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災害風險研究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8010
- 條形碼:9787030748010 ; 978-7-03-07480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災害風險研究概論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有關災害及其災害風險的基本理論和應對策略的理論性專著,主要內容包括災害研究的起源與發展、災害的性質、災患的性質、災害風險的性質、災患的危險性、人類的脆弱性、社會的抗災力、災害風險管理、災害風險調控以及災害救助、災害保險和綜合減災型社區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理論、思想和研究方法。
災害風險研究概論 目錄
前言
**章 災害研究的起源與發展 1
**節 災害研究的起源 1
第二節 現代災害研究的發展 8
主要參考文獻 15
第二章 災害的性質 18
**節 災害的概念 18
第二節 災害的范式 27
第三節 災害的分類 34
第四節 災害的屬性及其特點 37
第五節 災害的復雜性 41
主要參考文獻 54
第三章 災害的效應及影響 57
**節 災害對人的傷害效應 57
第二節 災害對人類社會財產的破壞效應 62
第三節 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66
主要參考文獻 73
第四章 災患的性質 74
**節 災患的概念 74
第二節 災患的量度 78
第三節 災患的類型劃分 81
第四節 災患的孕災環境 83
主要參考文獻 105
第五章 災害風險的性質 106
**節 災害風險的概念 106
第二節 風險的類型 111
第三節 災害風險的基本特征 113
第四節 災害風險感知 115
第五節 災害風險的未來趨勢 118
主要參考文獻 125
第六章 災患的危險性 127
**節 災患危險性的概念 127
第二節 災患危險性的評價方法 130
第三節 主要災患的危險性評價 133
主要參考文獻 140
第七章 人類的脆弱性 142
**節 脆弱性的概念及內涵 142
第二節 脆弱性的識別與分析方法 146
第三節 物理暴露與物理脆弱性的評價 149
第四節 社會脆弱性的評價 161
主要參考文獻 168
第八章 災害的恢復力 171
**節 恢復力的概念及內涵 171
第二節 社會-生態恢復力及其相關模型 177
第三節 工程恢復力及其評價 181
主要參考文獻 188
第九章 災害風險管理 191
**節 災害風險管理的概念 191
第二節 災害風險鑒別 195
第三節 災害風險分析 197
第四節 災害風險評價與處理 198
第五節 災害風險的國家管理 202
主要參考文獻 221
第十章 災害風險的調控 223
**節 瑞士奶酪災害模型 223
第二節 災害風險調控的選擇 225
第三節 致災事件的改變 228
第四節 物理暴露度的降低 234
第五節 人類社會脆弱性的改變 242
主要參考文獻 250
第十一章 災害損失的轉移 251
**節 災害救助 251
第二節 災害保險 264
主要參考文獻 275
第十二章 社區減災 277
**節 社區與減災防災 277
第二節 我國的社區減災建設 280
主要參考文獻 289
災害風險研究概論 節選
**章災害研究的起源與發展 災害作為一種自然社會現象,從總體上講是難以完全避免的,經常發生的災害由于具有突發性的特征,長期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社會生活史始終伴隨著與災害的斗爭,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個抵御與防治自然災害的艱難歷程。人類在與災害抗爭的過程中,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災害知識,但真正從科學研究的視角來認識災害現象,則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然而,在近40年來的時間進程中,在國際社會、各國政府和災害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人類的減災防災事業和災害科學研究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節災害研究的起源 一、古代的災害認知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它給予人類生存的空間、清潔的空氣、豐富的食物,撫育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但同時它也時常給人類帶來山崩地裂、咆哮洪水、狂風暴雨、干旱饑荒等各種各樣的災難和痛苦,這些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人類自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與自然災害共存,人類是在同自然災害打交道中成長起來的,人類的足跡走到哪里,哪里就會有災害伴隨,故人類對災害的思考、研究及應對從未間斷,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技術。 (一)人類社會早期的災害認知 人類文明早期,人類對自身生存依賴的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思考,給我們留下了眾多著名的史詩、神話傳說和宗教經典(曲彥斌,2008),如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古印度洪水傳說《摩奴傳》,《圣經舊約》,中國的“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和“夸父追日”等。這些文獻和傳說無不深刻地顯示著人類社會早期人們經歷災害的苦難以及這些驚心動魄的災害事件所帶來的社會記憶。 人類社會早期的這些神話傳說和宗教經典是人類早期先民災害智慧的體現。