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智慧城市:一種空間化的智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7643
- 條形碼:9787568087643 ; 978-7-5680-8764-3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智慧城市:一種空間化的智能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項歷時超過15年調查研究的*后一部分,其內容涵蓋日益強大的計算機和數字技術力量,空間的變化及文化、政治之間的動態聯系。作者為國際著名城市技術史專家與建筑理論學者安托萬·皮肯,是一位擁有三種教育背景的法國工程師、建筑師、歷史學家,他對智慧城市提出了系統、深刻的見解,對今天的城市研究范式提供了一個有洞見的透鏡。
智慧城市:一種空間化的智能 內容簡介
隨著城市的全球化競爭,智慧城市已成為城市復興和發展的重要的新戰略驅動力。智慧城市正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尋求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促進新的集體生活形式。這使得智慧城市成為工程師、建筑師、城市設計師、城市規劃師和政治家以及很多企業的重要關注點。本書試圖將智慧城市與文化問題聯系起來,并通過解讀其對城市空間和經驗的影響來采取真正的批評立場。這種文化和批判的視角尤為重要,因為智慧城市既是一種滲透著烏托邦信仰的理想,也是一種具體的城市轉型過程。這本書一開篇就考察了智慧城市賴以建立的技術現實,從使我們能夠監測基礎設施內發生之事的芯片和傳感器到連接個人的智能手機。通過這些技術,城市空間似乎被激活了。這種激活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愿景:一方面是以有效的方式引導城市的新控制論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參與性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中,被授權的個人發明了新的合作模式。本書提出未來的智慧城市將是二者相互調整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空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智慧城市是當代數字時代的“空間轉向”;诘乩矶ㄎ缓驮鰪姮F實等關鍵技術的發展,空間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解釋了地圖在城市體驗的演變中的戰略作用。此外,在對智慧城市的一些關鍵層面的探索中,本書不斷地從技術層面轉向空間層面,從對現有實驗的批判性評估轉向一種對集體智慧新形式興起的推測。在未來,城市將以一種比目前通常所假設的更直白的方式變得更加智能。
智慧城市:一種空間化的智能 目錄
空間化的智能
技術、空間和政治
第?1?章?智慧城市的到來:從流量管理轉向事件控制
定義智慧城市
自我實現的虛構
有感覺的城市和可被感覺的城市
海量數據
發生了什么
第?2?章?雙城記
新控制論的誘惑
賽博格城市的設想
自發的城市、協作的城市
數字個體
第?3?章?城市智能、空間與地圖
增強現實與地理定位
邁向三維城市生活
與基礎設施的新關系
利害關系陳述
新的美學
數字時代的公共生活實驗室
結?論?智能的挑戰
全數字解決方案的局限性
場景多樣化的必要性
公共/私人
從事件到歷史
智慧城市:一種空間化的智能 相關資料
從大歷史觀開場,是閱讀皮肯論著的印象。實際上,體會一個學者如何讓一個核心概念出場,并使其貫徹始終,是把握一部論著主旨的關鍵。皮肯的歷史意識與主要觀點,在《智慧城市》前言段句就得到了鮮明的概括與凝煉:當前“我們的城市正處在一場激進變革的邊緣”,這場變革主要發生在智能領域,其“規?氨犬斈陰砉I化的革命”,且“智慧城市隨時準備取代工業時代典型的網狀結構城市”。顯然,這是一個建基于大歷史觀視野上的對比,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式的論斷,而不是一次“托勒密化”的表述。事實上,這種基于“城市”根本概念的探討,貫徹了皮肯寫作的各個層次。工業革命形成的網狀城市,越是激進地改變了農業時代的城市,越是成為資本主義歷史進程中的核心模式,數字革命推動的智慧城市的崛起,就越是具有革命性,越是成為今天的主導模型。對皮肯而言,越是與工業城市建立高段位的對比關系,越是能夠顯現智慧城市在歷史譜系中的重要位置。皮肯明確地繞過了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信息技術與后現代城市,潛在地認為它們是工業技術與工業城市的“托勒密化”,而數字技術與智慧城市才是哥白尼革命。對皮肯而言,這絕非一個科幻小說式的預言,而是長期思考后的判斷。 對于如何理解數字技術與數字文化對當代世界性質的改變,即到底是“托勒密化”還是“哥白尼革命”,皮肯早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就開始了嚴肅的討論。他借用法國人類學家馬克·奧吉再次重申的一個根本問題:“我們到底是活在后–現代性中,還是活在超–現代性中?”?如果是前者,則意味著我們正在經歷現代性之后的一個時期,如果是后者,則意味著我們正在經歷新一輪強度更高的現代性進程。結合對當代數字文化性質的討論,皮肯在文章中將這個根本問題具體化為:“數字文化在本質上是否真的不同于已經成熟的現代主義工業文化?計算機真的引領我們來到了全新的世界,還是只是單純地在延續一個至少從19世紀末起就已經開始運作的強交流的過程?”對此,皮肯深刻地指出,“我們所熟知的所謂信息社會,其實源自政府和大公司分別用來管理社會政策和客戶而開發的大規模文檔記錄技術。”換言之,信息社會在20世紀60年代與70年代的興起,信息技術的密集使用,不是一次根本性的改變,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升級的一個階段,是資本主義管理術不斷發展的結果,是20世紀初資本主義泰勒制管理術及戰爭催生的控制論技術的延續性發展,是一次疊加式的改進。20世紀70年代,符號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加強是智慧城市出現的前提條件,但仍是一個過渡階段。信息技術仍是基于光電模擬邏輯,雖然大規模擴張了對現實世界的符號再現,但仍是符號、物體兩張皮,無法與現實世界深度融合。就像文丘里在拉斯維加斯大街上觀察到的,現實商業主街僅僅是廣告牌與建筑物的并置,大量激增的信息與符號仍需要物質載體。 只有數字技術到來之后,符號、信息、通信技術實現了*充分的非物質化無縫連接與平滑交換,比特徹底取代了原子,透明的、疊加式的電子皮膚才實現了對整個物質城市的籠罩,才實現了資本主義城市生產機器的根本升級。換言之,只有數字信息與數字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才能支撐智慧城市的到來。當數字工業技術引發的底層邏輯的格式化,使得數據取代了信息,在各個層面加密、加速了社會進程后,信息與通信技術已經滲透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量變引起了質變,即超現代性,而非后現代性,這才是我們現在的命運。超現代性意味著,今天,不存在一個地方,不存在一個時刻,可以逃離數字技術的技術矩陣監控、計算與管理,“我們似乎正遭遇某種通信的超級政權”的治理,以至于全球技術基礎設施布局已經成為大國政治競爭的核心。皮肯正是在這種歷史意識下,才得出“智慧城市的崛起是一場真正的革命”這樣的論斷。
智慧城市:一種空間化的智能 作者簡介
安托萬·皮肯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教授,教授建筑與技術的歷史與理論課程,致力于 18世紀以來建筑與城市技術史研究,以及社會、技術和烏托邦之間的關系。皮肯自2014年起擔任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同時也擔任柯布西耶基金會主席。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