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21世紀世界歷史學探微-(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文集(2004-2019)(全五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6899
- 條形碼:9787520396899 ; 978-7-5203-968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1世紀世界歷史學探微-(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文集(2004-2019)(全五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2004年至2019年任職于世界歷史研究所老師的論文結集,包括《唯物史觀與史學理論研究》《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蘇俄東歐史研究》《西歐北美史研究》《亞非拉美史研究》。
21世紀世界歷史學探微-(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文集(2004-2019)(全五卷)) 目錄
歷史科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代序)
**卷 唯物史觀與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的世界歷史學發展方向問題
構建世界歷史體系的方法和原則
構建雙主線、多支線的中國世界史編撰線索體系——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應用
唯物史觀:一門真正的實證科學
跨文化研究的話語——關于歷史思維的討論
信息史學建構的跨學科探索
“庶民研究”與后殖民史學
黑格爾與蘭克歷史認識論之辯
論阿克頓的歷史哲學
評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及全球史研究
馬歇爾·霍奇森的文明研究
伯納德·貝林與美國早期移民史研究
法國學者富爾格談城市史研究
西方財產觀念的發展
中世紀歐洲厭女主義的發展及其影響
中國世界史研究70年回顧與前瞻
2011年中國世界史研究述評
世界歷史研究回顧與展望暨世界歷史研究所
成立50年座談會綜述
第二卷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
正確對待《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
關于國家定義的重新認識
神學與科學——近代西方科學的產生
“繼承神秘劇的展演”:古埃及王權繼承儀式探析
赫梯基拉姆節日活動的儀式特征及其功能
賦役豁免政策的嬗變與亞述帝國的盛衰
雅典古典時期的埃菲比亞文化
希臘城邦與奧林匹亞節
古代斯巴達的公民大會
羅馬化抑或高盧化——高盧羅馬化過程中的文化互動現象考察
莊園法庭、村規民約與中世紀歐洲“公地共同體”
“為他人的利益而占有財產”——中世紀英國的地產托管、封土保有與家產繼承
中世紀英格蘭仆從的法律地位探析
英格蘭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改革者與傳播媒介
中世紀晚期英格蘭圣職候選人的“頭銜”探析——以赫里福德主教區為例
十四至十六世紀荷蘭農村手工業興起的原因
高句麗好太王碑拓本的分期與編年方法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吐魯番對傳統中醫藥學的貢獻
揄揚與貶抑:明清之際英國學人的中國觀
第三卷 蘇俄東歐史研究
19世紀中葉俄國進步輿論對中國時局的反應
揭開俄國農村公社的神秘——讀羅愛林著《俄國封建晚期農村公社研究(1649-1861)》
普列漢諾夫“政治遺囑”真偽辨
錯譯的“余糧收集制”與國內學界對蘇聯史的誤讀
蘇聯初期政治體制與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
20世紀90年代初“過渡時期”的俄羅斯歷史學
俄羅斯史學研究的“帝國熱”和帝國史流派——近代俄羅斯史學轉型的重大問題
當代俄國的勞工史研究
俄羅斯解密二戰檔案:捍衛真實的歷史
安·尼·梅杜舍夫斯基談當代俄羅斯史學
俄羅斯學者對幾個歷史問題的再認識——訪俄隨錄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與古巴關系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
俄羅斯住房體制轉型評析
基輔羅斯外交淺析
克柳切夫斯基論波雅爾杜馬在國家政治體制發展史中的歷史地位
東歐農業集體化與東歐國家社會穩定問題淺議
波蘭戰后初期的人民民主道路之爭
蘇東劇變后波蘭的人口狀況及移民趨勢
波美拉尼亞的“格里芬”——波蘭卡舒比人芻議
匈牙利劇變的前因后果
保加利亞社會轉型與人口危機
一部頗具新意的《保加利亞史》
難以實現的合作——中國與華約組織的關系
“絲綢之路經濟帶”:地緣構想的當代起源及其再認識
中東歐的核電爭議與中國核企的機遇和挑戰
第四卷 西歐北美史研究
全球化進程中的時間標準化
資本貪婪與金融危機:資本的本性、特點、霸權、轉嫁危機和思維方式
從世界史看當前金融危機的重大影響
“回歸歐洲”與東擴
1937-1947:戰爭-世界
“火”的思想史和化學史
獵巫運動的衰亡:一個社會思想史的維度
法德英關系與歐洲一體化(1945-1993)
英美現代警察調控職能和調控手段變化的歷史考察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才環境探究
17-18世紀英屬大西洋世界的奴隸制度與廢奴運動
近代法國萊茵河“自然疆界”話語的流變(1450-1792)
孟德斯鳩對“禮儀之爭”的解讀
從德國十一月革命看近代德國工人運動的道路選擇
希特勒民社黨的社會政策(1933-1939)
論科爾政府務實的德國政策——以十億馬克貸款為例
從西班牙歷史看“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界定
試論瑞典的“充分就業”
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確立及其社會影響
美國的中國通與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美中關系
近二十年來美國環境史研究的文化轉向
里根政府的環境政策變革探析
桑巴特問題的探究歷程
“9·11”事件以來美國對外援助機構調整以及效果分析
第五卷 亞非拉美史研究
天皇制的起源及結構特征
日本《華夷通商考》及其增補本中的海上貿易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救助猶太人的“河豚計劃”
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視角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東京審判的回顧與再思考
伊藤博文政黨觀的演變及政黨實踐的變遷
