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詩仙李白在濟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33379
- 條形碼:9787520533379 ; 978-7-5205-333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仙李白在濟寧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研究李白山東行旅與詩蹤是對于李白研究的細化與深化,也是李白研究的新貢獻。本書深入研究李白山東行旅與詩蹤對于山東與濟寧地方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意義。本書深入研究李白的山東行旅與詩蹤,也是自義晚年生活價值的重放光彩。
詩仙李白在濟寧 內容簡介
李白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短暫的一生中有二十余年是在東魯(今濟寧)度過的,李白在此期間寫出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詩歌思想藝術有新的提升。 本書主要介紹李白的傳奇人生、思想,李白移家濟寧二十余年的詩蹤以及李白、杜甫的交往,深入解讀李白在東魯的詩歌創作。李白和他的詩歌中所表現的萬丈豪情,勃發著昂揚進取的盛唐精神,是高度的文化自信,這正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閃光的珍寶,也是我們要承繼和弘揚的精神。
詩仙李白在濟寧 目錄
生于盛唐
本家隴西人 先為漢邊將
高冠佩雄劍 倒披紫衣裘
身在江湖 心在魏闕
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狂傲不羈的性格
李白與東魯(濟寧)
我家寄東魯 誰種龜陰田
李白寓家任城二十三年
東魯尋李白
兗州廿載是仙家
李白來山東 家居在兗州
雙曜相聚瑕丘城 李白杜甫在兗州
千里若在眼 萬里若在心
呼童烹雞酌白酒 兒女嬉笑牽人衣
詩酒英豪
李白的三個粉絲
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詩酒英豪 醉歌濟寧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贈瑕丘王少府
寄遠其十
東魯門泛舟二首
嘲魯儒
早秋贈裴十七仲堪
魯東門觀刈蒲
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
詠鄰女東窗海石榴
大庭庫
贈范金鄉二首
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魯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張子還嵩陽
送梁四歸東平
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
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游河北
東魯見狄博通
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于逆旅見贈
魯中都東樓醉起作
贈從弟冽
送薛九被讒去魯
別魯頌
齊有倜儻生 古風其十
客中作
答從弟幼成過西園見贈
送友人
梁甫吟
游泰山(其一)
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
答友人贈烏紗帽
南陵別兒童入京
秋獵孟渚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訪道安陵遇蓋寰為余造真篆臨別留贈
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篆畢歸北海
贈任城盧主簿潛
將進酒
行路難三首
送范山人歸泰山
送楊山人歸嵩山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
魯郡堯祠送吳五之瑯琊
別中都明府兄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送族弟凝至晏蟈單父三十里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
送族弟單父主簿凝攝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橋卻回棲霞山留飲贈之
宴陶家亭子
送方士趙叟之東平
送蔡山人
戲贈杜甫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
雪讒詩贈友人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夢游天姥吟留別
沙丘城下寄杜甫
魯中送二從弟赴舉之西京
留別西河劉少府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聞丹丘子于城北山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鳳遺跡仆離群遠懷亦有棲遁之志因敘舊以寄之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
古風其二十
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
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
送楊燕之東魯
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
寄東魯二稚子
贈武十七諤并序
魯郡葉和尚贊
金鄉薛少府廳畫鶴贊
琴贊
任城縣廳壁記
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并序
附錄:杜甫在東魯(濟寧)的詩
登兗州城樓
題張氏隱居二首
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
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
對雨書懷走邀許主簿
贈李白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參考書目
后記
詩仙李白在濟寧 節選
