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審視與超越:消費主義視域中人的困境及出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9795
- 條形碼:9787552039795 ; 978-7-5520-397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審視與超越:消費主義視域中人的困境及出路 內容簡介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消費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高民生福祉、促進個人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各種不合理消費觀念、消費行為的存在也顯示出消費主義的消極影響依然存在。由此,引導人們如何科學認識消費、怎樣合理消費就顯得尤為必要。 本研究通過對19世紀盛行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主義產生根源、傳播途徑及社會影響的系統研究,以消費主義為視角,考察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困境,揭示了消費主義的精神實質,在消費觀引領、文化消費創新、共享消費培育、消費正義實現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對于矯正人們的思想認識、塑造理性的消費觀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審視與超越:消費主義視域中人的困境及出路 目錄
前言
導論
一、問題的緣起
二、研究框架及方法
三、研究范圍的界定
四、創新與需要深化之處
**章 消費的意義:消費理論溯源
一、關于消費的幾點說明
二、從異化理論到物化思想
三、從異化消費到生態危機
四、被物包圍的消費社會
五、流動的現代社會
第二章 消費如何成為主義:西方消費主義研究審視
一、消費主義的緣起
二、西方消費主義研究的基本脈絡
三、西方消費主義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 消費主義在中國:消費主義本土化研究
一、中國語境與消費主義本土化研究
二、西方消費主義傳播與本土消費主義生成
三、消費主義本土化研究的深化思考
第四章 生活方式抑或思想意識:消費市場與消費者的成長
一、消費領域的巨大變化
二、經濟增長推動消費升級
三、尋找自我和存在的中國消費者
第五章 消費數字化:消費主義的技術視角
一、消費數字化
二、數據之殤
三、數字消費主義
第六章 消費新階段的消費困厄
一、定義消費新階段
二、消費新階段的消費眾生相
三、人的精神困境分析
四、消費主義再審視
第七章 超越消費主義
一、構建可持續消費觀矯正不合理消費
二、高質量文化消費揚棄異化消費
三、發展共享消費化解消費危機
四、維護消費正義破解消費困境
參考文獻
訪談對象目錄
后記
審視與超越:消費主義視域中人的困境及出路 節選
超越消費主義 超越消費主義意味著在全社會范圍內塑造消費合理化的現實尺度,倡導可持續的消費理念;提升文化消費質量和優化文化消費結構,在創新文化消費中構筑美好精神家園;借助數字技術的支持,積極探索共享消費這一新興消費模式;發揮政府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在消費升級中實現消費正義。 一、構建可持續消費觀 矯正不合理消費 消費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更重要的是,消費滿足人發展所**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可持續消費就是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要求、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因此,通過可持續消費觀的構建,形成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結構、消費行為和消費環境,從而形成符合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生活方式的本質要求、符合消費規律的客觀要求的消費價值觀,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一)可持續消費:消費合理化的必然選擇 社會發展中消費不單單是一種經濟活動,過往的消費歷史中,有紙醉金迷的奢侈消費、有一擲千金的炫耀消費,還存在有悖人倫的荒唐消費,這些不合理的消費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是人們對于怎樣才是合理消費的認識和把握并不理性,也意味著實現可持續消費的現實困境。國家發改委在《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中指出,近年來,我國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而隨著居民消費持續擴大升級,已進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的重要階段,呈現出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產品向更多服務消費、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等一系列轉變。因此,如何順應消費領域發生的深刻變化,遵循消費合理的原則處理消費與生產的關系、消費的代內與代際關系、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既是消費合理的邏輯規定,也是可持續消費的應有之義。 1.生產與消費的可持續良性互動: 消費賦能產業升級 在人類社會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進程中,曾經有相當一段時間陷入了對物質占有和享受的非理性的瘋狂之中(即使是現在也沒有完全脫離此階段)。社會的生產和消費脫離了理性的軌道,無論是生產機制還是消費邏輯都是以一種“無道德化”的立場存在,導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都呈現出異化的狀態,使得生活世界先后被生產、消費“殖民化”。因此,我們需要反思,究竟什么樣的生產消費才是有助于實現社會增長福祉的?有助于人的發展潛能充分展開?馬克思一再強調,“生產和消費表現為一個行為的兩個要素”,如果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的多種需要,那么也只有在產品被消費之后才能實現生產的目的,并且還在消費過程中再生產出新的需要,從而生產出生產的動機。可見,消費對于實現生產目的意義重大,因此,馬克思稱之為“消費生產著生產”。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離不開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不論是生產端還是消費端,如果哪一端出現了偏差,都會造成社會發展的失衡與失控。隨著人們對社會發展認識的深化,發展不再是單純經濟指標的絕對數量增長,而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包括社會各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生產與消費自然也納入了可持續的框架,可以說,可持續發展內在規定了生產與消費的可持續性。聯合國曾經對可持續消費有這樣的定義,即“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總結出可持續消費并不是關于消費數量的標準化規定,即它不是在超高消費和不足消費中選擇一個平均值,而是強調消費與生產公平正義的價值特性,從和諧生產、合理消費的維度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實現生產與消費可持續良性循環是當前消費升級賦能產業生產升級的內在要求。李克強總理在一次政府工作會議上指出,“企業生產的*終目的是服務消費者,消費是生產*終的需求,我們所從事的一切生產,除了基本的戰略儲備外,*終都會轉化為居民的消費品”。總理的表態其實反映出在我國產業升級的各種推動力量中,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升級的迫切需要是助推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同時,通過產業升級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增長,也反哺了居民消費,這是一個雙贏的良性互動。縱觀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的變化歷程,從滿足溫飽到追求高檔耐用品,再到個性化消費,這是需求層次規律性的再現,即從基本生存需要到發展、享受需要的逐次升級。