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外面的世界I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50539
- 條形碼:9787521750539 ; 978-7-5217-505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面的世界I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杜拉斯粉絲 女性讀者,年輕一代的中學生、大學生 法國文學讀者,文藝青年,對生活有激情、有很強感知力的熱衷于私人寫作的杜拉斯為外面的世界所寫。內容充滿正義感和悲憫之心。文字真誠、動人。杜拉斯不僅是一位女性,她更是一個真實地活著的人。她比任何人都敢于面對自己的欲望和恐懼——自己的真相。在小說里,她像個外科醫生一次次剖開自己,反復拆解那些影響她一生的苦難;而在這本書里,不再有修飾,很好的脆弱、巨大的恐懼、強烈的愛欲,都赤裸裸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外面的世界I 內容簡介
“您瞧,有時我自己就會給報紙寫點兒文章。時不時地,我會為外面而寫,每當外面的世界將我吞沒,每當發生了一些讓我瘋狂,讓我必須竄出去、走到大街上去的事兒——或者我沒有更重要的事情可做。”這些文字是瑪格麗特·杜拉斯為身外世界所寫。所謂的“外”,是與“內”相對而言的。熱衷于私人寫作的杜拉斯對外面的世界一樣很感興趣。她的工作臺鋪得很開。媒介——盡管她揚言鄙視媒介,政治——盡管她不承認薩特或波伏瓦的那種“介入”文學,以及一切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藝術的,一切形式與非形式的,一切道德的與非道德的。
外面的世界I 目錄
譯序 1
再版序 9
前言 17
關于文章排列的順序 23
阿爾及利亞人的鮮花 3
小學生杜弗萊斯恩可以做得更好 6
“LILAS”這個詞的高和寬差不多 15
巴塔耶、費多和上帝 21
關于喬治·巴塔耶 33
啊,不再有絞刑了嗎? 38
下等人的巴黎 43
巴黎的旅游業 46
維耶特的貴族血統 55
莫爾尼公爵的沼澤地 67
巴黎的擁擠 73
百分之一的小說可見天日 78
人造衛星時代的孩子并不胡思亂想 89
只夠兩個人的,就沒有第三個人的份 96
公交公司的這些先生們 102
巴黎的種族主義 108
走開! 112
皮埃爾·A.,七歲零五個月 116
為《七月十四日》辯 124
布達佩斯的殺手們 128
巴黎,8月6日 135
引人發笑的繪畫 141
塞納—瓦茲,我的故土 147
奧朗什的納迪娜 159
“垃圾箱”和“木板”要死了 173
施瓦西—勒洛瓦的恐慌 181
和一個不思悔改的“小流氓”的談話 194
兩個少數民族聚居區 235
與一個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 256
快樂的絕望之路 272
這個黑色的大家伙 289
恐怖的知識 294
被驅逐出威尼斯的人:薩特 302
薩洛尼克的猛獸 307
載著一千具尸體的火車從巴基斯坦開來 317
讓—瑪麗·斯特羅布的《奧通》 322
塞里格—里斯 328
德菲因·塞里格,不為我們所知的名人 331
讓娜·莫羅 342
瑪爾戈·馮泰恩 361
蕾奧蒂娜·普里斯 373
瑪德萊娜·勒諾是個天才 381
美麗娜 391
西爾維亞和她的靈魂 403
芭鐸皇后 414
卡拉斯 421
讓娜·索蓋 425
大海深處 434
阿基·庫羅達的《種種黑暗》 437
卡洛斯·達萊西奧 442
讓—皮埃爾·瑟通的《城市喧囂》 444
弗朗西斯·培根訪談錄 448
一部光輝燦爛的著作 458
韭蔥湯 465
面黃肌瘦的孩子 468
源于同一份愛的恐懼 474
罪惡的幸福夢想 478
沒有死在集中營里 487
泰奧朵拉 496
外面的世界I 節選
