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敦煌壁畫風景研究(修訂本)/趙聲良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7710
- 條形碼:9787101157710 ; 978-7-101-1577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敦煌壁畫風景研究(修訂本)/趙聲良著 本書特色
《敦煌壁畫風景研究》(修訂本)是敦煌研究院研究館員、黨委書記趙聲良十年前中華書局版《敦煌壁畫風景研究》的修訂本。 本書分析各個時期敦煌壁畫中所見的風景因素,以探索其時代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當時中國山水畫的時代風格。同時從一些風景因素中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對佛教美術所產生的影響。 對敦煌山水畫的研究,一直是作者長期的研究方向和領域,《敦煌壁畫風景研究》與《敦煌山水畫史》是作者學術研究的代表之作。這兩本書一本是對敦煌壁畫山水風景的深入剖析,另一本則是按時代順序對山水畫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兩書互為補充,可以大體呈現出敦煌壁畫中山水畫的全貌,同時也體現出作者研究的延續性。 這次修訂再版,對原著中的個別錯誤作了修訂,修訂本的插圖,都換成了高清晰的數字照片,方便讀者欣賞,也為相關的研究者提供了更為清晰的圖像資料。
敦煌壁畫風景研究(修訂本)/趙聲良著 內容簡介
《敦煌壁畫風景研究》(修訂本)簡介本書分析各個時期敦煌壁畫中所見的風景因素,以探索其時代的特征及其所所映的當時中國山水畫的時代風格,同時,從一些風景因素中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對佛教美術所產生的影響。全書分為四章:**章〈序論〉,總述敦煌壁畫山水因素的出現及傳統思想的影響。第二章〈早期敦煌石窟中風景表現的諸因素〉詳細分析敦煌北朝到唐代壁畫中的一些風景因素。第三章〈空間表現的成熟〉主要圍繞風景的空間表現問題進行研究。第四章 〈水墨山水表現及文人意識〉闡述了唐代后期開始的山水畫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由青綠山水向水墨山水畫的發展,并剖析其社會原因。
敦煌壁畫風景研究(修訂本)/趙聲良著 目錄
序 (樊錦詩)
前言
**章 緒論
第二章 早期敦煌壁畫中的風景要素
**節 敦煌北朝壁畫中的風景要素
第二節 說法圖中的圣樹及其源流
第三節 圣樹的變容與中原文化
第三章 空間表現的成熟
**節 經變畫的空間構成
第二節 敦煌唐代壁畫中山水的空間表現
第三節 唐代山水的構成
第四章 水墨山水與文人意識
**節 唐代壁畫中的水墨山水
第二節 榆林窟第3窟山水畫
第三節 榆林窟第3窟壁畫中的亭、草堂、園石213
參考文獻
圖版目錄
后記
再版后記
敦煌壁畫風景研究(修訂本)/趙聲良著 節選
敦煌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古老的城市。早在西漢時期,由于我國與西方各國的交流,開通了由首都長安經敦煌而通向中亞、西亞,甚至遠達歐洲的絲綢之路。元鼎六年(前111)漢王朝設立了敦煌郡。從漢至唐,敦煌在絲綢之路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逐漸成為了我國與西域諸國商業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可稱為我國的西北門戶。由于佛教的影響,敦煌在366年于城東南郊外開鑿了佛教石窟――莫高窟。其后經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為止約一千年間持續不斷的營造,F在的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三處石窟群,共500多個洞窟,是中國規模*大的石窟群。在石窟里,以佛像(塑像)為中心,四壁及窟頂均繪滿了內容豐富的壁畫。敦煌石窟的建筑、雕塑、壁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特別是壁畫藝術深受研究者關注。敦煌壁畫是佛教繪畫,其主題主要是依據佛教經典繪制的尊像、經變、故事畫等等。但在這些佛教繪畫中,也存在大量的作為背景畫出的風景,這些風景因素正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對象。因為風景是中國美術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自從魏晉南北朝山水畫產生以來,到唐代發展成熟,以山水為中心的風景畫成為了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的主題。