生于盛唐 李白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無與倫比的一代詩仙,他以獨特的成就,把中國的詩歌藝術推上了頂峰。一棵參天的大樹,有賴于生存的肥沃土壤和氣候。偉大的天才詩人李白,他的橫空出世,有賴于盛唐的肥沃土壤和氣候,也就是盛唐的社會環境。這個社會環境,包含著物質方面、精神方面,還有制度方面,雜糅在一起,似春風春雨,培育李白成為時代的歌手,時代的驕子,時代的驚雷,時代的閃電,他的光焰照亮了詩歌藝術的天空。盛唐的背景是什么樣子,下面加以說明。 一、經濟繁榮,社會安定。關于盛唐經濟繁榮的局面,很多文獻都有記載,如“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元結《問進士》三);“四方豐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鄭綮《開天傳信記》)杜甫在《憶昔》里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這說明老百姓安居樂業,物資豐富。盛唐時,社會安定,交通方便。在全國范圍內,水路交通便捷。除固有的黃河、長江等水道外,隋煬帝開通運河,起到了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唐人往南方去,從黃河乘船至汴州,轉入運河到南方各地。唐時陸路交通也極為便利,道路四通八達,加之社會富裕,出門漫游甚為通暢。據《通典》卷七《食貨》載:“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如此優裕的物質基礎,方便的水路交通,到處的店肆待客,為盛唐詩人的物質生活和外出漫游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二、政治的開明、開放。盛唐時,在民族、宗教和吸收外來文化方面,體現了寬容和四海一家的情懷。先介紹李唐皇室與鮮卑族的關系。自從孝文帝拓跋宏極力倡導推動鮮卑族和漢族通婚,一個血緣上的融合過程也全面展開,這不僅是生命意義上的融合,而且是政治意義上的融合。大唐皇家李氏,正是鮮卑族和漢族混血的結晶。據余秋里《中國文脈》中《走向大唐》一文說:“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鮮卑人。李世民的皇后也是鮮卑人。結果唐高宗李治的血統四分之三是鮮卑族,四分之一是漢族。”(參見王桐齡《中國民族史》)李唐皇室這一特殊情況,自然在民族政策上有區別于其他朝代的地方,唐太宗提倡胡漢一家,設法消除民族之間的隔閡,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資治通鑒》卷198)就是說胡人漢人不分彼此,一樣地愛撫。在具體措施上,在選拔將官和人才上,一視同仁,如少數民族中的尉遲敬德、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都曾擔任過重要的職位。還提倡各種民族雜居,可以相互之間通婚,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包容少數民族的宗教等。 唐朝的這一民族政策,形成和諧寬松空氣,大大推動民族間文化交流,有力促進民族間的融合,對各種人才包括詩人、藝人的成長,提供了極為肥沃豐厚的沃土。 唐王朝對宗教信仰也采取寬松包容的態度。儒家在唐朝的地位不斷提高,并允許在民間立私學以弘揚儒家學說。玄宗崇道更甚于尊儒,在科舉中設立了關于“道”的科目。同時也尊重佛教,包容、尊重異族的一些宗教。這樣就出現儒、道、佛三教并用,三教圓融的新局面,思想界出現比較自由的氣氛,這是形成盛唐氣象的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三、南北學風的融合及多種文化的交流。從歷史文化發展角度看,盛唐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東晉之后,中國歷經200余年分裂和戰亂,在這期間,南北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南方喜莊老,尚清談,注重抽象名理的辯論;北方流行漢儒的經學,注重人的行為準則。南方文風華靡,北方文風質樸;南方文風柔婉,北方文風陽剛;南方文化“貴于清綺”,北方文化“重乎氣質”。很顯然,單一的南方文化或單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不融合就不能蔚為大觀。隋統一全國及大運河的開通,已開始南北文化的互補過程。唐繼隋之后,經過太宗的貞觀之治,大大促進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方柔婉與北方陽剛進行互補,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一種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長的、與唐帝國政治經濟形勢相適應的新文化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富有深厚內涵的新文化的升華。如果說戰國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那么盛唐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李白、杜甫等眾多詩人帶著自己的浪漫與豪情,在大江南北、黃河兩岸、邊境軍塞、沙漠草原,都留下壯美的詩篇,都留下充滿豪情的戰歌。二是中外文化的交流。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當時的長安是世界上*大的國際都會。如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地方。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的交流,開闊了詩人們的胸襟,拓展了他們的眼界,升華了他們的意境,這對盛唐氣象的形成必然起到積極的作用。 P2-5
詩仙李白在濟寧 作者簡介
張自義,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十年。其間參加全國七所高校聯合編寫的《當代文學史》,跟蔣維崧先生參與編寫《學習字典》的部分工作,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任中共濟寧市委常委,主持宣傳部工作。后當選濟寧市政協副主席,在政協工作期間,曾在《人民日報》《文化報》《人民政協報》等多家媒體發表《嶧山》《微山湖荷花》等散文,在《孔孟之鄉名人文萃》一書中撰寫李白、杜甫的介紹和部分詩文注解。退休后任濟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與杜慶生、張同連合作創作長篇歷史小說《運河風云》,創辦《運河文化研究》刊物。近幾年,做李白在山東詩文的注釋品評工作,編著《李白暢游齊魯詩蹤》。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