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庫:啟蒙的風景-百年中國鄉村小說嬗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361503
- 條形碼:9787531361503 ; 978-7-5313-615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庫:啟蒙的風景-百年中國鄉村小說嬗變 內容簡介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庫-啟蒙的風景:百年中國鄉村小說嬗變》試圖對中國鄉村小說的百年歷史進行一次細致的探究和深入的發現,以期呈現百年來中國鄉村小說內部所發生的各種變化。全書主要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百年歷史中鄉村小說的“自然”與“風景”之變、“空間”之變、“主題”之變、“語言”之變、“民俗”與“器物”之變,進行了詳盡且細致的梳理與論述。這些論述是一次文學歷史長河的逐浪,也是一次鄉村世界的旅行和游覽,鄉村世界的外部風景是走向鄉村世界的路徑,是鄉村世界的前世今生和參觀指南,當我們在這條通路上,抵達目的地時,可以按照路標的指示逐一觀賞到鄉村的內部風景。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庫:啟蒙的風景-百年中國鄉村小說嬗變 目錄
一、“鄉村”之辨
二、鄉村小說的構成要素
三、鄉村與中國鄉村文學
**章 鄉村小說中的“自然”與“風景”之變
**節 啟蒙視域下的自然
第二節 意識形態規訓與自然的再造
第三節 主體的迷失與自然危機
第四節 敘述與“風景”
第二章 鄉村小說中的“空間”之變
**節 中國鄉村小說中的“物質空間”之變
第二節 “公共空間”與“精神空間”
第三節 中國鄉村小說中的“自然空間”之變
第三章 鄉村小說中的“主題”之變
**節 現代“人”與浪漫鄉村
第二節 新中國與“新”鄉村
第三節 “城”與“鄉”的對峙
第四章 鄉村小說中的“語言”之變
**節 白話文與敘述語言的變革
第二節 《講話》與敘述語言的轉向
第三節 敘述語言的多元化與鄉村小說實踐
第五章 鄉村小說中的“民俗”之變
**節 民俗的時代底色
第二節 國家敘述中的民俗想象
第六章 鄉村小說中的“器物”之變
**節 啟蒙與革命的接力
第二節 大眾化與農業合作化的傳承
第三節 復歸與困局的博弈
結語
參考文獻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庫:啟蒙的風景-百年中國鄉村小說嬗變 節選
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不僅內憂深重,而且外患接連不斷。時代環境的變化,一方面使中國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引發了階級革命浪潮;另一方面也使民族矛盾不斷升級,民族救亡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這一時期,既有傳統鄉村經濟在自然災害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雙重打擊下走向破產,破敗而凋零的鄉村社會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更有一部分鄉村社會同時還得忍受異族侵略所帶來的苦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全面占領中國東北,直到1945年戰敗投降,侵略中國長達十四年,其中有近八年的時間占領了大半個中國。在這種背景下,一些鄉村小說作家的民族意識開始凸顯,帶著民族憂患意識與民族救亡的責任感,開啟了一種新的鄉村小說主題形態。這種主題形態與此前鄉村小說主題相比表現出了一定的復雜性。在這之前,無論是思想啟蒙主題還是階級意識覺醒主題,在鄉村小說中都是非常鮮明的單一主題內涵。但是,到了這一時期,鄉村小說作家在民族意識的觸動下開始表達不同層次的主題內涵。他們在表達民族救亡主題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吸收新文學發生以來所生成的主題資源。因此,這些鄉村小說往往表達了多層次的主題內涵,在民族救亡主題主導下,思想啟蒙、階級意識覺醒、生命力等多個主題聚合在了一起,進而產生出一種特別的審美力量。