“女媧補天”是中國上古的神話傳說,它講述的是遠古時代,四根擎天大柱突然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蓋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濫不止,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兇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這種情況下,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砍斷海中巨鰲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用蘆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復了平靜;兇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來。女媧背靠大地、懷抱青天,讓春天溫暖,夏天熾熱,秋天肅殺,冬天寒冷。“諾亞方舟”是西方《圣經 創世紀》中的宗災害風險研究概論教故事,《圣經 創世紀》記載:諾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耶和華指示諾亞建造一艘方舟,并帶著他的妻子、兒子與兒媳,同時神也指示諾亞將牲畜與鳥類等動物帶上方舟,且必須包括雌性與雄性。當方舟建造完成時,大洪水也開始了,這時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動物皆已進入了方舟。洪水淹沒了*高的山,在陸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 (二)中國古代的災害認知 中國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在5000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幾乎年年有災,在與災害頑強的抗爭中,中華民族為人類留下了許多災害認知和與災害抗爭的偉大實踐。 《春秋》為我國**部真正系統的古史,其中也記載了其二百多年間所發生的重大災害。此后,又陸續出現了地方志中的“災異志”,會典中的“荒政”《通志 災祥略》《古今圖書集成 庶征典》等多種災害史記述、史料匯編形式。同時,產生了一些記述災害、救荒的專門著作(張健民和宋儉,1998),如唐代的黃子發《相雨書》、宋代的魏峴《四明它山水利備覽》、元代的沙克什《重訂河防通議》、明代的伍馀福《三吳水利論》等,它們記載了我國古代歷史先賢和統治者對災害的認知。 簡單地說,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災害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一旦遭遇災害,只能求助于神,以祈禱、悔過、補失等方法乞求神靈天地,以求消禍解災。同時,我國古代人們在與自然災害進行長期斗爭過程中,也逐漸體會到災害的發生是很難避免的,因而對災害的防御意識和預防為主的思想也開始形成,歷朝歷代圍繞如何除水旱之害,實施了許多治水興利、防洪抗旱的水利工程(耿長林等,2000)。例如,在商周時期,出現了以排除積水為主要功能的溝泊系統。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水利工程規模擴大,水利工程開始由防洪排澇轉向農田灌溉。戰國時代,秦國的李冰主持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秦始皇元年又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修建了鄭國渠;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農田水利繼續發展,完成了浙閩江諸沿海地區較為系統的海塘工程。宋代治水,重在黃河,其投入人力、物力數額之巨大,幾至傾天下之半。明清兩朝對水利重視有加,明代僅在太湖及吳淞江、瀏河等修建水利工程就達1000多處,長江堤防也有不少修防舉措,在減少、防御自然災害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清代無論在治理江河、預防水患還是對以灌溉為主的農田水利及直隸衛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的浚治工程,黃河、運河的修整工程,江浙海塘和珠江三角洲堤圍的修建,長江堤防和洞庭湖區堤垸的修建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清代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有過一些舉措,如禁止盲目的山林墾殖、圍湖造田,反對池塘改田等。 (三)日本古代的災害認知 日本是一個地震、臺風、暴雨、火山、洪澇等災害頻發的國家,從有古跡可考的繩文時代開始,日本列島即有災害頻發的記錄。公元8世紀前后,隨著漢字的傳入,日本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流傳下來(王海燕,2014)。例如,作為正史的《古事記》《日本書紀》分別記述了以皇室傳承為中心的融合氏族傳承與民間傳承的神話傳說;而地方志性質的《風土記》則記錄了各地相傳的舊聞逸事。這些神話傳說不僅記載了古代日本人的信仰、祭祀、禮儀等內容,而且也體現了古代日本人的災害認知。 在《日本書紀》中,古代日本人將暴風雨到來的景象視為神明的哭泣和叫喊,類似的將災害視為神明的現象還有很多,并出現了“災神”這一形象,這一神明形象至今仍然存在于日本的神明系統中。在日本古代時期,災害常被視為神明對現世的懲罰或暗示,因此為了緩和與神明的關系,就出現了占卜、祭祀、祝禱等一系列巫術形式,這種將未知力量具體化、形象化的行為,代表了古代日本人對于災害,主動積極地減輕疏導的開始。根據《古事記》的記載,日本古代時期的祭祀,主要是為了安撫“災神”與人類的關系,以祈求減少災害。當時朝廷“神祇官”下有專門的占卜機構,并且有專門的祭祀機構,負責占卜災害出現的原因,以及祭祀相關的活動。到了欽明天皇時期,朝廷內部有了“祭官制”的出現,這是一個持有王權權力的集政治、軍事、思想、宗教為一體的中央祭祀制度,關系著中央地區的祭祀氏族的成立、祭祀官的任命、地方地區祭祀部的設置以及具體安排,這也使得祭祀形式逐漸趨于統一(北原糸子,2007)。古墳時代后期,從中國來到日本定居的秦氏一族,為了治理桂川的泛濫,使其能夠成為農業灌溉用水,在現今的京都附近地區開始了水利設施的建設。弘仁九年(公元818年),上野國曾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類聚國史》記載,地震發生一個月后,朝廷向受災的諸國派遣了使者,并向各國下令,免除當年的賦稅、向所有災民分發賑災物資、協助房屋建筑的修繕、安葬災民。這在當時的情況來看,算得上是比較全面的救災措施。 