對戰后初期美國轉變對日政策原因的再審視
日本史學史上的“昭和史論爭”
日本的近現代史研究:問題與挑戰
駐韓美軍對韓國社會的影響
淺
**卷 唯物史觀與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的世界歷史學發展方向問題
構建世界歷史體系的方法和原則
構建雙主線、多支線的中國世界史編撰線索體系——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應用
唯物史觀:一門真正的實證科學
跨文化研究的話語——關于歷史思維的討論
信息史學建構的跨學科探索
“庶民研究”與后殖民史學
黑格爾與蘭克歷史認識論之辯
論阿克頓的歷史哲學
評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及全球史研究
馬歇爾·霍奇森的文明研究
伯納德·貝林與美國早期移民史研究
法國學者富爾格談城市史研究
西方財產觀念的發展
中世紀歐洲厭女主義的發展及其影響
中國世界史研究70年回顧與前瞻
2011年中國世界史研究述評
世界歷史研究回顧與展望暨世界歷史研究所
成立50年座談會綜述
第二卷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
正確對待《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
關于國家定義的重新認識
神學與科學——近代西方科學的產生
“繼承神秘劇的展演”:古埃及王權繼承儀式探析
赫梯基拉姆節日活動的儀式特征及其功能
賦役豁免政策的嬗變與亞述帝國的盛衰
雅典古典時期的埃菲比亞文化
希臘城邦與奧林匹亞節
古代斯巴達的公民大會
羅馬化抑或高盧化——高盧羅馬化過程中的文化互動現象考察
莊園法庭、村規民約與中世紀歐洲“公地共同體”
“為他人的利益而占有財產”——中世紀英國的地產托管、封土保有與家產繼承
中世紀英格蘭仆從的法律地位探析
英格蘭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改革者與傳播媒介
中世紀晚期英格蘭圣職候選人的“頭銜”探析——以赫里福德主教區為例
十四至十六世紀荷蘭農村手工業興起的原因
高句麗好太王碑拓本的分期與編年方法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吐魯番對傳統中醫藥學的貢獻
揄揚與貶抑:明清之際英國學人的中國觀
第三卷 蘇俄東歐史研究
19世紀中葉俄國進步輿論對中國時局的反應
揭開俄國農村公社的神秘——讀羅愛林著《俄國封建晚期農村公社研究(1649-1861)》
普列漢諾夫“政治遺囑”真偽辨
錯譯的“余糧收集制”與國內學界對蘇聯史的誤讀
蘇聯初期政治體制與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
20世紀90年代初“過渡時期”的俄羅斯歷史學
俄羅斯史學研究的“帝國熱”和帝國史流派——近代俄羅斯史學轉型的重大問題
當代俄國的勞工史研究
俄羅斯解密二戰檔案:捍衛真實的歷史
安·尼·梅杜舍夫斯基談當代俄羅斯史學
俄羅斯學者對幾個歷史問題的再認識——訪俄隨錄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與古巴關系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
俄羅斯住房體制轉型評析
基輔羅斯外交淺析
克柳切夫斯基論波雅爾杜馬在國家政治體制發展史中的歷史地位
東歐農業集體化與東歐國家社會穩定問題淺議
波蘭戰后初期的人民民主道路之爭
蘇東劇變后波蘭的人口狀況及移民趨勢
波美拉尼亞的“格里芬”——波蘭卡舒比人芻議
匈牙利劇變的前因后果
保加利亞社會轉型與人口危機
一部頗具新意的《保加利亞史》
難以實現的合作——中國與華約組織的關系
“絲綢之路經濟帶”:地緣構想的當代起源及其再認識
中東歐的核電爭議與中國核企的機遇和挑戰
第四卷 西歐北美史研究
全球化進程中的時間標準化
資本貪婪與金融危機:資本的本性、特點、霸權、轉嫁危機和思維方式
從世界史看當前金融危機的重大影響
“回歸歐洲”與東擴
1937-1947:戰爭-世界
“火”的思想史和化學史
獵巫運動的衰亡:一個社會思想史的維度
法德英關系與歐洲一體化(1945-1993)
英美現代警察調控職能和調控手段變化的歷史考察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才環境探究
17-18世紀英屬大西洋世界的奴隸制度與廢奴運動
近代法國萊茵河“自然疆界”話語的流變(1450-1792)
孟德斯鳩對“禮儀之爭”的解讀
從德國十一月革命看近代德國工人運動的道路選擇
希特勒民社黨的社會政策(1933-1939)
論科爾政府務實的德國政策——以十億馬克貸款為例
從西班牙歷史看“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界定
試論瑞典的“充分就業”
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確立及其社會影響
美國的中國通與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美中關系
近二十年來美國環境史研究的文化轉向
里根政府的環境政策變革探析
桑巴特問題的探究歷程
“9·11”事件以來美國對外援助機構調整以及效果分析
第五卷 亞非拉美史研究
天皇制的起源及結構特征
日本《華夷通商考》及其增補本中的海上貿易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救助猶太人的“河豚計劃”
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視角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東京審判的回顧與再思考
伊藤博文政黨觀的演變及政黨實踐的變遷
對戰后初期美國轉變對日政策原因的再審視
日本史學史上的“昭和史論爭”
日本的近現代史研究:問題與挑戰
駐韓美軍對韓國社會的影響
淺
展開全部
21世紀世界歷史學探微-(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文集(2004-2019)(全五卷)) 作者簡介
汪朝光,1958年10月出生,江蘇南京人,著名民國史學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曾赴斯坦福、哥倫比亞等大學訪問研究,任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客座教授等,是權威版本的《中華民國史》的主要編著者之一,也是《中國近代通史》的主要作者之一。 羅文東,曾用名文力。男,漢族,1967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射洪縣。1985年-1992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攻讀哲學學士、碩士學位,199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馬列所,獲哲學博士學位。
書友推薦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