*先在鄉村小說創作中凸顯民族救亡意識的是“東北作家群”這些較為年輕的作家,他們也是*早在創作中以民族救亡主題為核心聚合了多種主題內涵的作家。這種選擇是由他們的生活經歷與現實遭遇所決定的。眾所周知,“東北作家群”是*先體會到亡國之恨的,這些作家主要有蕭軍、蕭紅、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馬加、李輝英等。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他們目睹了故鄉人民被日寇鐵蹄踐踏后的悲慘遭遇,切身感受到了亡國的屈辱,同時他們不甘淪為亡國奴,無奈選擇了逃離慘遭淪陷的故土,走上了流亡之路。選擇流亡雖然可以使他們免受異族奴役,但是無法給他們帶來心靈的解脫,他們懷念故鄉,心系生活在那片黑土地上的父老鄉親,鄉親們還在遭受著侵略者的蹂躪與奴役。然而,侵略者的槍炮也震醒了故鄉人民的民族意識,激發了他們的英勇抗爭精神。“我的故鄉的人們則是雙重的奴隸。在沒有失去的時候,是某一家人的奴隸。失去了之后,是某一國的奴隸。然而當主人們在大觀園里詩酒逍遙將土地斷送給敵人的時候,這些奴隸們卻想用他們粗拙的力量來討回!這呼聲這行進我的故鄉的兄弟的英勇的腳步,英勇的手呵,我愿用文字的流寫下你們的熱血的流。”①這些便是“東北作家群”創作的原動力。面對侵略者的野蠻與殘暴,這些作家無法壓抑自己內心的怒火,用筆和舌發出了民族救亡的吶喊。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故鄉人民淪為亡國奴的悲慘遭遇與痛苦,表達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怒與反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對故鄉的眷戀,強烈表達了早日收復故土的內心愿望,以此安放漂泊的靈魂。因此,“東北作家群”的鄉村小說創作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出獨特的主題內涵。蕭軍是“東北作家群”中*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東北那片勃發原生生命力的大地和雄渾的白山黑水孕育了蕭軍的俠義和匪氣,使他帶著“拼命三郎”的抗爭精神走上中國文壇。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蕭軍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肆意踐踏國土,辱我人民,親身投入民族救亡運動的前線,以實際行動捍衛國土的神圣與民族的尊嚴。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抗日青年組織在一起,誓與侵略者抗爭到底。這些經歷為蕭軍后來的創作奠定了生活基礎,也使他產生了豐富的生命體悟。在被迫離開故土而走向流亡以后,蕭軍并沒有頹廢消沉,流亡反而進一步激發了他那旺盛的生命力;他日益思念慘遭日寇屠戮的兄弟姐妹,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沖動,決定用筆將亡國之恨與痛,以及那種不屈的抗爭精神告訴人們。1934年蕭軍流亡到青島,創作了《八月的鄉村》;1935年到上海,得到魯迅的鼓勵和支持,《八月的鄉村》得以出版。在魯迅看來,《八月的鄉村》雖然在技術上有欠成熟,但作品所透射出的覺醒意識和抗爭精神是當時文壇不可多得的。由于當時有人表示,日本要想征服中國人的心,就應該停止對中國的侵略,魯迅對這部作品評價道:“'要征服中國民族,必須征服中國民族的心!'但這書卻于'心的征服'有礙。心的征服,先要中國人自己代辦。宋曾以道學替金元治心,明曾以黨獄替滿清箝口。這書當然不容于滿洲帝國,但我看也因此當然不容于中華民國。”①顯然,這篇小說所表達的“不前進即死亡,不斗爭即毀滅”⑦的主題,并不僅僅停留在民族救亡的層面,而是進入了拯救國人靈魂的深度。改造國民性主題與民族救亡主題聚合在一起,對于喚醒民族意識具有強大的力量。人的覺醒才是實現民族救亡的根本保障,不擺脫心的奴役則無法徹底完成民族救亡的歷史任務。蕭軍將自己生命中所包藏的這種抗爭精神融化在這部作品中,通過一個又一個英雄形象詮釋著什么是真正的民族大義,什么是為擺脫奴隸地位的真正抗爭,什么是真正的人的覺醒。陳柱司令、鐵鷹隊長、當過“胡子”的游擊隊戰士、知識分子出身的蕭明,以及朝鮮族姑娘安娜等等,這是一些為擺脫奴隸地位,與日寇和偽滿洲國偽軍奮力抗爭的英雄“群像”,但又不失個性。……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