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傳統村落價值分級分類的理論與方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5829
- 條形碼:9787030735829 ; 978-7-03-07358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村落價值分級分類的理論與方法 內容簡介
《傳統村落價值分級分類的理論與方法》在既有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研究與實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并探討了傳統村落價值分級分類的理論與方法。第1章評述了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認識與評估方法的發展特點與趨勢;第2章提出并構建了國家歷史文化空間格局背景價值評估指標體系,開展了相關實證研究;第3章探討并構建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背景價值評估指標體系,以陜西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第4章改進了傳統村落文化本體價值評估指標體系,并以陜西、河南傳統村落為例進行實證評估;第5章提出并構建了傳統村落活態化保護利用價值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相關案例驗證;第6章提出基于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綜合評估的分級分類方法,并以陜西為例進行相關實證研究;第7章是基于上述研究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基礎數據共享平臺設計。
傳統村落價值分級分類的理論與方法 目錄
前言 i
第1章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評估研究述評 1
1.1 傳統村落價值認識的演進:從部分到整體 2
1.2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評估方法的變遷:從單一到多元 8
1.3 研究展望 13
第2章 作為評價背景的國家歷史文化空間格局研究 15
2.1 引言 15
2.2 國家歷史文化空間格局的概念 16
2.3 國家歷史文化空間格局背景價值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18
2.4 結果分析 45
2.5 傳統村落國家歷史文化空間格局背景價值評估研究——以40個集中連片示范縣為例 47
2.6 結語 53
第3章 作為評價背景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研究 55
3.1 引言 55
3.2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與城鄉規劃 57
3.3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背景評價的基本思路 61
3.4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背景價值評估指標體系 65
3.5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背景評價實證分析 80
3.6 結論 114
第4章 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本體價值評估研究 115
4.1 引言 115
4.2 相關研究述評 116
4.3 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本體價值評估框架 132
4.4 現行相關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135
4.5 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本體價值評估體系 138
4.6 陜西省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本體價值評估 146
4.7 河南省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本體價值評估 156
4.8 結語 163
第5章 傳統村落活態化保護利用價值認知與評估研究 165
5.1 引言 165
5.2 活態化保護利用價值認知 166
5.3 價值評估基本思路 174
5.4 價值評估方法 176
5.5 指標體系構建 180
5.6 案例驗證 189
5.7 探索與展望 196
第6章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綜合評估與分級分類研究 207
6.1 引言 207
6.2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綜合評估 208
6.3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分級方法 209
6.4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分類方法 210
6.5 實證研究 211
第7章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基礎數據共享平臺設計 224
7.1 引言 224
7.2 平臺結構設計 226
7.3 基礎數據平臺 227
7.4 軟件共享平臺 241
7.5 數據共享平臺 253
附錄1 267
附錄2 268
附錄3 271
附錄4 283
后記 287
傳統村落價值分級分類的理論與方法 節選
第1章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評估研究述評 傳統村落一般是指傳統時期(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形成的具有較多傳統文化資源的鄉村聚落。我國學術界目前所關注的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①。這一概念形成于2012 年。此前,人們往往對傳統村落有不同的稱呼,如古村落、古村、古寨、歷史文化名村。2003 年,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標志著部分傳統村落進入國家保護視野。2012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又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評審工作。截至2021 年底,分別評選了七批共487 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五批共6819 個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基本上都被錄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傳統村落作為一種鄉村型的活態文化遺產,是保存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精神文化的土壤② ,具有數量多、分布廣、類型多的特點。