阿爾及利亞人的鮮花 大概是十多天前吧,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十點鐘,雅各布路與波拿巴路的交叉口,圣日爾曼一德普雷一帶。一個小伙子正從布西市場往路口走去。他二十來歲的年紀,衣衫襤褸,推著滿滿一手推車的鮮花;這是一個年輕的阿爾及利亞人,偷偷摸摸地賣花兒,偷偷摸摸地生活。他向雅各布路與波拿巴路的交叉口走去,停了下來,因為這兒沒有市場上管得緊,當然,他多少還是有點惶惶不安。 他的不安是有道理的。在那兒還不到十分鐘——連一束花也還沒來得及賣出去,兩位身著“便服”的先生便朝他走來。這兩個家伙是從波拿巴路上蹦出來的。他們在捕捉獵物。獵犬一般朝天的鼻子四處嗅著異類,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天里,似乎暗示著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要發生了。果然,一只小鵪鶉!他們徑直向獵物走去。 證件? 他沒有獲準賣花的證件。 于是,其中的一位先生走近了手推車,緊握的拳頭向車下伸去——啊!他可真夠有勁的!——只消一拳便掀翻了車里的所有東西。街口頓時鋪滿了初春剛剛盛開的(阿爾及利亞)鮮花。 可惜愛森斯坦不在,也沒有其他人能夠再現這一幅滿地落花的街景,只有這個二十歲的阿爾及利亞小伙子呆望著,他被兩位法蘭西秩序的代言者夾在中間。*早過來的幾輛車子開了過去,本能地繞開—這當然沒人能管得了——免得壓碎了那些個花朵。 街上沒有人說話,只有一位夫人,是的,只她一個。 “太好了!先生們,”她嚷道,“瞧啊,如果每次都這么干,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把這些渣滓給清除了!干得好!” 然而從市場那頭又走來一位夫人,就在她身后。她靜靜地看著,看著那些花,看著賣花的小犯人,還有那位欣喜若狂的夫人和兩位先生。接著,她未置一詞,彎下腰去,撿起鮮花,向年輕的阿爾及利亞人走去,付了錢。之后,又是一位夫人,撿起花,付了錢。然后,又有四位夫人過來,彎下腰,拾起花,付了錢。十五位。一共十五位夫人。誰也沒有說一句話。兩位先生狂怒了。可是他們又能怎么樣呢?這些花就是賣的,他們總不能遏止人們買花的欲望。 一切不過十分鐘不到。地上再也沒有一朵花。 不過無論如何,這兩位先生*后總算得了空,把年輕的阿爾及利亞人帶到警察署去了。 《法蘭西觀察家》,1957年 小學生杜弗萊斯恩可以做得更好 杜弗萊斯恩,七歲,嬰兒般的面頰,鬈曲的頭發,第三次請求“站到小角落”里去。老師拒絕了。這個小時夠沉重的:今天講解的是“帶進位的加法”,小學生預備班第三學期的練習。有五十個孩子。老師開始了。 開始的時候老師放了一些小木塊,然后又拿開了一些。五十個孩子中,有三十個搞明白了。大家停留在形象理解的階段,純粹而簡單。 老師繼續下去。他擱下了小木塊,轉身到了黑板前,過渡到了數字。他試著從理解跳躍到運算機制,到抽象思維。開始時的那三十個學生,這會兒只有十個跟得上了。 杜弗萊斯恩沒有看黑板。他在玩一支圓珠筆,就一支。 “他們就是能這樣,”老師說,“盡管無聊,但他們真的能在整個一小時里就玩一支圓珠筆,就一支。” 塔維尼埃倒是看著黑板,雙臂交抱,眼睛一動不動,但是他什么也沒有看在眼里。 “你從來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老師說,“塔維尼埃是*糟糕的。簡直不知道他有多懶,那懶是骨子里的,無法控制。” 又瘦又小的富爾尼埃卻是智力超前,他也不很乖,不過他什么都懂了,小木塊,數字,他于其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富爾尼埃,”老師說,“他處在快樂中,他的這種狀態比我們想象的要多,有時在整個學習階段都是如此。他覺得理解是件有趣的事情。這并不代表他比杜弗萊斯恩要聰明,只是他學得很快樂。” “為什么呢?” P3-7
外面的世界I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擁有國際聲譽的小說家、劇作家、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作品涵蓋小說、隨筆、劇本和電影等多種敘事方式,以小說《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以電影《廣島之戀》和《印度之歌》贏得國際聲譽。早期作品形式古典,后期打破傳統敘事方式,并賦予心理分析的內涵,給藝術創作帶來了革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