而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山水相關的內容也非常多。在佛教石窟中大量出現山水風景的畫面,應是中國傳統思想影響的產物。敦煌壁畫從北魏到元代一千年間留下如此豐富的風景繪畫,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特別是中國唐代以前著名畫家的山水畫作品沒有保存下來的今天,敦煌壁畫中的風景更具有一種特別的價值。本研究主要內容如下:緒論闡述古代美術對風景的描繪,是中國傳統審美思想的組成,至少在孔子的時代就已經強調了對自然中山水的觀照,從中看出人的品格與思想。5世紀以后,對山水的欣賞和借自然風景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已成了中國文人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文人思想的影響而產生了山水畫和山水詩。敦煌壁畫中出現大量的風景因素,正反映了這樣一種傳統思想的影響。另外,對敦煌壁畫是如何接受山水畫的影響,以及這些風景表現在敦煌各個時期的特點作了總結。還介紹了前人對敦煌壁畫風景所做過的研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特點。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北朝到唐代敦煌壁畫中的一些風景因素。它們雖然是作為風景來描繪的,但都包含著宗教的意義,并不是純粹的風景。當這些風景的因素作為一種繪畫形式由國外傳入中國以后,就產生了十分有趣的變化,從這些變化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種宗教藝術走向世俗化的演變,而且可以看出敦煌繪畫藝術所特有的中外風格并存的狀況。本章包括三節,**節探討了須彌山、狩獵圖從內容到形式的來源和變遷。并對山水樹木的類型進行了總結,同時探討了當時畫家們對空間的認識及表現特征。第二節和第三節都是對敦煌壁畫說法圖中的圣樹進行的類型分析以及對其表現形式的源流研究。通過比較印度、中亞和中國內地的圣樹形式,我們看到敦煌壁畫中流行的圣樹形式來自中國內地,包括中國式的樹木和中原接受了外來影響之后形成的獨特樹木。在圣樹這一獨特的美術形式中,體現出了宗教需要與藝術表現,外來形式與傳統審美思想等沖突中的相互作用關系。第三章主要圍繞風景的空間表現問題進行研究。雖然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山水畫就流行起來了,但中國的畫家們并沒有一套嚴密的空間構成理論(比如像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透視法”那樣的理論體系),正因為如此,過去的研究者們往往沒有注意到唐代以來的繪畫對空間的表現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本研究以敦煌壁畫為中心,揭示了唐代繪畫中所反映出的成熟的空間表現技法。本章包括三節。**節分析了敦煌石窟唐代經變畫的空間構成方法,指出經變畫通過人物的群體表現,建筑的構成以及山水的表現,在平面的壁畫中創造出了宏大的富有深度的空間,體現出古人的審美精神。特別是建筑描繪中,采用“魚骨式構成”的方法表現遠近關系,在科學的“線透視法”產生之前,是十分成功的遠近表現手法。第二節以唐代壁畫山水風景為中心,進一步分析了壁畫的空間表現技法因素,包括畫面中山水風景與人物的關系,風景要素中的山巒、河流及樹木在表現空間遠近關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等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空間表現的完善是唐代山水畫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三節以敦煌壁畫的山水為中心,并比較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相關的山水景物,以及日本正倉院收藏的8世紀的美術品,總結出唐代山水表現中比較流行的一些山水構成模式,包括“三山構成”“金字塔形構成”“闕形構成”“左右對比構成”等四類構成,這些山水構成不僅流行于唐代的山水畫中,而且還對五代北宋山水畫的構成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第四章闡述了唐代后期開始的山水畫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由青綠山水向水墨山水畫的發展。