但在城鎮化的發展及現代文明的影響下,傳統村落無論是有形的建筑遺產還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面臨十分嚴重的威脅,如傳統建筑破敗、新修建筑雷同,以及人口空心化、景觀同質化、傳統文化載體逐漸消失等問題。于是,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工作逐漸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大部分傳統村落陸續編制了保護規劃,開展了具體的保護利用項目,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新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需要不斷地提高保護利用工作水平。認識傳統村落的價值是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保護利用傳統村落價值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的核心與目標,科學、合理地評估傳統村落價值是保護利用工作不可或缺的環節。以此,回顧過去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價值評估相關的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中國傳統村落價值的相關研究開始于20 世紀90 年代,衍生于當時進行的建筑遺產的保護工作。伴隨著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評選工作的開展,以及相關保護利用工作的現實需求,近年來有關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的研究呈增長趨勢。下面主要就學術界既往對傳統村落價值的認識及其評價方法的探討與實踐,做一簡單總結。 1.1 傳統村落價值認識的演進:從部分到整體 1.1.1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的內涵認識 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價值可分為保護價值與利用價值兩個方面。保護價值主要指歷史、藝術、科學等非使用價值,而利用價值主要指居住、教化、旅游等使用價值。目前的傳統村落價值評價,基本都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由于傳統村落保存的歷史文化遺產多為傳統建筑,因而其保護利用價值研究脫胎于建筑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20 世紀90 年代,朱光亞和蔣惠較早認識到對建筑遺產密集區(包括傳統村落、歷史街區等)進行建筑遺產評估的迫切性,主張將傳統村落建筑遺產價值分解為歷史文物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及實用價值,來評估建筑遺產密集區建筑遺產的保護利用價值①。早期對傳統村落價值認識基本圍繞著保護價值,即使有認識到使用價值,也基本上限于建筑遺產本身,而非傳統村落整體的情況。朱曉明將村落價值認識分為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三個方面,較早對傳統村落的評價標準進行研究②。梁雪春等構建的城鄉歷史地段綜合價值的評價方法,也以保護價值為主,利用價值僅體現于建筑物的使用價值中,對傳統村落整體的使用價值缺乏探討③。2004 年建設部發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試行)》④使用了趙勇等的研究成果⑤,同樣將歷史文化名村的價值認識限于保護價值之中。由于這套評價體系本身是以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評選為目標,因而,重視保護價值也是理所應當。 2006年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傳統村落的綜合價值。汪清蓉和李凡將傳統村落的綜合價值分解為資源價值、現狀條件評估、旅游開發條件三個方面① 1,既包含了保護價值又涉及了利用價值;黃曉燕認為歷史地段的綜合價值由歷史價值、使用價值、社會文化價值、美學與藝術價值、情感價值、景觀和旅游價值六方面構成② 2;王云才等認為,傳統村落的價值特征體現在村落本身所具有的遺產性價值特征和基于村落特色和創新利用的市場價值兩個方面③。張艷玲和肖大威將歷史村鎮價值分為物質文化價值和非物質文化價值,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文化名村鎮保護中的重要性④。國家現行的《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⑤則主張從傳統建筑、村落選址和格局、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方面對傳統村落的綜合價值進行評估。陸琦和譚皓文將古村落的價值劃分為歷史價值、人文價值、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和環境價值,并在廣東從化松柏堂街區的改造過程中進行實踐⑥。馮驥才認為傳統村落是一種生活生產中的遺產,融合了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工作必須是整體保護⑦ 7。黃家平構建了由特征評價和真實完整性評價兩大部分組成的歷史文化村鎮評價體系,涉及物質要素、歷史影響、傳統文化、社會生活四方面的價值⑧。魯可榮和胡鳳嬌認為傳統村落具有農業生產價值、生態價值、生活價值及文化傳承與教化價值⑨。楊立國等分別構建了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度和保護度的評價體系10。屠李從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兩方面討論了傳統村落的遺產價值11。 竇銀娣等從傳統產業經營價值、人居環境風貌價值、資源開發潛力價值、歷史遺產紀念價值四個維度評價了傳統村落的多維價值12。劉志宏建立了中國傳統村落遺產價值評價的等級結構,揭示了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價值評價從重視有形文化遺產價值到重視無形文化遺產價值的轉變①。 雖然不同學者對傳統村落的價值有不同的分解方式,但均離不開保護與利用兩大方面。由于傳統村落具有文化遺產屬性,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價值和利用價值之間,前者所受到的關注遠大于后者。人們對傳統村落保護價值認識的范圍明顯擴大,從*初僅關注村落建筑遺產,到近年來普遍將傳統村落的整體空間納入,體現了對傳統村落保護價值認識的進步與深化。此外,各種評價體系逐漸重視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從官方現行的兩套傳統村落評價體系中亦可窺見這種變化。《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試行)》從2004 年發布以來,先后在2007 年、2010 年進行了修訂,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的*高分值有所提高,但仍僅有6 分②;而在《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單獨構建了一個評價體系,占評價體系三分之一的分值,占比大幅度提高。 