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區大相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60849
- 條形碼:9787218160849 ; 978-7-218-1608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區大相傳 本書特色
佛山與北京、漢口、蘇州并稱“天下四聚”,文化積淀深厚。 本書以歷史文化發展為脈絡,全面展示佛山的豐富歷史文化,力求以科學性、學術性與通俗性為本,融入物傳記與歷史記載為一體,講歷史故事,敘文化傳統,說佛山古今,可謂雅俗共賞。
區大相傳 內容簡介
區大相,廣東高明人。明代“嶺南詩派”的代表人物,提倡詩歌要“力祛浮靡,還之風雅”,關注社會現實,極大地改變了明代詩歌“館閣體”風行、缺乏對社會大眾底層關注的寫作風氣,形成獨具一格的詩歌風格。區大相的為民務實思想和詩作成就,是明代嶺南地區詩歌創作盛行的體現,也是地方優秀歷史文化的承載。
區大相傳 目錄
**章 本藉桑麻為世業,更傳經史與兒孫:高明與區氏家族
**節 高明縣的設立
一、立縣緣起
二、正式設縣
三、縣制初創
第二節 高明區氏家族的興起
一、落籍阮踴
二、區氏初顯
三、嶄露頭角
第二章 科第世其家,兄弟俱進士:區大相的父親和手足
**節 父親區益(1513—1583)
一、勤學中舉
二、善政抗倭
三、耿介被讒
四、身入名宦
五、蒙冤難雪
第二節 長兄區大標(1542—1588)
一、長兄如父
二、致力育賢
三、手足追思
第三節 二兄區大樞(1546—1614)
一、兄弟聯璧
二、致力科場
三、棄考為官
第四節 幼弟區大倫(1551—1631)
一、墓志記載
二、海瑞賞識
三、受職東明
四、抗顏上疏
五、返鄉讀書
六、仕途反復
第三章 牽絲在二紀,述職在文翰:區大相的仕宦之途
**節 青年中舉
一、學習應試
二、讀書翰林
第二節 中年出仕
一、代帝制誥
二、出使淮藩
三、出使周藩
第四章 直道無妨黜,浮榮從見剽:區大相的致仕及性格
**節 受讒致仕
一、因讒被劾
二、被貶滁州
三、離任返鄉
第二節 區大相的性格
一、嚴重自好
二、違眾孤標
第五章 親朋九日飲,鄉土百年心:區大相的親情與鄉情
**節 天倫之情的書寫
一、賢夫慈父
二、親友手足
第二節 鄉土之情的眷戀
一、鄉土情深
二、捐助鄉里
第六章 壯圖依日月,長策起漁樵:區大相的愛國情懷
**節 心系民生
一、體恤百姓
二、贊譽廉勤
三、心憂邊疆
四、頌揚貞烈
第二節 力主抗倭
一、朝鮮戰起
二、怒斥奸佞
三、舉薦賢良
第七章 為文有奇氣,援筆數千言:區大相的作品及成就
**節 《區太史文集》
一、《區太史文集》版本的考訂
二、《區太史文集》的內容
第二節 《區太史詩集》
一、《區太史詩集》的版本
二、《區太史詩集》的主要內容
三、區大相詩的地位
結語
區大相年譜
參考文獻
后記
區大相傳 節選
佛山是現今廣東省極具重要地位的一大都市,位于廣東省中部,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心地帶,東接廣州,南鄰中山,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肩負著構筑廣佛同城這一偉業的重大使命。經濟上,佛山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是明清時期的四大名鎮之一,如今更是發展為中國先進的制造業基地、廣東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在廣東省的社會經濟發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傳承上,由于佛山與廣州地緣相連、歷史相承、文化同源,故而屬于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亦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其中,佛山下轄的各個區鎮,像禪城、南海、順德、高明和三水等諸區,無一不是經濟、文化發達,歷史傳承悠久,名人輩出之地。以高明區而言,在歷史上便有過“文風甲端郡”“彥碩輩出”的美譽,涌現過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阮埇三杰”即明代的“嶺南詩宗”區大相及其父親區益和弟弟區大倫;清代版刻家、中國**個華人牧師梁發;中國革命史上的杰出人物“明城三譚”:譚平山、譚植棠和譚天度;以及現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師馮公俠;教育家、數學家何衍璇,等等。