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寓舊于新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及再利用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646363
- 條形碼:9787564646363 ; 978-7-5646-463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寓舊于新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及再利用研究 內容簡介
資源枯竭型礦區的退出是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尤為重要的一環,其中相關的問題多而繁雜,桎梏猶多,亟須解決。全書在對資源枯竭型礦區進行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再開發制度約束與優化、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利益相關者及需求、政府視角下枯竭礦區土地退出路徑,進而對煤炭企業視角下枯竭礦區土地的再利用進行了研究,并以徐礦集團為例對棚戶區改造模式展開研究,*后對煤礦社區基礎設施的剝離模式進行了構建。
寓舊于新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及再利用研究 目錄
1.1 資源枯竭型礦區相關概念
1.2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分類與特征
1.3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存在的問題
2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與再利用利益相關者
2.1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與再利用利益相關者內涵界定
2.2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與再利用利益主體
2.3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與再利用利益中介
2.4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與再利用利益相關者需求
3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與再利用制度變遷
3.1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與再利用制度變遷分析
3.2 產權流轉困境
3.3 制度約束本質
3.4 退出與再利用供求沖突
4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路徑分析
4.1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收儲
4.2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收儲博弈過程
4.3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置換
4.4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置換博弈過程
5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再利用現狀與動因分析
5.1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再利用現狀與問題
5.2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再利用動因分析
6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制度設計與再利用規劃策略
6.1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制度優化設計
6.2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再利用規劃策略
7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與再利用案例分析
7.1 晉煤老三礦:未雨綢繆求發展,老礦轉型再起航
7.2 阜新露天礦:礦區蝶變賽道城,政企合作樹典范
7.3 徐州權臺礦:工業遺產變瑰寶,民營企業勇擔當
7.4 樂山嘉陽礦:旅游資源再整合,多方共贏譜新章
參考文獻
寓舊于新 資源枯竭型礦區土地退出及再利用研究 作者簡介
余慕溪,徐州工程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2019年獲得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徐州工程學院管理工程學院任教。目前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和管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領域包括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礦區土地退出與再利用、礦區轉型發展等,主要講授“管理學原理”“房地產投資分析”“西方經濟學”等課程。在《中國軟科學》《科學決策》《科技進步與對策》等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主持、參與各級各類橫縱向課題15項,參編教材1部。 鄧元媛,重慶人,博士,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建筑系副主任,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城市設計專委會委員,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02017年獲中國礦業大學市政工程博士學位。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景觀規劃研究所、東南大學建筑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更新、工業遺存保護性再利用。近年來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2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項、江蘇省節能創新中心開放基金1項、徐州市科技局軟科學基金2項,主持并承擔工程實踐項目1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2部,參編教材1部。 王林秀,江蘇鹽城人,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02009年獲得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曾多次赴德國、瑞典及美國進行學術交流和項目考察。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項目經濟評價與決策、項目融資、房地產經濟和礦區生態重建等。主持、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縱橫向項目50余項;獲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徐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在《中國工業經濟》《軟科學》《科技進步與對策》等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2部、教材1部。 常江,山西太原人,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與城市規劃研究所所長02002年獲德國波恩大學城市規劃博士學位,柏林工業大學訪問學者,與德國萊布尼茨生態空間規劃研究院和柏林工業大學景觀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主要研究方向為礦業城市更新、礦區生態重建、采礦跡地再利用和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中德合作項目3項、中法合作項目1項,主持和參與其他縱橫向項目8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10部、教材1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