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基層醫務人員婦幼營養培訓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8738
- 條形碼:9787030738738 ; 978-7-03-07387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層醫務人員婦幼營養培訓手冊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組織**專家編寫,全書分為五篇,包括基礎理論篇、高級理論篇、技能篇、臨床實踐篇和婦幼營養門診。本書系統地介紹了婦幼營養知識,旨在加強婦幼營養門診建設、提升人員能力,更好地實施合理膳食和婦幼健康促進行動,保障婦女兒童健康權益,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維護生殖健康,從而從源頭和基礎上提高國民健康水平。
基層醫務人員婦幼營養培訓手冊 目錄
**篇 基礎理論篇
**章 營養學基礎 3
**節 宏量營養素和能量 3
第二節 微量營養素 13
第二章 食物營養價值 21
第三章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及膳食指南 28
**節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基本概念和應用 28
第二節 中國居民膳食參考攝入量 30
第三節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 36
第四章 婦幼人群的特殊生理和營養需要 39
**節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39
第二節 嬰幼兒 47
第二篇 高級理論篇
第五章 生命早期營養 53
**節 DOHaD理論與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 53
第二節 生命早期發育的可塑性 57
第三節 生命早期營養對成年期慢性病的影響 63
第六章 國內外婦幼營養研究進展 76
**節 國際婦幼人群健康相關政策措施 76
第二節 中國婦幼人群健康相關政策措施 79
第三節 婦幼人群健康發展相關成果 83
第七章 熱點問題綜述 90
**節 母乳喂養和母乳營養成分 90
第二節 營養補充劑 93
第三節 生命早期腸道菌群的定植和演變 95
第四節 輔食添加 98
第五節 妊娠期能量攝入量和妊娠期糖尿病 102
第三篇 技能篇
第八章 膳食調查 109
**節 膳食調查方法 109
第二節 膳食調查結果的評價 122
第九章 營養狀況評價 126
**節 膳食評價 126
第二節 人體測量 129
第三節 實驗室檢查 136
第四節 臨床檢查 142
第五節 臨床營養風險篩查評價工具 143
第十章 臨床營養治療及食譜編制 146
第四篇 臨床實踐篇
第十一章 膳食指南臨床應用 151
**節 備孕期 151
第二節 妊娠期 154
第三節 哺乳期 160
第四節 母乳喂養 165
第五節 嬰幼兒喂養 175
第六節 學齡前兒童 186
第七節 學齡兒童 191
第十二章 常見婦幼人群營養性疾病 197
**節 妊娠前肥胖與多囊卵巢綜合征 197
第二節 妊娠期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201
第三節 妊娠嘔吐 204
第四節 妊娠合并糖尿病 207
第五節 妊娠期鐵缺乏及缺鐵性貧血 213
第六節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218
第七節 妊娠期血脂異常 222
第八節 妊娠期便秘 226
第九節 妊娠期體重增長異常 229
第十節 嬰幼兒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233
第十一節 嬰幼兒超重肥胖 237
第十二節 嬰幼兒慢性腹瀉 240
第十三節 嬰幼兒鐵缺乏與缺鐵性貧血 243
第十四節 嬰幼兒鋅缺乏 247
第十五節 嬰幼兒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 249
第十六節 嬰幼兒食物過敏 253
第十七節 嬰幼兒飲食行為問題 257
第十三章 臨床應用示范病例分享 261
**節 多囊卵巢綜合征與妊娠前肥胖 261
第二節 妊娠前肥胖及妊娠早期體重增長異常 264
第三節 素食者妊娠期糖尿病 268
第四節 妊娠期糖尿病 272
第五節 妊娠期合并腎病綜合征 276
第六節 嬰幼兒營養不良 279
第七節 嬰幼兒超重肥胖 283
第八節 嬰幼兒慢性腹瀉 287
第九節 嬰幼兒鐵缺乏癥 289
第十節 嬰幼兒鋅缺乏 291
第十一節 嬰幼兒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 293
第十二節 嬰幼兒食物過敏 294
第十三節 嬰幼兒飲食行為問題 296
第五篇 婦幼營養門診
第十四章 婦幼營養門診的背景及意義 301
**節 開展婦幼營養門診的背景 301
第二節 開展婦幼營養門診的意義 303
第十五章 婦幼營養門診的基本要求 309
第十六章 婦幼營養門診的診治程序 318
**節 備孕女性診治程序 318
第二節 妊娠期診治程序 325
參考文獻 329
基層醫務人員婦幼營養培訓手冊 節選