而這種需求的升級變化也決定了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與目標——大而強高端制造業與服務業是今后產業創新發展的標志。 當然,從根本上說,消費升級是來自市場需求端的發展動力,而社會經濟增長真正依靠的不竭動力還是來自供給端的生產。馬克思也指出,“消費,作為必需,作為需要,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因此,生產與消費的可持續良性循環一方面要求生產與消費協調有序、共生共榮,單純強調生產創造消費需要,或者根據消費需要進行生產都是不可取的。要破除生產主義或消費主義在生產與消費關系中的誤導,就需要將生產和消費放置于社會整體發展的大布局中,掌握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在消費升級中賦能生產創新的方向與目標;另一方面要求生產和消費都要遵循“人是目的”的根本原則,但又不是盲從的人類中心主義,將人的需要與他人的需要、社會的需要、自然的需要視為共同體,尊重他者的合理需要與合法存在,打造生產機制和消費邏輯的合理化路徑,從而克服因生產無序和消費無度而造成的社會發展困境和人的危機。此外,“人的解放”才是生產與消費可持續良性循環的終極關懷。人的自由全面個性發展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前提,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良性循環則為促進人的發展創造條件,也為*終實現人的解放提供條件。總之,生產與消費的可持續良性互動蘊含了社會生產與消費的“屬人”價值,彰顯了生產與消費的合法合理性——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對于人的自由、幸福與解放有序展開的重要意義。 2.代內、代際消費的可持續性:消費的限度與幸福的追求 馬克思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因此,從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角度來看,每一代人的消費以及每一代人與子孫后代之間的消費都應該秉承可持續的基本原則。所謂代內消費可持續是指任何國家、地區和個人的消費不能以損害別的國家、地區和他人為代價。也就是說,在自然面前,人類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所有人盡管國籍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但在“只有一個地球”問題上都是平等的。因而要求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應以一種平等和公正的關系共同履行對地球的責任,不能單純從一方私利出發,對生態資源進行破壞性開釆和利用,損害人類共同的、長遠的利益;代際消費可持續則是指當代人應自覺擔當起不同代際合理分配與消費資源的責任。在資源的代際分配與消費中,后代人只能接受前人遺留下來的資源環境,對于不可再生的資源來說,當代人使用得越多,后代人可用的就越少。代際消費可持續要充分考慮子孫后代的利益,可持續消費的旨趣就是當代人在滿足其需要的同時,不能對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因為當代人不僅從前輩人那里繼承了地球資源,而且從后代人那里借用了自然環境,所以當代人也應該給后代人留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可見,代內消費與代際消費的可持續性強調了消費的“限度”問題,畢竟人類面臨的生存環境及自然資源都是相對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消費不可能是無節制的,要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之間保持消費的平衡、保護好“唯一的地球”,的確需要每一代人合理消費;同時,代內與代際間消費的可持續也昭示了把物質占有等同于幸福美好生活的狹隘性與荒誕性,物質需要的滿足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讓人產生幸福感,但從個體生命體驗存在來看,個人的自由、幸福和解放與物質占有沒有必然聯系,尤其是當人的精神層面的需要日漸豐富以來,幸福的源泉和歸宿應該建立在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世界之間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科學關系的基礎之上。 3.自然資源消費的可持續: 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可持續發展 消費就是一種消耗,即生產將自然資源轉化成各類產品通過消耗以滿足生存和發展的不同需要。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能力、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的不斷改進和創新,人們從自然界獲取了越來越多的資源生產出各式各樣的產品,人們的需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但是自然資源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消失,生態系統也隨著人類改造自然技術的進步面臨日益嚴重的破壞。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因此,對自然資源的消費堅持可持續的態度和立場,就是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讓子孫后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確保人類在保持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可承載極限的前提下,既能保證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又能推動經濟長足發展,還能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即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馬克思曾經指出,“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界以及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的確,我國當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消費就是把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上升到生態文明的高度,完成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加分項。生態文明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因此,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消費需要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中重新塑造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把經濟活動和人的消費活動納入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承受的框架內,讓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讓優美的生態環境既能創造無限的經濟價值,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還能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滿足人們需要。
審視與超越:消費主義視域中人的困境及出路 作者簡介
王亞南,女,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法學博士,從事消費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問題的研究。在《中國高等教育》《解放日報》等期刊、報紙上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上海市“陽光計劃”項目等若干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數項。榮獲上海市首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稱號、2016年“上海市育才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