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3764
- 條形碼:9787100193764 ; 978-7-100-19376-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科學史、科學與哲學1、本書很好地結合了科學史與哲學史,這樣的書非常稀少,其中有不少觀點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科學思想史家和科學哲學家,是科學思想史領域的經典著作; 2、本書回溯到西方近代科學的起源處,不僅為我們理解近代思想的本質、也為理解當代科學世界觀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內容簡介
本書指出,近代與中世紀的形而上學有著根本的不同,物理科學中基本術語的變化便是這種不同的體現。以近代與中世紀世界觀的清晰對比為線索,作者批判和評價了哥白尼以來每一個重要的近代預設,對因果性、實體、時間、空間、質量等基本術語及其內涵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的歷史分析。哥白尼、伽利略、笛卡爾、波義耳、牛頓等人的重要性不僅在于為新概念找到了準確的數學應用,而且為舊術語賦予了新的意義,從而構建起全新的形而上學基礎。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目錄
前言
修訂版前言
**章 導論
**節 近代思想的本性所暗示的歷史問題
第二節 近代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此問題之關鍵
第二章 哥白尼和開普勒
**節 新天文學的問題
第二節 前哥白尼時代數學進步的形而上學意義
第三節 哥白尼步驟的根本意涵——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復興
第四節 開普勒對新世界體系的早期接受
第五節 對新形而上學的*初表述——因果性、量、**性質和第二性質
第三章 伽利略
**節 “位置運動”的科學
第二節 自然作為數學秩序——伽利略的方法
第三節 第二性質的主觀性
第四節 運動、空間和時間
第五節 因果性的本質——上帝與物理世界——實證主義
第四章 笛卡兒
**節 數學作為知識的鑰匙
第二節 對物理宇宙的幾何構想
第三節 “廣延實體”與“思想實體”
第四節 心身問題
第五章 17世紀的英國哲學
**節 霍布斯對笛卡兒二元論的攻擊
第二節 對第二性質和因果性的處理
第三節 摩爾的作為精神范疇的廣延概念
第四節 “自然精氣”
第五節 空間作為神的在場
第六節 巴羅關于方法、空間和時間的哲學
第六章 吉爾伯特和波義耳
**節 非數學的科學*流
第二節 波義耳作為科學家和哲學家的重要性
第三節 對機械世界觀的接受和捍衛
第四節 定性解釋與目的論解釋的價值
第五節 對第二性質實在性的強調——人的觀念
第六節 對人類知識的悲觀看法——實證主義
第七節 波義耳的以太哲學
第八節 上帝與機械世界的關系
第九節 對牛頓之前發展的總結
第七章 牛頓的形而上學
**節 牛頓的方法
1.數學方面
……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后記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節選
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在研究伽利略對開普勒業已達成的哲學立場的進一步發展。不過,伽利略致力于研究運動物體,特別是日常經驗中的地面物體,這使其哲學中有一些明顯的添加超出了開普勒闡明的任何見解。首先,伽利略明確拋棄了作為解釋原則的目的因概念。我們不妨回憶一下亞里士多德和經院學者是如何分析地界運動或“位置”運動的。他們的分析針對的是處于某種運動的相關實體,旨在回答它為什么運動而不是如何運動,因此像作用(action)、遭受(passion)、動力因、目的、自然位置這樣的語詞會非常突出。除了在自然運動與受迫運動、直線運動與圓周運動等等之間作一些簡單的區分,他們對運動本身幾乎不置一詞。其研究對象一直是為什么運動,而且這種研究是以質的和實體的方式進行的。而在伽利略這里,如何運動成了分析的對象,而且這種分析是用精確的數學方法進行的。 顯然,經院學者的目的論術語不再有用,伽利略那清晰的心靈感到有必要發展一套新的術語來表達運動過程本身,從而在現象中賦予數學一個立足點。當然,對伽利略而言,這是其科學方法**步的至關重要的部分,這一步就是,在一組事實中直觀到這樣一些要素,將它們定量組合起來就可以產生觀察到的事實。在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時,他發現此前數學家的工作幾乎沒有什么幫助。