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旅行寫作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7294
- 條形碼:9787549637294 ; 978-7-5496-3729-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旅行寫作指南 本書特色
√ 美國名校芝加哥大學創意寫作推薦用書,佛羅里達大學寫作課程教材,美國ZUI DA創意寫作學校“哥譚寫作坊”推薦用書。
√ 像頂級作家一樣觀察、體驗、思考和寫作!
- 62位作家 海明威、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村上春樹、喬治·帕克、何偉……以代表作為例分享心得:如何寫好一個有力的句子?如何撰寫一個有*效的段落?如何講述一個好故事?
- 142項技巧 從選題到構思,從初稿到修改,從細節刻畫到風格塑造……步步拆解痛點、難點、盲點,讓你一看就懂、一用就靈。
- 10堂課 創意寫作專業教授彼得·奇爾森結合37年寫作與教學經驗,以“旅行”為引,將大師理念、經典案例、海量資源……梳理成嚴謹清晰的脈絡,劃出不可不看的重點,360°全*方位答疑解惑——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后都要做什么、怎么做、怎樣能做得更好。
- 89項練習×8個體裁實驗 一份寫作訓練打卡計劃,幫助你檢驗學習成效、鞏固核心技能,快速、準確、精深掌握寫作的權綱。
√ 人人都是潛在的寫作大師,你只需要了解如何將表達欲變成好作品!
- 寫作的本質是與世界對話,然后重新認識自己。
- 隨筆、游記、回憶錄、人物特寫、新聞采訪……深度解讀多種寫作體裁,滿足不同實用寫作需求。
- 自媒體博主、新媒體創作者、廣告從業者、創意寫作者、寫作愛好者、學生……手把手帶你挖掘故事、塑造觀點、修改作品、打造風格,提高寫作競爭力。
旅行寫作指南 內容簡介
為什么印象深刻的經歷,到了筆下卻變得不疼不癢?為什么新鮮勁烈的體驗,寫出來卻像跑氣的可樂一樣乏善可陳?為什么講述不同地域的故事,讀起來卻千篇一律?
沉浸到新的語言、食物、潮流中去,像何偉在埃及做人物特寫那樣,以“快要溺水”的0距離參與垃圾工賽義德的生活。
選定一個主題,采訪ZHI少兩到三個觀點相反的人,像S.A.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切爾諾貝利那樣收集不同聲音。
從“第①個念頭”開始寫下初稿,像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記錄美國僑民社區那樣,以“洗澡時唱歌”的自在狀態起筆。
經歷-構思-定稿,盡情試煉隨筆、歷史非虛構,特寫、群像采寫、雙線敘事等寫作方法的表達力;刻意練習即能創作出好看又耐讀的故事。
旅行寫作指南 目錄
引言
**部分:與異域文化相遇
**章 出發前的準備
第二章 探索新文化
第三章 與另一種語言相遇
第四章 記錄的形式與方法
第五章 人物描寫與特寫
第六章 描寫一個地點
第七章 宗教、政治與歷史
第八章 互聯網時代的旅行文學寫作
第二部分:回歸與修改
第九章 修訂你的文字與生活 /205
第十章 文學體裁的多樣化 /225
致謝
參考文獻及延伸閱讀
旅行寫作指南 節選
一九八六年九月,西非,尼日爾
我在汽車站等著搭小面包車去一個小村莊探望朋友,那里與其說是個車站,不如說是一大片專門供人搭公共汽車或出租車的露天空地。候車的人群中,一位老人從肢體語言或是表情中看出了我的不耐煩,他把手搭到我的肩上,張開已沒有牙齒的嘴微笑著,用豪薩語說了句我沒聽懂的話。我只能對他報以困惑的微笑。他很想讓我明白他的意思,特地找來一位年輕男子把他的話翻譯成法語。老人輕拍著翻譯的肩膀,說的是:“一個耐心的人可以融化一塊巖石。”我點了點頭,為自己被如此輕易地看穿而尷尬,同時又為這句形象的諺語所蘊含的力量與真理而折服。我從沒聽過這個說法,但它的含義遠比簡單一句“要有耐心!”有力得多。老人像是在教我,要多花些時間去了解新事物。
彼得·奇爾森,未出版筆記
二〇〇七年一月,墨西哥,瓜納華托 巴耶-德圣地亞哥市是我的友人艾娃·卡斯特利亞諾斯的故鄉,從瓜納華托到那兒的大巴上,我是唯一的外國佬。下車后,車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了我去博物館的路—在這樣一個農業城市里,游客還有什么別的地方可去呢?在博物館入口,迎接我的是館長瑪爾塔·魯伊斯。她身高約一米五七,不算高跟鞋的話還要矮上幾英寸,率真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一頭紅發配上猩紅色毛衣和紅寶石色手指甲,更顯得熱情洋溢。我向她打聽從艾娃那里聽來的傳說,有關這附近神秘的拉爾韋爾卡火山湖中的怪物。她點點頭。她確實從祖母那兒聽過類似的故事,大概就像尼斯湖的水怪那樣。我小心翼翼地問:“這個怪物現在去哪兒了呢?”她眨眨眼,說:“跟其他人一樣,北上去美國找工作了。”我們都大笑不止,雖然我并不確定到底是在開誰的玩笑。
喬安妮·馬爾卡希,未出版筆記 這些場景令我們回想起在尼日爾與墨西哥學到的一切。文字幫我們儲存下了這些記憶。然而寫作的意義不僅僅是保存記憶,寫作的過程也會改變我們的經歷。所有旅行都有內在與外在兩個層面。作家辛西婭·奧齊克曾將兩種旅行形式加以對比,一種是“一個人走進一個地方”,另一種是“一個地方走進一個人”。在寫作中,我們是在同時捕捉旅行的這兩個層面——我們所經之地的神奇,和它們作用于我們身上的法術。
美國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曾經指出旅行與旅游的不同,這種區分其實并不嚴謹,但引人深思。他寫道:“這兩個詞之間有著易被忽視的微妙區別。”“旅行”(travel)一詞源于“勞動”(travail),與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貧乏的食物、海上的顛簸以及其他艱難困苦聯系在一起,直到十九世紀,這些元素都是旅行的一部分。而“游客”(tourist)是一個組合詞,專指為了消遣而旅游的人。從前者到后者的轉變同時也意味著旅行的大眾化。十九世紀中期,當托馬斯·庫克開始在英國各地提供火車游覽行程時,首批游客多達六百人。那些曾經享受著旅游特權的上流人士大概會被這樣的人潮嚇退。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形容這種被“運送”至一個地點的感受“與一個包裹沒什么區別”。旅游與旅行之間的緊張關系一直持續著。彼得·惠特菲爾德寫道:“我們總聽人說,在大眾旅游盛行的年代,真正的旅行已不復存在,但這難道不是純粹的精英主義觀點嗎?”不堪旅行之苦時,我們也會向往那種單純享樂又舒適的旅游。然而,想要了解他方和他人的渴望總會促使我們繼續前行。
旅行寫作指南 作者簡介
彼得·奇爾森(PeterChilson)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創意寫作與文學教授。作品兩度入選“美國ZUI JIA旅行寫作”書系。 喬安妮·B.馬爾卡希(JoanneB.Mulcahy)
曾任美國杜克大學紀實作品研究中心講師、劉易斯克拉克學院西北寫作中心助理教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