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國海洋底棲生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3275
- 條形碼:9787030743275 ; 978-7-03-07432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海洋底棲生物 本書特色
本書可作為國家及地方海洋生物、生態規劃等管理部門的重要參考資料,也可供海洋、水產和院校等科學領域的科研與教學人員參考。
中國海洋底棲生物 內容簡介
本書分別論述了中國海洋大型底棲生物和小型底棲生物多樣性現狀。中國海洋大型底棲生物部分梳理了中國海洋大型底棲生物的調查研究歷史、種類組成和常見種,以及中國海域潮間帶、沿岸淺海、陸架和深海大型底棲生物的分布。中國海洋小型底棲生物部分梳理了中國海域小型底棲生物的研究概述、種類組成和常見類群的形態特征,以及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小型底棲生物的類群組成、數量分布、群落結構與多樣性。
中國海洋底棲生物 目錄
**篇底棲生物概論
**章海洋底棲生物3
**節海洋底棲生物類群3
第二節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的調查研究7
第三節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的物種數10
第四節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生境復雜多樣23
第二篇中國海洋大型底棲生物
第二章中國潮間帶大型底棲生物概述29
**節中國潮間帶大型底棲生物與環境29
第二節中國潮間帶大型底棲生物33
第三章中國沿岸淺海大型底棲生物136
**節中國沿岸淺海大型底棲生物的種類與分布136
第二節中國沿岸淺海大型底棲生物的數量137
第三節中國沿岸淺海大型底棲生物與環境139
第四節中國沿岸淺海大型底棲生物群落140
第四章中國沿海大陸架大型底棲生物147
**節調查歷史和環境特點147
第二節中國沿海大陸架大型底棲生物的物種與分布148
第三節中國沿海大陸架大型底棲生物的數量209
第四節中國沿海大陸架底棲生物群落213
第五節中國沿海大陸架底棲生物與環境231
第五章中國深海大型底棲生物233
**節全球深海環境與深海大型底棲生物233
第二節中國沿海深海大型底棲生物分布236
第六章中國潮間帶的維管植物305
第三篇污損生物
第七章污損生物生物學321
**節海洋污損生物概述321
第二節污損生物生活史中的自由生活階段321
第三節附著或固著生活階段322
第四節濾食和攝食機制324
第五節污損生物與附著基325
第八章污損生物群落生態學327
**節附著期(附著季節)與溫度327
第二節污損生物水平分布與鹽度328
第三節污損生物的垂直分布334
第九章養殖的污損生物356
**節福建廈門灣和圍頭灣網箱養殖的污損生物356
第二節大亞灣馬氏珠母貝網籠養殖的污損生物362
第三節香港網箱養殖污損生物370
第四篇中國海洋小型底棲生物
第十章海洋小型底棲生物研究概述383
**節海洋小型底棲生物383
第二節海洋小型底棲生物的研究概況389
第十一章海洋小型底棲生物研究方法397
**節小型底棲生物的采樣分析技術397
第二節線蟲的個體干重及生物量估算408
第十二章常見海洋小型底棲生物類群415
**節自由生活線蟲415
第二節底棲橈足類420
第三節其他小型底棲生物類群425
第十三章渤海的小型底棲生物432
**節渤海小型底棲生物類群組成及分布432
第二節渤海自由生活線蟲群落結構與多樣性440
第三節渤海小型底棲生物的沉積環境污染評價448
第十四章黃海的小型底棲生物454
**節黃海小型底棲生物類群組成與分布454
第二節黃海自由生活線蟲群落結構與多樣性469
第三節中國黃海發現和描述的常見自由生活線蟲474
第四節黃渤海常見底棲猛水蚤485
第十五章東海的小型底棲生物493
**節東海小型底棲生物類群組成與分布493
第二節東海自由生活線蟲群落結構與多樣性513
第三節中國東海發現和描述的自由生活線蟲522
第十六章南海的小型底棲生物532
**節南海小型底棲生物及線蟲群落結構與分布532
第二節中國南海發現和描述的自由生活線蟲553
參考文獻561
中國海洋底棲生物 節選
**篇底棲生物概論 海洋底棲生物 **節海洋底棲生物類群 海洋底棲生物(marine benthos):海洋底棲生物是棲息在海洋基底表面或底內的生物,是浮游生物(plankton)、游泳生物(nekton)和底棲生物(benthos)三大海洋生態類型之一。底棲生物獨占海底空間而有別于其他兩類水體生物,是三大類型中物種*多、生物學*復雜多樣的生態類型。 一、桉個飩大小區分底棲生物類群 國家海洋局制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7年發布、2008年實施的《海洋調查規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將底棲生物界定為:棲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內的生物。