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靈璧記憶(全3卷6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34710
- 條形碼:9787520534710 ; 978-7-5205-3471-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靈璧記憶(全3卷6冊)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全面、客觀、真實、生動記錄安徽省靈璧縣這個千年古縣人文歷史、民俗風情和人物掌故的大百科全書。全書編撰體例合理,行文流暢生動,篇幅長短適宜,且圖文并茂,全書雖然字數多達235萬字,但是由一篇篇精短文章組成,使人能夠在碎片化時間里享受輕松閱讀之樂。
靈璧記憶(全3卷6冊) 內容簡介
《靈璧記憶》以《風情卷》之“鄉愁篇”“鄉俗篇”“鄉珍篇”“鄉遺篇”、《往事卷》之“事跡篇”“事業篇”“事件篇”“事理篇”、《人物卷》之“英雄篇”“英才篇”“英博篇”“英范篇”的嚴整結構布局整體,共三卷六冊十二篇四十八目,薈萃1200多篇文稿,集結270萬文字;以紀實的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靈璧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那人、那事、那物、那景、那情、那理。給后人留下一面鏡子,可以識美丑、辯對錯、明得失;留下一把梯子,可以升境界、開視野、長見識;留下一池“粬子”,可以釀美酒、溫舊夢、釋情懷。
靈璧記憶(全3卷6冊) 目錄
序言:好書不厭百回讀
鄉愁篇
故人印象
風雪中父親送我起程
異稟老人和他的信攤兒
張豁鼻子
母親的為人
禿子叔
平凡的母愛
煙火深處的母親
幛桌先生
“何仙姑”下神
母親為我打補丁
生產隊長
表兄
三先生
四姐
老姐
千針萬線慈母情
大妗子和她的桃園
大棗樹和小侉奶
她和那即將消失的風景
故園情思
故鄉的老井
梨花深處看下樓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澮塘溝掠影
那山
捧起煎餅想起娘
消失的城河槌歌
我家門前的老槐樹
老家水塘魚趣多
家鄉那條船路溝
心中的那片山楂林
黃泥溝岸槐花香
老家的油菜園
我的母校尤集聯中
一行白鷺上青天
生計流年
棉事
楊皮匠和他的皮匠鋪
拾糞記
鏟麥茬
淘井
桑木扁擔
我的扒鍋匠生涯
拖車
推磨
瘋狂海吃“瞎貓尖”
打螞蚱
姜莊老油坊
種棉花
打繩
牛行人
魚行
老糟坊
老茶館
老客棧
老染坊
鐵匠
木匠
鞋匠
剃頭匠
打場
獨輪車
糞箕子
吆喝聲聲
蓮花落
軋棉花
做賣鞋
脫土坯
看青
收生婆
割牛草
打牛鞭
蓋婚房
俺村的莊稼地
耩地
麥收
漚綠肥
曬白芋干
編席
搶刀磨剪子
紅麻記事
喂牛
挖野菜
挖汪泥
牛獸醫
牛屋
貨郎挑
換大米
泥囤子
煙火人生
窗戶
偷瓜
捅馬蜂窩
聽大鼓
張營街上的涼粉攤
來之不易的鐵環
一封沒有發出的“遺書”
抗疫標兵
體育生劉傳賀的故事
有一種崩潰在瞬間
事業篇
靈北有個抗日中學
我們的抗日流動學校
晏灣那座無名烈士墓
一張永遠通行的路條
千年一曲“周家班”
縣泗州戲劇團的發展歷程
靈璧文學社的那些人和事
一束文學新葉
那年的文學盛會
《磬鄉文學》花開磬鄉
彰磬石幽韻揚磬鄉美名
老樹春深更著花
我的雕塑之路
這些年我縣文化事業的發展
城鄉文化融合交響曲
滿園春色話曲藝
鄉音鄉情傳鼓韻
琴書傳承有來人
演藝明星雅客西
奇石文化園導游
游集有個民間收藏館
“天一園”主的石緣
禱辦小學
靈璧中學回眸
家鄉的“戴帽中學”
有這么一群民辦教師
縣辦大學
九頂農民大學創辦記
走進靈璧縣高級職業技術學校
1991年我縣的教育工作
55名女童重返校園
縣農廣校實踐教學結碩果
功不可沒的三中計算機應用培訓班
闖出一片新天地
體育寶地“燈光球場”
靈璧西醫**人
縣中醫院創建合格醫院
縣醫療衛生事業成績斐然
農村合作醫療初試
臺田和臺田溝
主攻白芋的年月
煙葉走紅的年代
話說“廁所革命”
令人羨慕的萬元戶
*值得回味的三項改革
雙孢菇開出致富路
汴水之濱小康村
天清氣朗看卞莊
星光村里好光景
文明花開文明村
嚴控耕地“農轉非”
“一卡通”通進農民心底
堤灘發包帶來的變化
九頂園藝場的好時光
忘我奉獻為扶貧
“合工大”砂壩扶貧記
走出扶貧新路子
九頂水庫譜風流
黃河防汛史話
老照片背后的治淮往事
睢水的變遷
新汴河,水利史的一座豐碑
潼河三八閘誕生記
抓機遇興水利開新局
邱廟鄉給畜禽上健康保險
位居全省第二的畜牧業
碩士“豬官”譜風流
養牛專業戶的坎坷路
家畜配種站
成績斐然的農機化事業
農電管理的風雨歷程
自從有了“話匣子”
婁莊鎮廣播網絡全覆蓋
縣化肥廠創建“無泄漏工廠”
縣磷肥廠下氣力治理污染
農機一廠與榨油機組
縣竹器社的風雨路
工商企業改革的三種嘗試
縣大理石廠發展紀實
