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建筑教育論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61985
- 條形碼:9787305261985 ; 978-7-305-2619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大建筑教育論稿 本書特色
☆ 回顧南大建筑學在二十年中的發展,收錄南大建筑學人發表的一批產生重要影響力的教學文章。
☆南大建筑教育思想發展歷程的縮影。
☆ 一部里程碑式的建筑設計理論文集。
南大建筑教育論稿 內容簡介
過去二十年,中國建筑學高等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創辦于2000年的南大建筑是新世紀中國建筑教育的核心引擎之一。南大建筑不僅全面改革了建筑設計的課程教學,同時也針對中國建筑教育的問題和機遇提供了大量原創性的思考,引領了中國建筑教育改革的思想討論與方法實驗。本書收錄了南大建筑學人在過去二十年中發表的一批產生重要影響力的教學文章,例如《重新思考中國的建筑教育》(2004)、《回歸建筑本源:反思中國的建筑教育》(2009)、《過渡與轉換——對轉型期建筑教育知識體系的思考》(2015)等。
南大建筑教育論稿 目錄
目錄
一、理念 001
新要求·新導向·新希望——'99全國高校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
暨第二屆系主任會議綜述(2000) 鮑家聲 003
新征途·新挑戰·新探索——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成立(2001) 鮑家聲 007
回歸建筑本源:反思中國的建筑教育(2009) 丁沃沃 013
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高層次人才(2007) 鮑家聲 029
“立面”的誤會(2007) 趙辰 035
新體系的必要——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教學、研究的構想(2002) 趙辰 047
求實與創新——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的教學探索(2004) 丁沃沃 053
關于建構教學的思考與嘗試(2005) 馮金龍/ 趙辰 061
過渡與轉換——對轉型期建筑教育知識體系的思考(2015) 丁沃沃 073
過渡、轉換與建構(2017) 丁沃沃 081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淺議20世紀20年代賓大對中國建筑學術之影響(2018) 趙辰 093
建筑學的知識型與五種范式概要(2019) 周凌 107
“設計研究”在建筑教育中的興起及其當代因應(2017) 魯安東 119
《建筑文化研究》(第1輯)卷首語(2009) 胡恒 129
關于“土木/營造”之“現代性”的思考(2012) 趙辰 133
形式分析的譜系與類型——建筑分析的三種方法(2008) 周凌 145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建筑技術教育思考(2019) 吳蔚 157
二、體系 163
規范性目標下的特色教學體系
——南京大學建筑設計與理論研究生教育(2007) 丁沃沃 165
南京大學建筑學教育的基本框架和課程體系概述(2015) 周凌 / 丁沃沃 171
“蘇黎世模型”
——瑞士ETH-Z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的思路與方法(2000) 吉國華 185
建筑設計教學中的木構建造實驗(2005) 馮金龍 / 趙辰 / 周凌 197
面向建造的數字化設計教學探索(2017) 吉國華 / 陳中高 205
設計的原則(2003) 張雷 215
基本空間的組織(2002) 張雷 219
關于南京大學建筑學本科二年級**學期
建筑史教學的思考與構想(2020) 王駿陽 227
南京大學外國建筑史教學經驗談(2012) 胡恒 231
通識教育背景下建筑系本科設計課程設置的探索(2012) 周凌 / 丁沃沃 237
引入建構的構造課教學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構造課教學淺釋(2015) 傅筱 243
城市更新視角下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探討(2015) 冷天 255
設計研究作為一種啟發式實踐
——與謝菲爾德大學聯合教學中的思考(2017) 竇平平 263
從“類型”到“問題”——南京大學建筑系本科三年級
“建筑設計”課程的組織思路(2012) 華曉寧 271
從指令型設計走向研究型設計——南京大學建筑系本科三年級下學期
“建筑設計”課程改革探索(2017) 華曉寧 277
技術與藝術,孰輕孰重?
——綠色建筑設計在建筑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6) 吳蔚 285
“建筑環境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探索(2014) 郜志 293
三、方法 299
對中國建筑歷史教學體系的新探索(2020) 史文娟 / 趙辰 301
思尋互動,繪測相佐
——南京大學建筑系本科二年級暑期測繪教學(2013) 蕭紅顏 / 趙辰 307
重述《十二樓》——一門歷史理論課中的空間、敘事與設計(2019) 胡恒 311
以城市物質形態為基礎的本科城市設計理論
課程教學研究(2014) 胡友培 / 丁沃沃 325
建筑設計課的設計
——南京大學碩士生“基本設計”教學的一個案例(2008) 吉國華 333
材料的顯現——研究生設計教學中的材料訓練課(2008) 周凌 343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的建筑構造認知(2010) 冷天 / 丁沃沃 355
面向職業化的整合
——BIM虛擬建造設計教學框架探析(2019) 傅筱 / 萬軍杰 361
“擴散:空間營造的流動邏輯”課程介紹及作品四則(2015) 魯安東 375
空間包裹——折紙的藝術(2016) 唐蓮 / 丁沃沃 383
以地形表達為切入點的低年級設計教學(2015) 劉銓 391
照片拼貼法輔助設計構思和表現——劍橋大學—南京大學建筑
與城市合作研究中心2013年夏季工作坊(2013) 竇平平 397
與建筑設計課程同步的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CAAD)
基礎教學(2012) 童滋雨 / 劉銓 405
算法生成在建筑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以本科三年級幼兒園設計教學為例(2019) 童滋雨 / 周子琳 / 曹舒琪 413
綠色建筑設計教學的實踐和展望——以南京大學—美國雪城大學“虛擬
設計平臺(VDS)在綠色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為例(2013) 郜志 / 劉銓 421
計算機模擬輔助綠色建筑設計教學探討——以“虛擬設計平臺(VDS)
在綠色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為例(2016) 尤偉 / 郜志 431
鄉村語境下的建造教學——南京大學2018年第三屆
國際高校建造大賽參賽回顧與思考(2018) 劉銓 441
踏進鄉間的河
——2019年南京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營知行實踐(2019) 周凌 447
尾聲:時光存影 451
展開全部
南大建筑教育論稿 作者簡介
周凌,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導,兼任中國建筑學會民居建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筑學會鄉土建筑分會理事、中國建筑學會地區建筑專委會理事、江蘇省建筑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新建筑》雜志特邀編委。曾獲中國建筑學會“中國青年建筑師獎”“中國建筑設計獎(建筑創作)金獎”“教育部優秀勘察設計獎”“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獎”等國家、省部級一等獎20余項,在《建筑學報》《建筑師》《新建筑》等雜志上發表文章和作品60余篇次,出版專著5部。長期關注傳統文化視野下的城鄉環境可持續建構,在地區建筑設計與理論、傳統聚落與鄉村建設、建筑圖像與歷史空間復原等領域有系列實踐與探索。
丁沃沃,1982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獲學士學位,1984年獲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8—1989年赴瑞士聯邦蘇黎世高等工業大學建筑系留學,1994—1996年應邀赴該校建筑系任客座助理教授,并獲Nachdiplom學位,之后攻讀該校建筑系博士,2001年獲博士學位。1998年任東南大學建筑系教授,2000年任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教授、副所長、博士生導師。2006—2010年任南京大學建筑學院院長,2011—2017年底任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2011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首批“江蘇省建筑設計大師”稱號。現任國際城市形態學會(ISUF)理事、中國城市科學會中國名城委員會城市設計學部主任委員、中國建筑學會理事等。擔任RegionalHolcimAwards亞太地區評審(2008)和評審團主席(2011)、UrbanMorphology雜志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