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871522
- 條形碼:9787561871522 ; 978-7-5618-715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世界主要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概況、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概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等。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目錄
**節 現代化
第二節 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
**章 世界主要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概況
**節 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二節 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三節 蘇俄-蘇聯的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二章 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概述(1949-1978年)
**節 新中國與埃及土地政策
第二節 統購統銷制建立與農業合作化
第三節 改革開放前人民公社時代的土地制度與糧食問題
第三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戰略(1978-2019年)
**節 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改革
第二節 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直接歷史基礎
第三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農村戰略地位的論述
第四節 “鄉村振興戰略”概述
第四章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節 堅持集體所有制
第二節 穩定農戶承包權
第三節 放活土地經營權
第五章 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機制
**節 糧食與糧食安全概述
第二節 糧食安全形勢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第三節 糧食生產形勢與政策
第四節 糧食流通形勢與風險
第五節 糧食消費形勢與節約糧食工作
第六章 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拓寬在村農民增收渠道
**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論述
第二節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第三節 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增加在村農民的非農收入
第七章 重塑城鄉關系
**節 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打工的原因
第二節 當前城鄉關系的地位與弊病
第三節 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第八章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農村生活富裕
**節 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消除貧困
第二節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改善民生
第九章 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宜居”
**節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第二節 加強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第三節 保護與修復農村生態系統
第十章 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節 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
第二節 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義
第三節 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途徑
結語
**節 現代化理論與世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第二節 新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與“鄉村振興戰略”概述
第三節 新時代中國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經濟現代化
第四節 新時代中國農村其他領域的現代化
第五節 余論
參考文獻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節選
現代化是當代世界的普遍現象和基本趨勢,世界主要國家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歷史和現狀對中國有著很強借鑒意義。英語國家英美、歐陸與歐盟國家法德、東亞國家日本,可以代表西方發達國家;西亞北非阿拉伯大國埃及、南亞*大國家印度、拉丁美洲*大國家巴西,可以代表資本主義發展中大國;蘇俄-蘇聯則是世界歷史上**個社會主義國家。上述三類國家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歷程,特別是土地制度的演變特點,具有典型性和研究價值。 在過去兩百多年間,小國寡民的英國和地廣人稀的美國先后成為引領世界現代化的頭號強國,也是當今世界英語國家與英美法系的代表。在世界歷史上,英國是*早啟動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國家。19世紀的英國,雇傭關系在農業領域得到充分發展;二戰結束后,英國逐漸成為一個盛行家庭農場的國家,土地經營者往往掌握地權。美國的農業生態環境優勢相當全面,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土地制度和經營模式,分別是土地私有制與家庭大農場,所有權與經營權通常合二為一,與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地廣人稀狀況相適應;私有的家庭大農場,耕地資源非常豐富而勞動力供給相對不足,加之地處平坦環境,因而長期致力于提高機械化水平,著眼于提高勞動生產率;私有家庭農場,大多面向國內外市場,養殖單一作物或牲畜,農產品市場化程度很高;農場主利用自身的選舉權和多種農業合作社,影響官方涉農立法與行政活動,促使政府采取多項惠農政策。 法國和德國是大陸法系的代表,是歐共體和歐盟的創始國。法國是歐洲*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國,也是較早啟動現代化進程的世界強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基本完成農業農村現代化。德國是歐洲較晚建立統一民族國家、較晚啟動現代化進程的國家,卻后來居上,自19世紀后期起成為歐洲經濟*發達的國家,其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很高。法德兩國均立法保障農村土地私有制,并盛行家庭農場經營模式。 日本作為國土狹小、山地眾多而耕地極少的戰敗國,卻成為亞洲*早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國家,單位面積產量與土地生產率很高,多數農產品質優價高,農民獲得豐厚的農業收入與非農收入,而且享受全面的社會保障。日本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經驗,在土地制度方面表現為:承認土地私有;日本政府在美國占領當局推動下實施土改,通過征購和出售超額地產,使日本成為小農土地所有制居主導地位的國家;日本政府后來鑒于農業機械化、農民兼業化、農村少子化、老齡化與城市化,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多次修改或出臺法律,推動農地買賣和租賃,進而擴大農地經營規模。 現代埃及特別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地制度、農產品市場化、糧食問題、村民流動與鄉村政治參與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埃及政府或建立土地國有制進而剝奪小農的土地所有權,或推動地權私有化進而縱容土地兼并,或推廣土改合作社進而侵蝕小農對耕地的經營權和用益權,由此達到限制小農產權、控制鄉村民眾和轉移農業剩余的多重目的①。至此,即便在土地私有化條件下,小農土地所有制也已淪為馬克思筆下“徒有其名”的所有權②或日“純粹名義上的占有權”③。 印度農業農村現代化始于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統治初期,印度獨立后長期實施以土改和合作化為重點的“制度戰略”和以“綠色革命”為中心的“技術戰略”。在土地制度方面,印度獨立后繼續走資本主義道路,重視保護私有地產,土地改革法通常強調和平贖買超額土地并穩定農業租佃關系;另外,獨立后的印度沒有實行中央集權制和總統制,而是采取聯邦制的國家結構形式與議會制政體,中央政府的權力受到較大制約,在實施土改過程中受到多方掣肘,多次土改嘗試收效不大。 巴西農業農村現代化始于19世紀初期的獨立運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比,當代巴西走資本主義道路,實行土地私有制,并未歷經較為徹底的土地改革或革命,較多地保留葡萄牙殖民統治時代的大地產;巴西地廣人稀,而且農村人口比重較小。因此,巴西村民人均耕地面積廣闊,但耕地高度集中,私人大莊園與農業雇傭關系十分典型。 俄羅斯是當今世界面積*大的國家,其前身是蘇聯*大加盟共和國蘇維埃俄國。蘇俄-蘇聯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特指從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俄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和糧食問題,而這兩個領域密切相關。 十月革命后初期,蘇俄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鄉村農業領域取消一切商品交換,強制實行余糧征集制和口糧配給制,并以行政力量消滅地主階級和改變土地占有格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地區,農用土地所有權名義上歸村社,經營權歸農戶,用益權歸布爾什維克和蘇俄政府,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土地國有制。蘇俄內戰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合時宜且遭到激烈抵制,于是列寧和聯共(布)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在鄉村農業領域以降低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恢復糧食貿易,廢除口糧配給制。新經濟政策實施時期,俄國農用土地所有權歸村社,經營權和用益權歸農戶,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小農土地所有制。 列寧去世后幾年,斯大林廢除新經濟政策,實施農業集體化。農業集體化的實質是,土地等全部生產資料和部分生活資料的所有權名義上歸集體農莊,經營權和用益權實際上掌握在推行指令計劃的國家手中。農業集體化消滅土地私有制和家庭經營制,摧毀村莊原有的自治傾向和內聚特征,違反自愿和漸進原則,完全剝奪農戶的產銷自主權,使農業剩余長期流向工業和城市,從而嚴重打擊農戶的積極性,導致農業產量增長乏力,甚至出現多次嚴重饑荒;農業集體化將農民固著于集體農莊之內,成為所謂的貢稅承擔者,妨害農民的自由遷徙,事實上恢復了農奴制。斯大林去世后,蘇聯繼任領導人曾對集體農莊制度進行細微改革,但集體農莊制度直至蘇聯解體時依然存在,農業領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始終未曾改變。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作者簡介
劉志華,男,1983年6月生,河南沁陽人,歷史學博士,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洋學者”青年骨干教師。出版獨著1部、譯著1部,發表學術期刊論文近30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天津市社科規劃項目2項,獲天津大學教學競賽全文科組“特等獎”。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