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倫理學年鑒2019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8935
- 條形碼:9787522708935 ; 978-7-5227-089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倫理學年鑒2019 內容簡介
《中國倫理學年鑒》由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持編纂。本年鑒秉承學術性、客觀性、前沿性的宗旨,力求反映中國倫理學學術研究和道德實踐的年度總貌。 《中國倫理學年鑒》的編寫始于2011年,至今已出版8卷,其中前4卷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自2015卷起改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倫理學年鑒》2019卷的欄目及內容如下。 特載:對道德建設有重大影響的政府重要文件。 特稿:對年度重大倫理學問題的分析研究或綜述。 研究報告:對國內學者倫理學研究成果的綜述。 論文薈萃:精選并簡介優質的倫理學論文。 著作選介:精選并簡介優質的倫理學著作。 學術動態:對倫理學會議、課題、博士學位論文的介紹。 倫理事件:對年度國內重大倫理事件的整理與發布。
中國倫理學年鑒2019 目錄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特稿
中國倫理學70年
研究報告
2019年倫理學專題研究報告
2019年中國倫理思想史基礎理論研究報告
2019年中國倫理思想與現實問題研究報告
2019年古希臘至文藝復興時期倫理政治思想研究報告
2019年近代西方倫理思想研究報告
2019年現代西方倫理思想研究報告
2019年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報告
2019年生命倫理學研究報告
2019年生態倫理學研究報告
2019年法律倫理學研究報告
2019年經濟倫理學研究報告
2019年科技倫理學研究報告
2019年傳媒倫理學研究報告
論文薈萃
以文化與倫理塑造引領美好生活
孝:中國人*初的哲學思考和文明建構
論倫理共識
公共物品與社會至善
“思無邪”的倫理學推論
阿基琉斯的神性與獸性
古希臘的演說術與修辭術之辯(上、下)
歐里庇得斯悲劇的新酒神精神
《斐多》中的存在與生命
亞里士多德論人自然的政治性
亞里士多德的“宴會之喻”是民主的認識論證明?——《政治學》
第三卷第11章解讀
昆體良對西塞羅演說家德性要求的修正——“好人”論
“不完善”的“至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另一種“至善觀”
從“德性”到“德能”——馬基雅維利對“四主德”的解構與重構
政治功利主義:一種現代國家政治規范
功利主義的兩個基礎——從西季威克對功利主義的證明入手
人性自利與不完美政體——休謨政治現實主義思想探析
霍布斯與現代政治哲學方法論的奠基
勞動的解放:洛克政治哲學中的貨幣問題
兩種康德式的后果主義
康德論道德教育
青年黑格爾與啟蒙——兼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倫理實質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基于“利益”與“道德”關系的視角
論道德研究的自然化面向
道德評價標準的人我分離現象剖析
論道德的保護功能
西方道德概念史的自我與社會
……
著作選介
學術動態
倫理事件
索引/關鍵詞
中國倫理學年鑒2019 節選
有人考察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者認為,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豐富,除了在《論教育學》和《系科之爭》中闡發了他多年的從幼兒到青少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國民教育的見解之外,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尤其是在《實踐理性批判》的“方法論”部分,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他關于道德教育的哲學意義和具體步驟,論證了道德教育的本質不是外在的教條灌輸,而是對每個人的理性本質的內在的啟發,道德教育的方法雖然可以把榜樣的示范當作初級入門的手段,利用人的感性初步形成某種道德習慣,但這還只是道德教育的準備性的**步,真正的道德教育卻在于從這種榜樣的感性激動作用中領會到它的理性的普遍法則,并*終歸結到自己心中的自由意志的自律,這才能使學習者擺脫偽善,從表面的合法性進到真正的道德性。