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從非單位位到單位 上海飛單位人權組織化研究(1949-1632)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45740
- 條形碼:9787567145740 ; 978-7-5671-457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非單位位到單位 上海飛單位人權組織化研究(1949-1632) 內容簡介
《從非單位到單位——上海非單位人群組織化研究(1949-1962)》一書按照歷史脈絡,將上海1949至1962年間的基層社會組織化歷程劃分為組織建構、組織強化、組織的非常態三個階段,通過以街居組織為代表的基層群眾組織,重構了城市基層社會,造就了具有高度動員和整合力的社會調控體系。上海非單位人群的組織化不是政府的單向調控,本書通過案例分析攤販、家庭婦女和失業者等非單位人群被納入組織化框架的過程,生動展示了調控者與被調控者之間互動的詳情。
從非單位位到單位 上海飛單位人權組織化研究(1949-1632) 目錄
導言
一、概念的界定
二、問題的提出
三、學術回顧
四、方法與理論
五、研究取向
**章 非單位人群組織化的興起
**節 非單位人群的概況
一、非單位人群的形成
二、非單位人群的總數及其變化特點
三、非單位人群的社會構成
四、群體特點
第二節 組織化的緣起和發展演變
一、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化”理念
二、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任務及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政治、經濟環境
三、組織化過程中的單位化傾向探討
小結
第二章 傳統基層管理制度的廢棄與街居制的建立(1949—1954)
**節 基層管理體制與社會組織的歷史變遷
一、上海地區保甲制度的沿革及其廢除
二、社會中間組織:功能的委頓與消脫
第二節 街居制的創設
一、街居制創立的歷史背景
二、基層群眾組織的發育
三、居民委員會的建立
四、街居制的確立
第三節 關于基層居民組織的性質:以部分居民委員會的調查為例
一、社會概況
二、居民委員會的制度建設
三、居民委員會的性質
第四節 組織化對異質性的消解:透過游民收容與改造的分析
一、消解異質性:游民收容與改造的緣起
二、改造預備式:游民收容
三、游民改造:異質性的消解
小結
第三章 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調整與鞏固(1954—1958)
**節 基層里弄整頓工作的展開
一、緣起
二、清理整頓工作的過程
第二節 組織化的另一種情境:群眾運動
一、群眾運動
二、組織化的另一種情境:貫徹婚姻法運動
三、社會調控體系的調控結構
第三節 組織生態的再造:從對攤販的整頓談起
一、攤販問題的由來
二、攤販組織生態的再造
三、攤販整頓工作的特點
小結
第四章 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發展過程中的失誤(1958—1962)
**節 城市人民公社化: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一種單位化躍進
一、城市人民公社一般特征及其成因
二、上海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二節 關于過度調控的探討:以家庭婦女的組織化為例
一、家庭婦女的歷史現狀
二、家庭婦女組織化的動因
三、組織的發動
四、組織化的建構
五、過度調控與反失控措施
六、家庭婦女組織工作的社會效應
小結
第五章 組織化情境下基層社會生活變遷
**節 失業安置與制度化的組織安排
一、失業問題歷史現狀
二、失業安置
三、失業安置的特點
第二節 組織化的社會生活:城市生活變奏
一、社會生活的變遷軌跡
二、消費習俗:由奢入儉
三、業余生活:“休而不閑”
小結
第六章 從非單位到單位:社會調控體系的重構
**節 社會調控體系的重構
一、基層社會控制網絡的清除
二、基層社會的單位化組織
三、社會調控的體制支撐
第二節 社會調控體系的有效性:以動員力為中心的考察
一、動員:中國式革命和建政的道路
二、動員的三個關鍵環節 緊密結合,動員模式更加完善
三、動員的特點
四、動員的效果
第三節 整合力的考察:20世紀50年代上海市民的翻身感
一、翻身對于城市社會及政權建設的意義
二、翻身感的獲得
三、翻身及其效應:意志整合的實現
小結
結語
圖表目錄
參考資料
后記
一、概念的界定
二、問題的提出
三、學術回顧
四、方法與理論
五、研究取向
**章 非單位人群組織化的興起
**節 非單位人群的概況
一、非單位人群的形成
二、非單位人群的總數及其變化特點
三、非單位人群的社會構成
四、群體特點
第二節 組織化的緣起和發展演變
一、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化”理念
二、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任務及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政治、經濟環境
三、組織化過程中的單位化傾向探討
小結
第二章 傳統基層管理制度的廢棄與街居制的建立(1949—1954)
**節 基層管理體制與社會組織的歷史變遷
一、上海地區保甲制度的沿革及其廢除
二、社會中間組織:功能的委頓與消脫
第二節 街居制的創設
一、街居制創立的歷史背景
二、基層群眾組織的發育
三、居民委員會的建立
四、街居制的確立
第三節 關于基層居民組織的性質:以部分居民委員會的調查為例
一、社會概況
二、居民委員會的制度建設
三、居民委員會的性質
第四節 組織化對異質性的消解:透過游民收容與改造的分析
一、消解異質性:游民收容與改造的緣起
二、改造預備式:游民收容
三、游民改造:異質性的消解
小結
第三章 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調整與鞏固(1954—1958)
**節 基層里弄整頓工作的展開
一、緣起
二、清理整頓工作的過程
第二節 組織化的另一種情境:群眾運動
一、群眾運動
二、組織化的另一種情境:貫徹婚姻法運動
三、社會調控體系的調控結構
第三節 組織生態的再造:從對攤販的整頓談起
一、攤販問題的由來
二、攤販組織生態的再造
三、攤販整頓工作的特點
小結
第四章 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發展過程中的失誤(1958—1962)
**節 城市人民公社化: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一種單位化躍進
一、城市人民公社一般特征及其成因
二、上海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二節 關于過度調控的探討:以家庭婦女的組織化為例
一、家庭婦女的歷史現狀
二、家庭婦女組織化的動因
三、組織的發動
四、組織化的建構
五、過度調控與反失控措施
六、家庭婦女組織工作的社會效應
小結
第五章 組織化情境下基層社會生活變遷
**節 失業安置與制度化的組織安排
一、失業問題歷史現狀
二、失業安置
三、失業安置的特點
第二節 組織化的社會生活:城市生活變奏
一、社會生活的變遷軌跡
二、消費習俗:由奢入儉
三、業余生活:“休而不閑”
小結
第六章 從非單位到單位:社會調控體系的重構
**節 社會調控體系的重構
一、基層社會控制網絡的清除
二、基層社會的單位化組織
三、社會調控的體制支撐
第二節 社會調控體系的有效性:以動員力為中心的考察
一、動員:中國式革命和建政的道路
二、動員的三個關鍵環節 緊密結合,動員模式更加完善
三、動員的特點
四、動員的效果
第三節 整合力的考察:20世紀50年代上海市民的翻身感
一、翻身對于城市社會及政權建設的意義
二、翻身感的獲得
三、翻身及其效應:意志整合的實現
小結
結語
圖表目錄
參考資料
后記
展開全部
從非單位位到單位 上海飛單位人權組織化研究(1949-1632) 作者簡介
楊麗萍,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長期從事黨史、新中國史研究,主持及完成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上海市規劃項目各一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CSSCI期刊文章20余篇,多次在《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黨的文獻》等權威和專業期刊發表論文。
書友推薦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