傳統村落除具有文化遺產屬性外,還具有聚落屬性,必然存在利用價值。對傳統村落利用價值的分解和評價,既是對傳統村落價值認識的拓展,也是對傳統村落整體性認識的深化,有助于探索和選擇傳統村落的未來發展方向。目前構建的各種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價值評價體系,由于劃分價值的標準不一,側重點不同,對傳統村落具體價值的命名方式和解釋也千差萬別,容易導致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價值內涵缺乏準確、一致的認識,如村落保護規劃內容與價值認識脫節、諸多評價體系難以大范圍應用等問題。探索出明晰的傳統村落價值劃分方式,較為全面和準確地認識傳統村落的價值內涵,是傳統村落價值評價研究需要進一步發展的方向之一。 1.1.2 建筑遺產評估中涉及的傳統村落價值評估 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離不開建筑學者們的長期工作。在中國的傳統村落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建筑遺產而入選,因而,對建筑遺產進行價值評估,一直是傳統村落價值評估關注的重點。1996 年,朱光亞和蔣惠以安徽呈坎村為例,探索了針對傳統村落、歷史地段等區域的建筑遺產價值評估方法③。一改以往只重視價值較高的單體建筑的工作習慣,將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遺產納入評估對象之中,并針對評估結果對建筑遺產進行分級保護,為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規劃提供了依據。朱光亞在2002 年進一步闡述了古村鎮建筑遺產價值評估的要點,如深化對價值要素的認識、將傳統風貌(環境價值)列為評估中權重*大的要素等①。雖然建筑遺產只是傳統村落遺產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概括傳統村落的所有價值,但無疑體現了傳統村落價值的主要部分。可以說,傳統村落建筑遺產的價值評估研究,為大部分傳統村落的價值評估提供了較好的視角。 1.1.3 歷史地段價值評估 歷史地段亦被譯為歷史地區或歷史街區。根據1976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以下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9 屆會議通過的《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內羅畢建議》)中的定義,歷史地區指包含考古和古生物遺址的任何建筑群、結構和空曠地,它們構成城鄉環境中的人類居住地,從考古、建筑、史前史、歷史、藝術和社會文化的角度看,歷史地段的凝聚力和價值已得到認可。歷史街區可劃分為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街區、老村莊、老村落及相似的古跡群②。傳統村落屬于歷史地段的一個類型,因而,歷史地段的價值評價,亦適用于大部分傳統村落。 梁雪春等從人類活動、建筑物、空間結構、環境地帶四方面制定了歷史地段綜合價值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浙江永嘉縣的四個古村落進行評價③。雖然該文指出評價對象為鄉村地區的建筑遺產,但實際上囊括了村落周邊環境要素和人文社會要素,更接近傳統村落的評價體系。黃曉燕通過分析《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的不足,認為采用量化評價為主、定性評價調查法為輔的評價方法,可以從單體(組)建筑和歷史地段整體綜合價值兩方面對歷史地段進行評估④。較之此前的評價體系,增加了情感價值的相關指標,進一步完善了傳統村落的價值評價指標。 隨著歷史文化村鎮、古村落等鄉村聚落受到更多關注,傳統村落逐漸從歷史地段的研究中獨立出來。 1.1.4 歷史文化村鎮價值評估 歷史文化村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簡稱,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村)。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2003 年開始共同組織評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截至2021 年,全國已有799 個村落入選。同歷史地段相比,歷史文化村鎮的評選只面向鄉村地域,范圍更加明晰,因而其價值評價體系更具有針對性。 趙勇等受托從2002 年開始研究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評價體系①,其研究成果經修改后2004 年被建設部采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試行)》)。該評價體系從價值特色和保護措施兩方面進行評價,價值特色包含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包含保護規劃、保護措施兩大方面②。該評價體系先后在2007 年、2010 年進行了修改,基本囊括了傳統村落非利用價值的各個方面,此后各地的歷史文化村鎮價值評價體系也多是在此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③。由于該評價體系的研制目標在于歷史文化村鎮評選,因而體現出重保護、輕利用的特點,并未能很好地考慮村鎮遺產類型的地域差異,導致歷史文化村鎮在某些地域過度集中,某些地域大范圍空白,沒有全面體現出中國鄉村文化的地域發展脈絡與總體特征。 華南理工大學團隊在歷史文化村鎮價值評價體系的研究上也有較多貢獻。黃家平等針對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的需要,在現行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由歷史文化遺產、村鎮概況、居民保護意向三方面構成的基礎數據指標體系④。張艷玲和肖大威根據評價因素的特征和操作方法的差異,將歷史文化村鎮的評價體系分為客觀評價體系和主觀評價體系,客觀評價體系采用定量評價的方法,主觀評價體系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兩種評價體系各自的分數總和作為歷史文化村鎮的*后得分⑤。其總評價體系的因子同趙勇的體系類似,但量化方法有所推進。 邵甬和付娟娟在分析現行的歷史文化村鎮評價體系的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在構建評價體系時,強調重視聚落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即整體協調性;強調生活延續性與非物質遺產的重要性;將真實完整性評價指標從價值特色評價中分離出來,單獨設立評價子系統,并與價值構成要素建立對應關系,希望把歷史文化村鎮綜合評價體系的框架從“樹狀”向“網絡狀”轉變,建立特征評價—真實完整性評價—保護措施評價—監測預警評價的動態評價體系。 應該說,歷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