由此可見,自遠古以來,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日本,人類的先民很早就開始了對災害的觀察和記載,并大多以神話、宗教和地方史的形式記載災害現象,并反映他們對災害的哲理思考。古代的人們將災害事件視為上帝或神明的力量,發生在人類社會中的災害事件,其起因就在于“天”,自然界運動的失常會導致災害發生,天災發生的背后,必有人事的失常,使得上天震怒,天譴災害以懲罰。隨著農業文明的進步,人類也開始主動修建一些工程來抵御災害事件,以減輕災害的損失,同時,官府以“祭祀”來應對災害發生,災后也采取一些賑災、救災措施。 二、現代災害研究的起源 (一)20世紀初期:災害系統研究的萌芽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從科學的角度認識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才能盡可能減小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19世紀末,美國逐漸成為世界上社會經濟和科技*為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受世界上各種自然災害威脅*大的國家之一,美國的學者自然成為現代災害研究的先驅者。 災害的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特征塑造了災害研究起源的地理學和社會學兩個學科傳統。 20世紀初期,社會學家開始從社會學的視角開啟了對災害本質的探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塞繆爾 普林斯(Samuel Prince)在1920年推出了題為“災難和社會變化:基于對哈利法克斯的社會學研究”的博士論文,這是學術界*早將災害作為研究主題的學術專著。其后有關災害的系統性研究主要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約翰 杜威(John Dewey)是那個時代芝加哥大學*為杰出的社會學家,他在《經驗與自然》(1925年)中說:忠實于我們所屬的自然界,作為它的一部分,無論我們是多么微弱,也要求我們培植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以致我們把它們轉變為智慧,而按照自然所可能允許的途徑和手段去修正它們。1929年約翰 杜威出版了學術著作《確定性的尋求》,其基本主題是:傳統的認識論是旁觀者式的,根源在于人們為了在危險的世界中尋求絕對的確定性,而把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行動分割開來了,書中主張人生活在危險的世界之中,便不得不尋求安全。約翰 杜威較早地意識到,自然界由于存在著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災害,因而是危險的,事實上,災害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產物。但他并不認為人類只是屈服于自然環境,而對其無能為力,相反,正是環境問題激發了人們去探究和行動,因此改變了環境,并衍生出進一步的問題、探究、行動,如此無限循環下去。哈佛大學首任社會學系主任索羅金(Sorokm)教授也推出了以災害為主題的學術專著《災禍中的人與社會》(Sorokm,1942)。 災害研究的社會學傳統主要關注的是災害的后果,即災害發生之后人們會怎么辦。因此,個人、家庭、社區和組織面對突發事件和處于壓力狀況下的行為模式,以及災后個人心理沖擊與社會重建災后資源分配等問題是災害研究的主要內容(Tiemey,2007)。 地理學家比社會學家更早地關注自然災害現象。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的自然地理學家關注災害的視角多是從單一的致災因子(自然現象)本身的運行機理出發,可能會關注巖漿流和氣體壓力、大氣循環、地殼板塊運動和地質構造等與突發的自然極端事件的關系,試圖對極端的天氣和水文事件做出預測,而不是側重于災害的本質和災害對人和社會的影響(Hewitt,1971)。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地理學教授、美國地理學會前主席哈倫 巴羅斯開創了地理學對災害本質的研究(Barrows,1923)。1923年他在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會刊上發表了“作為人類生態學的地理學”一文,提出人類生態學概念,主張地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環境本身的特征與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而是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地理學以弄清自然環境和人類分布、人類活動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作為目標,以人類適應環境的觀點來觀察這個問題,比從環境的影響出發看問題要明智,人是中心論題,宣稱地理學的中心課題是研究特定地區間的“人類生態學”。自然災害的問題要從社會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來認識。但是哈倫 巴羅斯的生態學方法未能得到地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的廣泛認可,主要是因為其狹義的定義以及對綜合現象的片面認識(Ackerman,1963)。然而,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這種方法重新引起了地理學家對環境和災害問題密切關注。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地理學家、美國地理學會前主席吉爾伯特 懷特,在20世紀40年代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地理學博士期間,深受芝加哥大學哈羅 巴羅斯教授和約翰 杜威教授思想的影響,認為自然災害是自然和社會兩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災害的影響和損失可以通過社會和自然的調整來減輕。他在1945年發表了題為“人類對洪水的適應”的博士論文(White,1945),他在博士論文中提出了兩個影響至今而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