟
代際紐帶:關懷與情感
為家人開車,與孝道有關的妥協
將重建家庭價值觀作為一種治理策略
結論
第三章 新興中產階級與轎車市場
流動與軌跡
從貿易公司到經銷商
從干部到推銷員
從撿麥穗到經營百萬美元營業額的業務
結論
第四章 汽車碰撞出的空間秩序
關于社會流動性的焦慮
“上層”和“下層”:空間的劃分、工作的慣例和工作的層級
素質:歧義與矛盾
對社會流動性的憂慮,階層差異的再生產
結論
第五章 車牌之爭
成為自由且理性的消費者的重要性
汽車牌照:作為例外的自由選擇
迷人的車牌,吉祥的數字
“吉祥車牌”拍賣會:市場的表演舞臺
消費的自由,理性的消費者
結論
第六章 泊車
小區的競爭空間
封閉式小區的停車問題:積聚的緊張關系
為和諧社區而協商
疏遠的鄰居,分裂的社區
停車:長期挑戰
結論
尾聲
轉型社會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駛向現代性:私家車與當代中國的中產階級 節選
機動車體制的興起和轎車所有權的普及 轎車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它走進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過程與西歐、美國、蘇聯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情況大有不同(Berdahl 2000; Flink 1988; Siegelbaum 2008, 2011)。本書在序言中將描述更多相關細節。在此,我只作簡短的概述,作為后文討論的背景信息。 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中國,只有黨和國家的高級官員才有權使用汽車(Barmé 2002)。街上能看見的極少量乘用車,承載著的是人,也是國家權力和官員特權。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汽車工業是中國政府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的試驗田。當時國內生產的乘用車總量還很低。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國內大部分地區的私家車所有權仍處于國家控制之下。大多數轎車仍然歸國家機關、政府附屬單位和國企所有。 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私家車產量和購買量齊頭并進。舉個例子,2006年到2007年,我在廣州做田野調查的時候,警察、交通方面的專家、出租車司機和汽車推銷員都會自豪地告訴我,每天有超過500輛新車在廣州市公安局車管所登記。而2003年至2016年間,每百戶城市家庭擁有的乘用車數量增長了10倍以上。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中國已經從自行車王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大的轎車市場(Gerth 2010;那培思2015)。在機動車體制的崛起過程中,從國際轎車制造商、銀行到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從農民工到新興中產階級都參與其中。 對中國政府和許多中國人來說,機動車體制是現代性的象征。我所說的現代性是指各種各樣的社會工程投射、認知和情感,不同的社會行動主體不僅與這些項目投射、認知和情感是相關的,并且將它們想象為“現代性”。汽車工業的騰飛和轎車市場的日漸繁榮,二者都構成并體現了國家發展進程、技術進步和資本主義勞動力市場。此外,正當社會各方的參與者們因落后而感到焦慮,感到需要全速前進、奮起直追之際,機動車體制給予了他們想象的空間。 21世紀頭10年,我剛剛開始做田野調查,許多相熟的受訪者渴望買車。他們當中有些是大學生,考取駕照只是為了在簡歷的技能欄里增添一筆。那時,我差不多能盤點出市面上所有流行的車型,并且給出它們大致的價格;畢竟,車型總共只有寥寥幾種,屈指可數。跨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后,我的受訪者中有很多人都邁進了新的人生階段——成為一名車主。他們是他們家庭中**代有車的人,而且他們**次買的車大部分都是中等價位的中型轎車。我也見證了他們當中的小部分人,將一輛低端、袖珍型的小轎車(例如奇瑞QQ)升級迭代,換成中端的轎車(例如凱美瑞),甚至升級到高端的奧迪。有些人甚至買了第二輛車。受訪者們的社交圈中,有許多他們的熟人也是車主。多年來,我目睹在買車方面,“同伴壓力”水漲船高。現在,只有極少部分人是在可以承擔買車的情況下單純因為不想買而未買。而且現在作為他們生活觀察者的我已經不能熟記大部分的車輛構造和型號了,因為市面上車輛種類實在太多。 過去的幾年里,中產階級對于擁有轎車已經越來越習以為常。誠然,馬力很大的豪華轎車,例如瑪莎拉蒂或勞斯萊斯,是為超級富豪準備的。中產階級購車雖然已經是普遍現象,但就總體人口而言,中國的轎車擁有率仍然很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0年德國、日本和美國每千人分別擁有517、453和423輛 乘用車,而中國只有44輛。而齊慕石(Timothy Cheek)在21世紀初期對轎車與財富關系的觀察——他稱之為馬路上的“社會等級制度戰場”(2006,90)——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正確的。 但對明麗和其他與她境況相似的人來說,如今買“一般品牌”的轎車更多的是出于便利和必要性,而不是為了彰顯地位(參見本書**章)。轎車的地位正處于變化之中,我在和塞西莉亞之間的對話中*能捕捉到人們對這一點的洞察。2014年時,塞西莉亞是一位律師,也是一位母親,因為工作與家庭她經常開車。塞西莉亞將轎車和空調做了一個類比。10年前,當空調剛出現在市場上時,它是一種奢侈品。但現在在廣州這樣的城市,夏天沒有空調的日子簡直不可想象。轎車也是如此。塞西莉亞說:“一開始,我們都夢想擁有轎車。我們想,‘等我有錢了,我就買車。’現在它變成了‘代步工具’。”轎車如何逐漸被視為一種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普通物品,與更宏大廣闊的變革息息相關,這場變革已經重塑了中產階級工作與生活的關系(參見本書**章)。 私家車的普及表明,雖然轎車仍然是確認個人成就和向上流動的標志,但人們對于擁有轎車的愿望不應簡單地解釋為“工具性的,目的是獲得社會地位”(O'Dougherty 2002, 9)。隨著轎車從只供官員使用的專門物品轉變為中產階級的日常用品,實際上發生變化的,不僅是轎車生產成本的降低,而是如阿爾君·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 1986)所暗示的那樣,轎車的重要性已經隨著它們所嵌入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網絡而演變。 因此,我的注意力也從轎車轉向了整個機動車體制和一個主要的用戶群體——中產階級。在本書的其余部分,我首先研究轎車生產和轎車市場的形成與轉變,這是轎車在民眾中普及的產業背景。隨后,我考察了轎車在塑造中產階級社會生活和家庭關系時所起的作用,亦考察它如何反過來被這兩者塑造(**章和第二章)。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我聚焦于在汽車特許經銷店里的人們,因為我在那里做過田野調查,通過這些人的故事,可以展示出汽車分銷渠道的轉變和經銷店的運作。*后,我研究了車牌和停車問題(第五章和第六章)。我通過仔細研究那些被機動車體制開啟、表現或抑制的不同關系(Featherstone, Thrift, Urry 2005;Miller 2001;Seiler 2008;Siegelbaum 2008, 2011),展示逐漸成形的機動車體制如何被不同形式的社會互動所塑造,而后者又如何反過來被機動車體制重塑。因此,在我一步步解析機動車體制是如何成形和運作時,中產階級這一占首要地位的車主群體得以在本書中生動形象而內容豐富地展示他們的面貌。
駛向現代性:私家車與當代中國的中產階級 作者簡介
張珺著 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亞洲與國際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轉型和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和空間政治、亞洲的科技與社會。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