誠然,天文學一直被當作應用幾何學的一個分支,因此運動已被視為一個幾何學概念。哥白尼的工作強化了對運動的數學研究,一個明顯例子是,當時的幾何學家對觀察到的奇特運動所產生的各種圖形產生了極大興趣。當時幾乎所有重要的幾何學家都研究過擺線的性質,無論是據稱對純粹數學感興趣的人,還是像伽利略和托利拆利那樣更專注于力學的人。但伽利略的任務完全是創造一門新的數學科學來取代經院學者的理念論物理學。他發展新的術語自然會依據謹慎的原則,即采用力、抵抗力、矩、速度、加速度等尚無精確含義的日常用語,賦予它們以精確的數學含義,使它們能夠像數學家所熟悉的線、角、形、曲線等等一樣得到定義。當然,伽利略既沒有認識到這種需要,也沒有像我們希望的那樣以非常系統的方式來滿足這種需要,甚至連偉大的牛頓在這方面也難免產生混亂,出現差錯。伽利略在認為必要時提供了新的定義,在許多情況下,精確的含義并不見于任何特定的陳述,而需要從他的用法中推測出來。但是由他的新術語可以得出某些對于近代科學的形而上學極其重要的后果。 首先,對如何運動的數學研究不可避免會使時間和空間概念突出出來。當我們用數學來處理任何運動情形時,我們把它分解為在某些時間單元里走過的某些距離單元。就天文學而言,古代人已經初步認識到這一點;通過數學方法在天界幾何學中追溯任何行星運動,意味著把行星在天球上的相繼位置與行星在季節、日、小時等公認時間測度的規則相續中的某些位置聯系起來。但所有這些與古代人的形而上學觀念一直是分離的,因為古代人的形而上學觀念主要源于對人的生命和興趣的思考,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那樣,是用一套完全不同的術語提出來的。當時,人們還沒有感覺到把運動定量地分解為時間和空間這一可能性所擁有的更大意義,關于空間和時間本性的基本問題是在其他背景下提出的。不要忘了,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和經院哲學中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不僅使時間和空間變得無足輕重,而且至少引出了一種空間定義,它與柏拉圖主義者和畢達哥拉斯主義者所給出的更適合運用數學方法的定義有根本沖突。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空間并非處于所有廣延物體的背后,并不是它們所占據的某種東西,而是物體與其包圍者之間的邊界。物體本身是一個具有屬性的實體,而不是一個幾何的東西。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這一方面所鼓勵的思維習慣只有通過新科學慢慢克服。人們不可能一下子習慣于認為物體及其關系本質上是數學的。然而,新柏拉圖主義的復興以及當時以哥白尼天文學為頂峰的數學進展已經促進了這一思想的發展。物理空間被認為等同于幾何學領域,物理運動正在獲得一種純數學概念的特征。因此在伽利略的形而上學中,空間(或距離)和時間變成了基本范疇。真實世界是由正在作可作數學處理的運動的物體構成的,這意味著真實的世界是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物體的世界。經院哲學把變化和運動分解為目的論范疇,作為對目的論范疇的替代,我們現在賦予這兩個此前無足輕重的東西以作為絕對數學連續體的新的意義,并把它們提升為基本的形而上學概念。再次重申,真實的世界是處于空間和時間之中、可對運動進行數學測量的世界。 ……
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作者簡介
埃德溫??阿瑟??伯特(1892-1989),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康奈爾大學哲學教授。其主要著作有:《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1924)、《科學時代的宗教》(1930)、《正確思考的原則和問題》(1931)、《英國哲學家:從培根到密爾》(1939)、《宗教哲學的類型》(1939)、《慈悲佛陀的教誨》(1955)、《人尋求神:宗教史和宗教比較研究》(1957)、《尋求哲學理解》(1965)、《人的旅程》(1981)等等。 譯者簡介: 張卜天,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博士,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科學思想史。精通科學史、科學普及與哲學翻譯,譯有著作近五十部。其譯文優美流暢,廣受讀者好評。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