**篇營養學基礎 機體需要不斷從外界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和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活動。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稱為營養素,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需要的營養素約有50種,歸納起來可分為五大類,即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中,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可提供能量,機體需求量大,統稱為宏量營養素;礦物質和維生素不直接提供能量,且在體內的含量相對較低,統稱為微量營養素。各種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和營養素能否滿足機體的生理需要,如何通過合理的食物搭配構成平衡膳食以全面滿足人體的需要,這些問題對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長發育,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至關重要。 **節 宏量營養素和能量 一、蛋白質 蛋白質是機體細胞、組織、器官的重要組成成分,同時也是各種功能因子的重要組成成分。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人體內的蛋白質始終處于不斷分解和不斷合成的動態平衡,成人體內每天約有3%的蛋白質被更新,因此機體需要不斷攝取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組成 蛋白質主要由碳、氫、氧、氮4種元素組成,有些蛋白質還含有硫、磷、鐵等元素。蛋白質的基本構成單位為氨基酸,構成人體蛋白質的基本氨基酸有20種,這些氨基酸以不同數目、排列順序及空間結構結合,構成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蛋白質,發揮不同的生理功能。蛋白質被水解后的次級結構稱為肽,含10個及以上氨基酸殘基的是多肽,含10個以下氨基酸殘基的是寡肽,其中只有3個和2個氨基酸殘基的分別稱為三肽和二肽。 1.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指人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需要,必須從食物中直接獲取的氨基酸。構成人體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有8種為成人必需氨基酸,包括賴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纈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而對嬰兒來說,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 2.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體內能夠自身合成,不一定需要食物蛋白質供給的氨基酸,如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脯氨酸、絲氨酸、天冬氨酸。 3.條件必需氨基酸(conditionallyessential aminoacid)某些氨基酸在正常情況下能夠在體內合成,為非必需氨基酸;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由于合成能力有限或需要量增加,不能滿足機體需要,必須從食物中獲取,變成必需氨基酸,因此稱為條件必需氨基酸。例如,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體內可分別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轉變而成,當膳食中的蛋氨酸和苯丙氨酸供給不足,或由于某些原因機體不能轉化(如苯丙酮尿癥患者)時,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就必須從食物中獲取。 1.氨基酸模式(amino acid pattern)食物中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直接決定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蛋白質中各種必需氨基酸的構成比例稱為氨基酸模式。計算氨基酸模式時常將色氨酸含量定為1.0,然后分別計算其他必需氨基酸與色氨酸的相應比值,人體和幾種常見食物中的蛋白質氨基酸模式詳見表1-1-1。 2.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有些食物蛋白質中雖然含有種類齊全的必需氨基酸,但是氨基酸模式與人體蛋白質氨基酸模式差異較大,其中一種或幾種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對較低,導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體內不能被充分利用,這些含量相對較低的必需氨基酸稱為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低的稱為**限制氨基酸,余者依此類推。 食物蛋白質氨基酸模式與人體蛋白質越接近,必需氨基酸被機體利用的程度就越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也相對較高。根據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將食物蛋白質分為三類。 1.完全蛋白質 這類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氨基酸模式與人體蛋白質接近,為優質蛋白質,或稱完全蛋白質。其不僅可維持成人的健康,也可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奶、蛋、魚、肉等動物蛋白及大豆蛋白都屬于完全蛋白質。 2.半完全蛋白質 這類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雖然種類齊全,但比例不適宜,其中某些氨基酸的數量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它們可以維持生命,但不能促進生長發育。例如,小麥中的麥膠蛋白含賴氨酸很少,為半完全蛋白質。 3.