尤其是高明的阮埇區氏家族,更以“兩朝四進士,一榜四文魁”成為當地佳話,被譽為“阮埇三杰”的區益、區大相、大倫父子便是區家的杰出人物。 一、區大相其人(1549—1616) 區大相(1549—1616),一些史書中又稱其為“區海目”。古人的稱呼方式中有名、有字、有號。名一般是由長輩所取并專供長輩呼喚的;字是男性二十歲成人并舉行冠禮之后所取,一般是平輩的人或者親近的朋友之間的稱呼;號,又稱“別號”,一般是自己所取,多用于自稱,以示某種旨趣或者抒發某種情感。古代為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多會稱其號或者別號,“海目”便是區大相的號,“用孺”則是他的字。 區大相是明代廣東省的肇慶府高明縣,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人,他是明代歷史上頗具代表性的廣東杰出人物之一。據光緒年間高明區氏族人區為棟編纂的《江川區氏族譜》卷11《西房世系》中的記載:區大相,字用孺,號海目,出生于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五月十九日,卒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六月二十一日,死后安葬于廣州大北門外象牙峰。區大相的妻子羅氏,是高要縣同鄉光祿署丞羅欽顏之女。區大相一生未曾娶妾,僅有羅氏一個妻子,夫妻兩人婚后的感情相當和睦,育有區懷瑞、區懷年二個兒子以及四個女兒。萬歷十七年(1589)區大相考中進士,為官近二十年,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在政壇和詩壇上都頗具影響力。除了區大相外,他的父親、兄弟、子侄都有著不同的建樹和杰出事跡,在嶺南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受當地風氣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區大相自幼和自己的兄弟一起讀書,為應試科舉而不懈努力。經過十幾年的刻苦學習,在明萬歷元年(1573)時,區大相終于和胞兄區大樞一起考中舉人。兄弟同榜得中舉人,是極為難得之事,這在當地成為備受稱道的美談。這一年,區大相24歲。考中舉人后,區大相兄弟并沒有放松,而是繼續努力以準備更高一層次的應試。然而考取進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直到十七年后即萬歷十七年(1589)時,區大相才和胞弟區大倫一起,同中二甲進士,此時41歲的區大相已經步人不惑之年。雖然考中進士時區大相兄弟兩人均已40余歲,但能夠在這個年紀考中進士,在當時而言依然是難于登天的成就,況且又是一次兄弟同中,故而區氏兄弟再次成為美談。而以區益為首的區氏父子五人,更是創下一門四舉人,兄弟俱進士的佳話。 考中進士后,區大相留京任職,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等職,同修國史、玉牒,升贊善,后又轉左春坊左中允,知制誥、起居注、經筵侍講。萬歷二十三年(1595)五月時,區大相奉命出使冊封淮藩;萬歷二十九年(1601)夏,區大相又奉命出使冊封周藩,賜一品服。這兩次出使成為區大相政治生涯的頂點。 萬歷三十三年(1605)秋,區大相因被彈劾而黯然離開京城,赴滁州出任南京太仆丞一職,這個位置屬于閑散之職,對于區大相而言離開京城任職本身也有貶官性質。萬歷三十六年(1608),在滁州任職三年后,區大相因“痹疾”,也就是肢體疼痛麻木之癥辭官返回廣州。又過了八年即萬歷四十四年(1616)六月,區大相病逝于家,享年68歲。鑒于區大相在高明歷史和嶺南詩壇上的重要地位,康熙二十三年(1684)時,廣東督糧道蔣伊提議將區大相的牌位放置在穗城書院、端溪書院加以崇祀。 P2-4
區大相傳 作者簡介
喬玉紅,歷史學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明清史、性別史、社會史、古籍整理研究。出版著作《古代嶺南女性社會形象研究》《明清時期順德及周邊的才女文化》等多部,發表《元末瓊州女性蔡九娘考》等論文數十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