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媒介:回歸與創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587475
- 條形碼:9787564587475 ; 978-7-5645-8747-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媒介:回歸與創新 本書特色
當互聯網蓬勃興起,大眾媒體這顆明星如隕石般墜落。 今天如何看待新聞?在眾聲喧嘩的年代,它何去何從? 今天如何看待媒介?是平等對話的空間,還是烏托邦? 數字化研究先驅、2018年“全球zui ju 影響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雷達榜單入選者 胡泳 | 既站在互聯網潮頭,又從業于大眾媒體,深刻透視數字時代下的媒介與社會巨變。
媒介:回歸與創新 內容簡介
近年的媒介研究存在兩派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為,新舊媒介之間存在一道明顯的分野,舊媒介將被并入新媒介的軌道,此為媒介的斷裂史觀;另一派承認數字媒介對于數字社會的特別意義,但更傾向于看到歷史的延續,指出新舊媒介互為交織的復雜性,此為媒介的延續史觀。舊媒介著重于對內容的投資和創造,其主要特點包括:由媒體機構生產權威的新聞報道,有固定的文本,吸納精英作者與很好人才。新媒介則處處表現出不同的屬性:媒體機構的特權正在消失,網絡平臺成為主導;文本表現出動態性與交互性;人人都是媒介的出口,置身于一個龐然的信息傳播生態系統。然而我們不能以簡單的二分法來認識媒介的變化。媒介思想家麥克盧漢有一句名言:“我們透過后視鏡觀看現在,我們倒退著走向未來。”只有通過回顧過去數個世紀的媒介技術爆炸,才能看清這些技術的漫長影響。在熟悉中發現陌生,在新里體驗舊,*終我們所預測的,不過是已發生的事情而已。
媒介:回歸與創新 目錄
網絡既創造又破壞
從禁忌中解放出來的知識和智慧,顛覆現狀的技術精神、政治力量和藝術靈感,經由互聯網走向我們,然而技術如火,網絡既創造又破壞。
眾聲喧嘩的時代到來了 / 3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三大隱憂 / 15
中國互聯網二十五年:自由的向往,信任的呼喚 / 56
無所不在的數字化并沒有帶來世界大同——答Matters讀者 / 62
每個人都是媒介出口
每個人都是媒介出口,這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因此也潛藏著巨大風險。
無冕之王是怎樣失去衣服的? / 75
新聞無所不在,而新聞編輯室卻在死亡 / 87
數字時代,媒體該重新思考“互動性”了 / 97
報紙已死,報紙萬歲——報紙轉型的關鍵策略 / 106
The Daily為何早夭? / 130
報紙的未來 / 137
中外報業付費墻實踐對比及省思 / 149
高質量新聞的命運 / 167
新媒體時代,我們還需要普利策獎嗎?——答傳媒狐 / 181
沒有任何人是神圣的——悼華萊士 / 186
數字時代的新聞素養 / 191
閱讀的未來 / 197
電視的未來 / 217
沒有慷慨就沒有互聯網
你需要在社交媒體上刷存在感,但也要讓別人講述他們的故事。整個互聯網都建立在慷慨的基礎之上,沒有慷慨就沒有互聯網。
如何在新媒體時代講故事 / 245
我們造就了空間,空間也造就了我們——答《藝術世界》問 / 254
媒體:翻頁時代——談社交媒體的前世今生 / 263
社交媒體的中國道路:現狀、特色與未來 / 273
評美聯社新版社交媒體指南 / 284
從Twitter到微博 / 288
圍觀與見證的政治 / 297
信息越流通,社會越強健
在一個技術社會里,廣泛的秘密性*終會導致事故的發生和惡化;為了避免技術和社會災難,自由的信息交流是必須的。
維基泄密:技術與新聞的交叉地 / 319
揭發者的偉大時刻 / 324
后斯諾登時代,互聯網進入博弈階段——答《同舟共進》 / 329
人類“災難時代”的*初 / 339
沒有信息的自由流動,就無法管理風險社會 / 344
媒介:回歸與創新 節選
如何在新媒體時代講故事 你需要在社交媒體上刷存在感,但也要讓別人講述他們的故事。由此,你需要具有分享情懷,整個互聯網都建立在慷慨的基礎之上,沒有慷慨就沒有互聯網。 我曾應邀給互聯網大廠的產品經理開一個有關互聯網的書單,我選了四本書。有兩本書是我翻譯的,《人人時代》《認知盈余》,另外兩本是兩家公司的成長史,《Facebook效應》和《孵化Twitter》。后兩本公司史都非常好看。 為什么我給產品經理推薦這兩本公司史?因為很多人在觀察Facebook崛起的時候,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問題。Facebook成長過程中有的里程碑,如果不從產品經理角度考慮,可能不覺得那是里程碑,但一旦從一個產品經理的眼光來看,就是非常了不起的里程碑。 2006年9月,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開發出一款叫作News Feed的應用,這是一種能夠主動把用戶主頁上的變動向所有好友呈現的內置功能。在沒有發明這個東西之前,你在使用Facebook的時候,不可能在你自己的主頁上看到其他人干什么。 