*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倫理學教學法”中也提出了由道德教師來酌情掌握的三階段的技術法規,即面授法、問答法和對話法。這是很實用的。① 有人分析了康德的道德哲學立論方式,認為康德道德哲學的立論方式包括三個主要的層次。首先是底層情結,即立足于普通百姓日常的道德生活,從中去發現和挖掘隱藏在后面的道德原則,而不是引用權威從上至下地向他們頒布道德教條;其次是理性的潔癖,通過純粹實踐理性批判將已經發現的道德原則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超越一切感性經驗之上的自律原則,在純粹邏輯的不矛盾律基礎上建立起為義務而義務的絕對命令,以作為人類道德生活的實踐法則;*后是把底層道德稟賦與純粹理性的道德理想統一起來的人類文化進步的歷史眼光,在這種眼光之下,歷史無非是道德史,進步本質上是道德進步,但這一信念的基礎卻被歸結為某種神秘的“天意”。② 有人分析了康德的“實踐的愛”這一概念。研究者指出,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愛分為病理學的愛和實踐的愛。病理學的愛是自然意義上的愛,因為它不能被命令,所以不能夠成為道德上的義務,而實踐的愛作為道德意義上的愛是我們的一項德性義務。由于病理學的愛是感性的,所以人們能夠對它有一種直觀上的體驗,但“什么是實踐的愛”這一問題在康德那里并不清楚。之前的學者對實踐的愛給出了多種解釋,但這些解釋都沒有完全切中實踐的愛的內涵。康德把實踐的愛定義為善意的準則,而善意應當由行善的意志、善行和智性的愉悅三個部分構成,所以實踐的愛就是要求人們以一種行善的意志去行善,并且在人們的善行中感到一種自我滿足。③ 有人論及了康德的正義思想。研究者認為,康德雖然沒有正義論方面的專著,但具有豐富的正義思想。從義務論的角度看,一種流行的觀點是把康德的義務論等同于正義論。但人們應該注意到:康德把義務分為可以外在強制的法權義務和只能自我強制的德性義務,因此其義務論有法權義務論和德性義務論之分。由于法權義務的履行可以通過外在強制的法律,所以屬于“合法性”即正義的范圍,法權義務論也就完全可以成為一種正義論。對康德而言,合法的即正當的,而正當的即正義的。相反,一切違背法律的行為都為不義。但是,德性義務作為人的一種自我強制,作為“同時是義務的目的”,只能依靠人的內心自覺去履行,這就決定了德性義務論不是正義論。康德背離了古代德性論的傳統,把正義不再視為人的一種基本德性。① 有人考察了與康德的道德動機相關的道德心理。研究者指出,一般而言,康德的倫理學主張,只有出于義務的行動才具有道德價值。但是,針對行為者的道德動機,研究者卻發現在康德那里似乎存在著相互矛盾的解釋。漢森就指出,康德所說的道德動機是一種“多因素決定論”,具體而言,其內在構成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沖突論”,即理性通過約束感性欲望而促發行動;二是“一致論”,即在理性與感性欲望相互協調一致的狀態下所產生的行動。在兩種情況下,行動都可以說具有康德所要求的道德價值。但在前者那里,行為者的內心是壓抑甚至痛苦的;在后者那里,行為者的內心卻是輕松愉悅的。對此,究竟哪一種狀態更具有道德價值,或者說更符合康德的義務論訴求,漢森認為康德的論述并沒有提供清楚的回答。道德動機的“多因素決定論”在康德那里確實存在,而它主要體現于康德不同階段的思考中。但在*終意義上,“道德平靜”才是其道德心理學的核心特征,也正是借助這一理論,漢森所說的“沖突論”與“一致論”之爭才能夠得以較好的解決。② 與康德相比,2019年度中國學界對于黑格爾的研究文獻要少很多,并且總體的研究水平也不足。學界對于黑格爾的研究,大多圍繞其《法哲學原理》展開。
中國倫理學年鑒2019 作者簡介
郭清香,女,1974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200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領域:中國倫理思想史、中西倫理比較研究、宗教倫理學研究等。發表論文多篇,出版有學術著作《耶儒倫理比較研究:民國時期基督教與儒教倫理思想的沖突與融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