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鄉村振興中的現代鄉愁 : 理論解讀與實踐檢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74915
- 條形碼:9787214274915 ; 978-7-214-2749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振興中的現代鄉愁 : 理論解讀與實踐檢視 本書特色
“葉落歸根”是每一個漂泊異鄉者的執念。對于大部分國人而言,“根”就是家,就是那片承載著傳統鄉土中國格局及其內生文化秩序的熱土。當現代化全面滲透進鄉村社會,或者鄉村變為城市,或者人們被迫進入城市謀求生計。無論哪種,都是“家鄉”成“故鄉”,都在慢慢遠離生存所需的“精神之根”。雖然生活上或許更加舒適安逸,隨之而來的卻是精神上的空虛,一種靈魂無處安放的漂泊與孤獨感。 “何以安身?”這是現代化進程中無數國人心頭的深深喟嘆。
鄉村振興中的現代鄉愁 : 理論解讀與實踐檢視 內容簡介
《鄉村振興中的現代鄉愁:理論解讀與實踐檢視》在闡述現代鄉愁的理論內涵基礎上,以浙江省麗水市龍現村、湖北省宜昌市萬古寺村、安徽省滁州市山林村、廣東省中山市圣獅村為個案,分別探討了四地“留住鄉愁”“融入鄉愁”“形塑鄉愁”與“再造鄉愁”的有效實踐機理,以鮮活生動的事實深刻地揭示了“鄉愁”在鄉村振興中所能發揮的重大價值與作用。
鄉村振興中的現代鄉愁 : 理論解讀與實踐檢視 目錄
一、鄉村振興中現代鄉愁研究緣起
二、鄉愁的理論意涵
(一)鄉愁理論的基本意涵
(二)鄉村振興中的現代鄉愁
(三)現代鄉愁的表達類型
三、鄉村振興中現代鄉愁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留住鄉愁:返鄉華僑深度參與鄉村治理及其效應
一、背景與意義
(一)背景
(二)意義
二、村莊概況
(一)青田縣情與僑情介紹
(二)龍現村村情與僑情介紹
三、“鄉仇”:貧困使其離鄉
(一)經濟因素是重要推力:改變困境的強烈愿望
(二)心理因素是內生動力:出國打拼成為潮流
(三)社會因素是外在拉力:成功者的榜樣示范
(四)小結
四、“鄉愁”:鄉村治理的淺度參與
(一)衣錦還鄉:關注“小家”的造房運動
(二)富而不吝:兼濟“大家”的公益行動
(三)回饋故里:造福“家園”的經濟推動
(四)小結
五、“留住鄉愁”:鄉村治理的深度參與
(一)發展鄉村經濟
(二)主導鄉村事務
(三)培養鄉愁自信
(四)小結
六、結論與思考
(一)作為治理資源的鄉愁
(二)華僑群體價值判斷與行動選擇的內在邏輯關系
第三章 融入鄉愁:文化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實現機制
一、背景與意義
(一)背景
(二)意義
二、個案介紹
(一)地區情況介紹
(二)村莊情況介紹
三、賦能背景:產業轉型的現實困境
(一)產業發展的演進脈絡
(二)產業轉型的現實困境
……
第四章 形塑鄉愁:鄉村振興中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政策執行
第五章 再造鄉愁:鄉村建設中僑界新生代參與行動的生成邏輯
第六章 總結
參考文獻
后記
鄉村振興中的現代鄉愁 : 理論解讀與實踐檢視 節選
1.外在塑形: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推動文化與產業要素的雙向激活,要立足于品質提升的發展導向,為鄉村產業轉型積極創制有利條件。主要從提高要素的供給效率、加強產業振興的配套支撐等方面入手,為產業發展消除障礙。 一是健全鄉村基本設施與服務。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有助于暢通產品流通渠道,提高產業一體化水平;另一方面將轉化為外在優勢,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鄉村。因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充分激活產業要素是產業振興的必要路徑。鄉村基礎設施涉及交通條件、水利建設、生產生活等方面。萬古寺村充分結合村民以及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主要從人居環境入手。一方面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對生產生活垃圾進行統一處理。合理設置服務網點,盡量做到垃圾定點投放,定點處理;將村莊垃圾統一收集后運送至歸州鎮、秭歸縣垃圾處理廠;整治田間溝渠、建立排洪溝,擴大污水收集管網覆蓋面,建設污水處理站和公共廁所,優化果園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開展惠民服務工程,對村莊環境進行美化亮化。對農房進行風貌改造,妥善處理閑置房,新建沿河休閑平臺與休閑步道,并配備生態護欄與環保路燈。通過一系列措施,對鄉村基礎設施進行整體升級,不僅打破產業貿易的限制,同時提升產業品質,有助于鄉村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二是提高鄉村產業信息化水平。構建信息化的產業體系將打破信息流通壁壘,使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及時降低由生產不確定性而招致的產業風險。產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產業技術革新水平,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為鄉村產業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萬古寺村在柑橘種植以及后續培訓維護方面積極引入新技術,著重改善技術培訓手段,致力于智慧農業建設。具體而言,對鄉村果園按照優勢區標準進行數字化改造,以建立水肥一體化并配套信息系統的智慧果園;建立柑橘治理追溯體系,開展果園耕地質量改良提升、老果園改造和綠色優質栽培集成技術模式推廣示范工作;建設田間柑橘管理操作平臺,并配套田間生產道,以形成疏株間伐、綠色防控、品種改良的生態農業。通過智慧鄉村建設,不僅融入生態農業板塊,而且考慮到未來萬古寺村一、二產業發展及村民生活需求,融入農產品供求平臺等數字鄉村建設板塊內容。運用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調整產業生產、營銷模式,推動鄉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一方面,電子商務模式使農產品受地域和時間限制的影響較少,減少了農產品在銷售環節和流通過程的時間,促進農產品交易過程更為便捷和高效,保證了農產品的鮮活性。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帶動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發展,衍生出網絡銷售的方式。比如抖音直播、淘寶直播等新型電商方式,在農戶和消費者的互動中打通營銷鏈和供應鏈,保證了產銷之間的溝通,創造了產品多場景成交價值。 2.內在鑄魂:延續鄉土文化鏈條 文化是產業的發展靈魂,始終蘊藏在產業活動之中,產業活動要通過文化來表情達意。產業要素的激活為賦能創制基礎環境,而文化資源的挖掘延續了鄉土文脈,為鄉村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了發展機遇。 一是開發承載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應整合鄉村社會的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具象化與實景化,以激活集體記憶,進一步強化鄉村社會核心價值認同。一方面,傳統村落是鄉土文化的實體根基。對于傳統村落,應堅持保護和開發并舉的原則,注重保護村落的歷史風貌,以彰顯地域與民族特色。通過恢復、再現屈氏宗祠、屈家老屋、鳳凰寨這種傳統場景,激發人們對歷史的回憶,保存或適當地重建原有設施,維護村莊的自然性,以留存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建立與完善文化設施,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鄉村振興中的現代鄉愁 : 理論解讀與實踐檢視 作者簡介
吳春寶,民族政治學博士,吉林大學在站博士后,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中國農村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政治與基層治理方面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青年項目等省部級課題5項。在《探索》《青海社會科學》《廣西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