在海洋中,這類生物自潮間帶至水深大于萬米以上的超深淵帶(深海溝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種類*多的一個生態類型,包括大多數海洋動物門類、大型和微型定生海藻類和海洋種子植物。依個體大小,凡被孔徑為0.5mm套篩網目所截留的生物,稱為大型底棲生物(macrobenthos)。凡能通過孔徑為0.5mm套篩網目,而被孔徑為0.042mm所截留的生物,稱為小型底棲生物(meiobenthos)。 之后,又提出微型底棲生物(microbenthos)類群,其被定義為生活于沉積物表面和底內的、不能通過0.2^m濾膜的所有單細胞原核和真核微型生物,包括光合自養和異養(含混合營養)的類群。微型底棲生物分為3個粒徑級:粒徑>20μm的微小型(micro級),2~20μm的微型(nano級),0.2~2μm的微微型(pico級)。按分類系統,微型底棲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s)、真核微藻(eukaryotic microalgae)及原生動物(protozoa)。此外,還包括真菌和病毒。 因此,按海洋調查規范國家標準,海洋底棲生物按個體大小分為3類:大型底棲生物、小型底棲生物、微型底棲生物。本書第二篇論述大型底棲生物,第四篇論述小型底棲生物。 二、底表和底內底棲生物 底表底棲生物(epifaunal benthos):底表底棲生物是棲居于底質表面的生物,是底上底棲生物的同義詞。底表底棲生物與底內底棲生物分別棲息于海底的不同立體空間。底表底棲生物 4國海洋底棲生物 營固著(settled)或附著(sedentary)生活,或在海底爬動。有些能作短距離游泳,稱為游泳底棲生物,如鲆、鰈、鰨等魚類和一些蝦類;還有些白天潛在海底,夜間上浮,如糠蝦,稱浮游底棲生物。這也表明,海洋三大生態類型有些種不能被絕對劃分為某一個類型。 底內底棲生物(infaunal benthos):底內底棲生物主要埋棲于軟相海底,包括直接埋棲和 構筑棲管埋棲。直接埋棲的有紐形動物、自由生活的部分線蟲、部分多毛類和寡毛類環節動物、星蟲和螠蟲、部分腹足綱和雙殼綱、蛛形綱節肢動物、棘皮動物部分種。構筑棲管埋棲的有管棲多毛類、管棲端足類、角貝等。少部分動物可鉆孔穴居于木材或巖石穴內。 三、底棲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地位 生態系統存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體現在食物鏈網中。食物鏈由幾個級別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海洋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包含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3種類型的生物在食物鏈網中相互關聯和依存,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中扮演著不同角色。 底棲生物群落(benthic community)內部存在著密切的營養關系,也與水體生物(浮游和底棲生物)有著營養關系,即攝食和被攝食關系。底棲生物涵蓋了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producer)(海藻和底棲硅藻等)、消費者(consumer)(底棲魚類、蝦和貝等)、分解者(decomposer)(底棲細菌、古菌和真菌等)的部分種。底棲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轉化金字塔中,處于其底層和中層,即處于食物鏈的前幾級。處于食物鏈**級的是植食底棲生物,如鮑、藻蝦吃大型海藻,紅樹林灘涂的一些蟹吃掉落的紅樹植物的落葉;處于食物鏈第二級的是濾食性底棲生物,如雙殼類用鰓濾食浮游生物、小型底棲生物及碎屑;處于食物鏈第三級的是肉食性底棲生物,如一些螺、蟹和鲆、鰈、鰨等底棲魚類。食物鏈層次之間的轉換率約為1/10,故闡明底棲生物數量變動規律及其與海洋生物生產力和海洋生物資源的關系,對海洋水產生產有重要意義。 四、世界底棲生物的物種數和豐度 1.物種數 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計劃(Census of Marine Life,CoML)前,即20世紀末,全球已經描述 和鑒定了23萬種海洋生物,至2010年普查結束,又增加了2萬多個新種。至今全球已經記錄了25萬種海洋生物(邵廣昭,2011;Castro and Huber,2010)。全球海洋底棲生物的種數占海洋生物種數的80%~90%,其中海洋動物中有60%以上是大型底棲生物(李新正等,2010)。 2.豐度 大陸架淺海區,尤其是水深約在50m以淺的近岸帶,底棲生物現存量和生產力*高,密度也*大。在大陸架以外的海域,其生物量和密度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減少;在大陸架范圍內,則隨緯度的降低而減少。高緯度海區生物量較高,密度較大,但生物的種數較少,生命周期一般較長,生長速度也較慢,往往幾年才能長成。在低緯度的熱帶海域,生物量和密度都較低,但種數較多,生命周期較短,一年或幾個月即可長成。在北溫帶和寒帶淺海,每平方米海底生物量有數十克或數百克,甚至超過千克。