不完全蛋白質 這類蛋白質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單純靠它們既不利于促進生長發育,也不利于維持生命,如玉米膠蛋白、動物結締組織中的膠原蛋白等。 (四)蛋白質的功能 1.人體組織的構成成分 蛋白質是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骨骼和牙齒含有大量膠原蛋白,指(趾)甲中含有角蛋白;細胞從細胞膜到細胞內的各種結構中均含有蛋白質。 2.構成體內各種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調節生理功能 構成催化體內物質代謝的酶,如消化酶、過氧化物酶、膽堿乙酰化酶;構成調節生理過程的激素,并維持內環境的穩定,如生長激素、胰島素、甲狀腺素;構成發揮免疫調節作用的抗體;構成具有物質運輸和交換功能的載體蛋白和通道蛋白;維持體液滲透壓和酸堿度;參與血液凝固、視覺形成、人體運動等。 3.供給能量 當碳水化合物、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時,蛋白質可被直接氧化分解而釋放能量,1g食物蛋白質在體內產生約4kcal(16.7kJ)的能量。 4.肽類的特殊生理功能 近年來研究發現,直接從腸道吸收進入血液的活性肽具有多種重要的功能。它們不僅作為氨基酸的供體,而且是一類生理功能調節物。 (五)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代謝 膳食中蛋白質的消化從胃開始,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蛋白質變性、水解成小分子多肽和游離氨基酸。小腸是蛋白質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由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將蛋白質分解為寡肽和少量氨基酸,在被小腸黏膜細胞吸收后,這些寡肽和氨基酸進入肝門靜脈,繼而被運送到肝臟和其他組織器官利用。少數蛋白質大分子和多肽可直接被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質經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與體內組織蛋白降解產生的氨基酸(內源性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分布于體內不同部位并參與代謝,稱為氨基酸池。進入細胞的氨基酸主要被用來重新合成人體蛋白質,使機體蛋白質不斷更新和修復。未被利用的氨基酸則經代謝轉變成尿素、氨、尿酸和肌酐等,由尿和其他途徑排出體外,尿氮占總排出氮的80%以上。 攝入氮的量和排出氮的量之間的平衡狀態稱為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當攝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時稱為零氮平衡(zero nitrogen balance),健康成人應該維持零氮平衡并富余5%的氮。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孕婦、恢復期患者等應保證適當的正氮平衡(positive nitrogen balance),以滿足機體對蛋白質額外的需要。饑餓、疾病及老年時往往處于負氮平衡(negative nitrogen balance),應盡可能減輕或糾正,以保持健康、促進疾病康復和延緩衰老。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評價食物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1.蛋白質含量 是評價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的基礎。 2.蛋白質消化率(protein digestibility)不僅反映了蛋白質在消化道內被分解的程度,同時還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不同的食物,或同一種食物的不同加工方式,其蛋白質的消化率都有差異,如一般動物性食物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高于植物性食物。測定蛋白質消化率時,無論是以人還是以動物為實驗對象,都必須檢測實驗期內攝入的食物氮、排出體外的糞氮和糞代謝氮,再用下列公式計算。糞代謝氮是指腸道內源性氮,是實驗對象在完全不攝入蛋白質時糞中的含氮量。 蛋白質真消化率(%)=[食物氮–(糞氮–糞代謝氮)]/食物氮×100% 上式的計算結果是食物蛋白質的真消化率。在實際應用中,往往不考慮糞代謝氮。這樣不僅實驗方法簡單,而且所測得的結果比真消化率要低,因此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這種消化率稱為表觀消化率。 蛋白質表觀消化率(%)=(食物氮–糞氮)/食物氮×100% 3.蛋白質利用率 即蛋白質被機體利用的程度,常用指標如下。 (1)生物價(biological value,BV):蛋白質生物價是反映食物蛋白質經消化吸收后,被機體利用程度的指標,生物價越高,表明其被機體利用的程度越高,可避免未利用的氨基酸經肝、腎代謝而釋放能量或由尿排出多余的氮,從而大大減輕肝、腎負擔。 (2)蛋白質凈利用率(net proteinutilization,NPU):反映食物蛋白質被利用的程度,包括食物蛋白質的消化和利用兩方面。幾種常見食物蛋白質量見表1-1-2。 4.蛋白質互補作用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使不同食物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相互補充,以提高混合膳食蛋白質營養價值的作用稱為蛋白質互補作用。例如,面粉缺乏賴氨酸,玉米缺乏色氨酸,大豆富含賴氨酸、色氨酸。三者混合食用時,其蛋白質生物價可提高到與肉、魚類相當的水平。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