突然之間,你可以在你的主頁上看到你所有好友的行蹤。我個人覺得這是Facebook發展史上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們看到,后來Facebook對此做了進一步改動,加大了可視化的力度。在Facebook把News Feed用一種更突出、更親近的方式展現出來以后,它聲稱,我們所有的News Feed*后所關注的都與你朋友的日常行為相關,這是News Feed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分享由情緒推動 我們把News Feed翻譯成什么?有一種說法把它叫作“新鮮事”,但因為它的英文是News Feed,似乎有“新聞”這個詞在里頭(其實與新聞無關),我們也可以將它稱為“動態時報”或者“動態消息”。歸根結底,News Feed是一種向用戶提供持續更新內容的數據格式,新聞在這里被平臺加以重新定義了,因為它不像媒體對新聞的定義。現在,Facebook說,我們會把你的朋友在社交媒體上的一舉一動都叫作新聞。 由于這樣的一個定義,扎克伯格講過一句令傳統的新聞工作者為之側目的話:“你們家門口有一只瀕死的松鼠,可能比非洲無論多少瀕死的貧民都會更加引起你的興趣。”這樣的價值觀所代表的東西,對原來的新聞信息業有很大的顛覆。如果我們問一個問題,在沒有社交媒體之前,你每天收到的信息有多少是來自好友,又有多少是來自媒體?你可能會回答說,大部分信息是來自媒體的,只有少部分來自好友。然而今天這兩者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你大部分的信息是來自好友,而不是來自新聞媒體。 這樣一個方式本質上是分享。分享跟搜索有不同的運行機制:搜索用于發現信息,但分享通常來講是由情緒推動的,這兩者的邏輯非常不一樣。 作為一個產品,News Feed的核心是“狀態更新”,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叫作“新鮮事”。在電腦上展示狀態的概念,*早其實是AOL發明的,即AOL做的離線消息。我們看《孵化Twitter》這本書,里面講到Twitter的幾個核心創始人,其中*有名的是杰克·多西(Jack Dorsey),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能不能把AOL的離線信息單獨開發,做成一個應用:一個非常簡潔的設計,一個長方形的對話框,上面寫著你的狀態是什么,配上一個很簡單的更新按鈕。這個創意就導致了后來大家所熟悉的狀態更新這樣一種信息呈現方式。 多西2006年3月21日發了一條推文,這是全世界**條“推”:“我剛剛建立了我的Twttr”(那時還不叫Twitter)。從這條推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所有狀態更新的基礎元素設計都在里面了。 我看到這條推文的時候產生一個聯想:在1876年3月10日,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次成功地用電話傳輸了語音,傳了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他對他的助手說:“沃森,到這兒來,我想見你。”可以發現這兩條信息之間的驚人相似,一個簡單的電話信息和我們知道的狀態更新是非常相似的,而其革命意義也相似。 在《孵化Twitter》里講到整個Twitter的成型。杰克說到,一條狀態信息如果更新的話,之前的狀態就應該被更新的狀態所取代。另外一個核心創始人是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他說狀態更新應該像博客一樣按時間順序展示,就是*新的在*上面。 第三個創始人非常悲慘,*后在整個Twitter故事當中出局了,他說我們要給每一個更新加一個時間標簽,讓人們知道每條狀態更新的具體時間。*后杰克提出了令Twitter成功的迄今為止*重要的一個特征——限制推文的長度為140個字符。由于這些人共同的智慧,導致Twitter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媒介:回歸與創新 作者簡介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政治學博士,擁有11年的平面媒體經驗、6年的電視媒體經驗和3年的網絡媒體經驗,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的人士之一。著有《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信息渴望自由》等,譯有《數字化生存》《人人時代》等,其中《數字化生存》是中國邁入信息時代之際影響zui da 的啟蒙讀物。 2018年,胡泳被全球shou個管理思想家排行榜“全球zui ju 影響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選入雷達榜單,名列可能對未來組織機構的管理和領導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的30位世界思想家之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