草根技工的技改路
一塊石碑一段佳話
靈璧水泥廠興衰錄
又聽村頭“叮當”聲
一個改制企業的成功之路
想起小時候的馬車站
靈璧**盞紅綠燈
“六路”通達促發展
家鄉新汴河上的橋
我的搖把子電話情緣
電報,曾與我們息息相關
百年滄桑說照相
靈璧快遞**單
齊心治理環城河
我眼中的靈城變遷
這幾年的社會治安工作
政務服務創新爭優
我們的招商引資工
靈璧記憶(全3卷6冊) 節選
風雪中父親送我起程 趙遠利 坐在高速奔馳的高鐵上,溫暖而舒適。小桌上的茶杯里裊裊地騰起一縷縷茗香,不時有旅客和列車員從走道穿過。我看看手表,大概兩個小時可以到達南京,于是昏昏欲睡,眼前雜志上的字跡漸漸模糊,耳邊的輕聲細語也漸漸遠離我的世界。 不知過了多久,忽然有人喊了一聲:“下雪啦,下雪啦!”車廂里的人都一齊向車窗外望去,我也猛地驚醒,抬起頭向車窗外望去,只見漫天遍野的雪花大片大片地落下來,鐵道兩邊的山巒、原野、樹木、村莊都蒙上了一層白茫茫的細紗。江南的冬天很少下雪,不過這兩年冬天杭州都下了大雪,雪后的西湖銀裝素裹,宛如仙境,美得令人窒息,我們盡情地欣賞了難得一見的斷橋殘雪的美景。記得前年冬天大雪鋪地,單位因此還放了兩天假,著實讓我們開心了兩天,既欣賞了雪景,又放松了身心。 是的,是雪,窗外真的下大雪了!望著窗外飛舞的雪花,我想起了家鄉山村的下雪天,特別是當年我讀師范一年級的時候那場大雪。那一年正月十六師范學校開學,因為連續下了幾天的大雪,地上的積雪已經有半尺多厚,我家屋檐上掛著一排半米多長的冰凌。開學的日子到了,我望著漫天飛舞的雪花,皺著眉頭對父親說;“雪太大了,我晚兩天再去上學吧?”父親聽完,沉思了半晌,才說:“讀書寫字是學生該做的事兒,就像農民種莊稼一樣,開學了就該去上學,難道可以在家里睡懶覺享清福,不去上學嗎?”我知道我是拗不過父親的,于是只好默默地整理自己的行李。父親推著家里那輛破舊的自行車,帶著我去十多里外的游集鎮坐班車。 一開始父親讓我坐在自行車后座上。父親氣喘吁吁,佝僂著腰,上身盡量前傾,兩只腳費力地一上一下地蹬著車子。僅僅騎了一小段路,頭上就直冒熱氣,汗水順著頭發往下滴。我從車后座跳下來,對父親說:“雪太厚,又上凍,路太滑,我還是下來走著吧!” 父親依然倔強地說:“你上來吧!我帶得動你的。” 我故作埋怨地回答:“坐在車子上不舒服,還不如走著呢!” “哦,那好吧!推著車子走也好,我們邊走邊聊。”父親下了車,一下子沒有了原先的嚴厲,笑呵呵地看著我說。 路上沒有一個行人,鋪滿大雪的鄉間小路只有幾行稀疏的腳印。雪花像柳絮漫天飛舞著,落在父親的頭發上、肩上,可是他的步伐卻是那么堅定和穩健。父親邊走邊說:“村子后邊那塊菜地可以申請做一處宅基地,準備給你蓋三間大瓦房,等將來給你娶媳婦住。” 我耳朵聽著父親滔滔不絕的絮叨,心里卻有點不耐煩,說這些干什么呢?仿佛這些事情與我毫不相干。我們走到張東湖村的磚窯廠,自行車輪胎上沾滿了雪,連推車都很費力了,于是我對父親說:“我自己去鎮子上坐車,你回去吧!”可是父親卻不放心,就把自行車放在磚窯廠,還是堅持送我到游集鎮。 北風夾雜著細細碎碎的雪花,在半空里斜斜地掠過。鎮子的街道上有幾位乘客也在等車,他們聊著天,嘴里冒著熱氣,雙手插在袖筒里,跺著腳,轉著圈,仿佛這樣就可以暖和一些。我和父親也加入他們的“取暖行動”。我怕等車的時間太長,再一次勸父親回去,可是他還是堅持著說:“等你上了車,我才能放心回去。” 終于等到車過來了,乘客們一擁而上,父親不顧腳下濕滑,扛著沉重的行李,仿佛一位沖向終點的賽跑運動員,速度比我這個大小伙子還快。我上了車,他讓我坐在車窗的位置,又轉身叮囑說:“記著下車拿著自己的行李,包里還有兩個煮好的雞蛋,路上餓了吃,到學校里要好好讀書。” 車開動了,我擦了擦車窗上的水霧,透過模糊的玻璃,看到了父親臉凍得通紅。他朝我揮了揮手,目送著我離去。父親那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身影越來越小,*后消失在茫茫的飛雪中。 從初中到師范,從大學到我參加工作,在這條通往外面世界的小小山路上,父親就是這樣一次一次地送著我去上學、去上班,支撐著他的是單薄的身軀,還有那對子女滿含期待的堅定信念——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出人頭地,會為這小小的家庭爭光。因此在這條崎嶇不平的山路上,父親送我上學的身影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在以后的日子里,無論我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夠勇敢面對,激勵著我不斷向前。 歲月流逝,花開花落,一個個平淡無奇的故事隨著風雨消逝,有多少聚散離合在記憶中淡去,但是每當雪花飛舞的日子,我就會想起那條崎嶇的山路,想起父親那個雪天送我去師范讀書的情景…… P3-5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