這不僅僅是繪畫的變遷,而且也反映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深刻變化,它標志著文人這一特別的階層在中國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產生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在佛教石窟中也出現了水墨山水,說明了文人精神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在宋元以后更為強烈和深入。本章包括三節。**節以敦煌唐代壁畫為中心,同時比較了西安地區唐墓壁畫,探討了水墨山水在壁畫中流行的情況,并對照唐代文獻的記載,分析了當時水墨山水的技法特征,包括筆法(皴法)和墨法的特點。通過對水墨畫流行的社會歷史原因的分析,可知水墨畫代表著文人意識對繪畫的滲透,對水墨畫的愛好在唐代后期成為了具有普遍性的審美傾向。第二節在榆林窟第3窟描繪的文殊變和普賢變中,作為背景的山水風景十分引人注目,這是敦煌壁畫中唯一的大型水墨山水畫。其山水的構成,既有北宋時代華北山水的樣式,也出現了南宋時代山水畫的X形構成,樹木的描繪深受江南山水畫的影響,特別是受米氏山水畫那樣的文人山水畫審美意識的影響。通過對榆林窟第3窟水墨山水畫風格的分析,筆者認為它反映了由金到元代,活躍于中國北方的“李郭派”繪畫對敦煌壁畫的影響。從而推測這兩幅壁畫的創作時間可能是元代統一北方以后。第三節是前一節的續篇,進一步分析了榆林窟第3窟山水風景中所描繪的亭、草堂、園石。首先對古典文學作品中與亭、草堂、園石相關聯的作品調查,分析其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意義。其次對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調查,分析亭、草堂和園石在唐宋以來文人園林或別墅中的作用。再次對唐宋時代繪畫作品的調查,可知對亭、草堂、園石的描繪已成為山水畫中流行的景點。基于這些調查分析指出亭、草堂、園石正是充滿了文人意識的一種符號,壁畫中這些符號表達出中國傳統的文人精神。以上三章的內容大體對敦煌從北朝、隋、唐到西夏、元代的壁畫中所表現的風景因素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盡管佛教是外來的宗教,佛教藝術也曾受到外來藝術的影響,但從敦煌壁畫中所見的風景繪畫則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另外,從敦煌壁畫的風景中,還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山水畫的特征以及其發展變遷的狀況。本研究是在對敦煌石窟北朝到元代壁畫中的風景因素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對各時代風景的風格特征及其樣式的源流進行的分析和討論?紤]到敦煌各時期壁畫中的風景表現都受到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繪畫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敦煌壁畫來印證中國山水畫史的發展變化,且以敦煌豐富的繪畫圖像來補足中國山水畫史資料的不足。敦煌美術的研究者都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敦煌藝術受到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然而“中國傳統思想”包括的面很廣,具體到繪畫中受到哪一方面的影響,有必要做具體深入的分析。本研究著重分析了中國文人意識對風景繪畫的影響。比如在說法圖中表現佛教的圣樹,卻畫出了中國文人喜愛的松、竹等;蛉缣拼笃诒诋嬛谐霈F的水墨山水畫,以及榆林窟水墨山水畫中出現的亭、草堂等因素,都體現出濃厚的文人意識。對敦煌壁畫的研究,前人多重視對照佛教經典進行考證。而本研究在重視佛教經典調查的同時,也重視對中國古典文獻特別是儒家文獻的調查,以此來明確風景繪畫的中國傳統特征。對各時代風景的研究中,不僅僅停留在其技法、形式諸因素的分析,而更強調其社會歷史背景及審美意識的時代特點。這些都可以說是本研究的特色。
敦煌壁畫風景研究(修訂本)/趙聲良著 作者簡介
趙聲良,敦煌學家,敦煌研究院研究員、黨委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合作主任。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從事敦煌石窟藝術及中國美術史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個人著作十余部,代表作有《敦煌山水畫史》《敦煌壁畫風景研究》《敦煌石窟美術史(十六國北朝)》《敦煌石窟藝術簡史》《敦煌談藝錄》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