例如,暖溫帶的黃海和渤海,底棲生物平均生物量為34g/m2;在熱帶海域,一般每平方米海底的生物量僅有幾克到幾十克,如南海北部海底平均生物量為10g/m2。在大陸架以外的深海帶,底棲生物量顯著降低,到大洋深淵底每平方米只有1g或不到1g(表1-1)。n.A.津克維奇等學者對世界海洋中底棲生物現存總量估算為66億t,也有人估算為96億t(劉瑞玉和崔玉珩,1987)。 五、國外海洋底棲生物調查與研究 海洋底棲生物調查歷程,是從潮間帶至沿岸港灣,以及大陸架至深海;從生物分類到生態;從零星分散的調查采集到船只調查;從大型底棲生物至小型和微型或微微型底棲生物。發達國家對海洋底棲生物調查開展得較早,目前絕大多數的海洋國家都開展了海洋生物研究。海洋調查工作要依賴于調查船。 英國:著名的進化論創始人查爾斯 達爾文(Charles Darwin)隨貝格爾艦(H.M.S.Beagle),自1831年起環球考察了5年,對自然界,特別是對沿岸和海島的海洋生物進行了考 6國海洋底棲生物 察和標本采集。5年考察所激發的思路,促成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形成。此外,達爾文解釋了珊瑚礁(環礁)的形成過程,至今仍為人們所承認。他撰寫的兩大卷蔓足類底棲固著生物著作,至今仍是蔓足類分類研究的主要文獻(Castro and Huber,2010; Darwin,1851,1854)。 英國的“挑戰者”號(HMSChallenger)是由軍艦改裝的木制調查船,于1872年12月7日至1876年5月26日進行了首次全球海洋科學考察。三年半的航程達68890n mile(1n mile=1.852km),對除北冰洋外的全球各大洋都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海洋生物、地質、化學和物理等學科,在492個站位上進行了水深測量,在133個站位上進行了深水拖網生物取樣,采集到大量的底棲生物、浮游生物和深海魚類標本、水樣和沉積物樣品,發現了4400多種海洋生物。1880年成立了“挑戰者”號出版委員會,對生物標本進行了研究。至1895年,編寫了《“挑戰者”號航海考察科學成果報告》巨著50卷,包括大量底棲生物新種,特別是深海種。 英國著名的大英博物館收藏了許多世界海洋生物標本,包括許多新種的模式標本。 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于1903年創建,從事海洋生物研究。1925年開始全面研究海洋,該所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大的海洋研究所。研究所下設海洋地質、海洋生物和大洋3個研究部。擁有5艘海洋科考船,至今航程近400萬nmile。出版物有《斯克里普斯研究所通報》《斯克里普斯論文匯編》等。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于1930年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888年在大西洋海岸伍茲霍爾建立的海洋生物研究所。其設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等5個研究室。有4個大型實驗室,4艘研究船和阿爾文號潛水器。船隊航程10萬n mile,出版物有技術報告、論文匯編及季刊《海洋》等。 蘇聯:蘇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HHcrmyT OKeaHonorHH hm.HpmoBa AH CCCP)于1946年成立,由1939年的蘇聯科學院海洋研究室擴建而成。總部在莫斯科,設5個研究部、28個研究所和若干研究組,從事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另有3個分所。有勇士號等10多艘調查船及3個水下調查裝置。該所對世界各大洋及極地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也對蘇聯周圍十大海域進行了深入調查和研究。確定了大洋生物分布基本規律,對污損生物有較為詳盡的研究。該所已出版論文集100多部,包含底棲生物專輯。主要刊物有《海洋學》等。研究所于1962~1974年編寫了五卷10冊《海洋學”叢書,其中2冊海洋生物學論述了海洋生物結構和海洋生物生產力。 日本:20世紀,日本就對其周邊海域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調查研究。有關底棲生物的各門類,從海藻到無脊椎和脊椎動物研究都較深入,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例如,岡村金太郎的《日本海藻志》岡田要等55人合編的《新日本動物圖鑒》上、中、下3卷,給出了7500種動物形態圖;內海富士夫的《日本原色海岸圖鑒》。日本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西側的海山發現了日本鰻鱺的產卵場。 其他:挪威等歐洲國家及加拿大、中美和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南亞等濱海國家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