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音樂教育的多維視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755463
- 條形碼:9787531755463 ; 978-7-5317-554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音樂教育的多維視角 內容簡介
《音樂教育的多維視角》是一本基于多維視角研究音樂教育的專著。 《音樂教育的多維視角》在闡述音樂教育的定義、性質、原則、內容、目標等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音樂教育的定位與意義,并詳細介紹了中外音樂教育的發展歷史。同時,該書還對我國的音樂教育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當前我國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并從多元化視角、生態學視角及互聯網思維視角提出了相應的策略,旨在為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音樂教育的多維視角 目錄
**節 音樂教育概述
第二節 音樂教育學科的定位與意義
第三節 音樂教育的相關理論基礎
第二章 中外音樂教育的發展歷史研究
**節 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歷史
第二節 外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歷史
第三章 音樂教學原則與方法
**節 音樂教學的主要原則
第二節 音樂教學的主要領域
第三節 音樂教學的主要方法
第四章 音樂教學活動設計
**節 教學活動設計
第二節 課外音樂教學活動設計
第五章 我國音樂教育現狀及創新研究
**節 我國音樂教育現狀分析
第二節 我國音樂教育創新的路徑
第三節 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實施價值
第六章 多元化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節 多元化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
第二節 多元化音樂教育模式創新
第三節 多元化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路徑
第七章 生態學視角下的音樂教育研究
**節 生態式音樂教育概述
第二節 學校音樂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
第三節 音樂生態課堂的構建
第八章 互聯網思維視角下的音樂教育研究
**節 互聯網思維與音樂教育的關系
第二節 互聯網思維視角下音樂教育模式的轉型
第三節 互聯網思維視角下音樂教育的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音樂教育的多維視角 節選
《音樂教育的多維視角》: (一)立意的原則 我國古代文藝創作歷來強調立意,如宋代的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提出詩人應“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說明作詩不能局限于語言本身,而必須含有言外之意,這與我國古代強調音樂表演要有“弦外之音”如出一轍。宋代范開在《稼軒詞序》中說“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同樣突出了立意的重要性。明代的方孝孺在《談詩》中也指出“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詞”。作畫也強調立意,鄭板橋題畫《竹》所說的名言“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充分說明作畫首先需要立意;他還說作畫之前應已有“成竹在胸”,然后方得落筆,寫“胸中之竹”。這些經驗和心得都寓有深刻的道理,值得音樂教育者深思。 立意的原則可歸納如下。 1.人類學的本能原則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音樂和舞蹈是人類本能的藝術。原始人反而能歌善舞,這足以證明音樂和舞蹈是人類本性和本能的自然流露、發揮,并不是有意識教育的結果,而是自然傳承與人類天性。所以人只要具有人類的本能和情感,就必然擁有樂感(節奏感)。而樂感主要體現于三個方面:喜愛音樂的本性、接受音樂的本能、學習音樂的可能。奧爾夫和柯達伊都說過,沒有樂感的孩子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音樂學習的關鍵首先在于人們是否得到了恰當、足夠的培養和發展。因此,音樂教育和教學的**條原則應當是人人需要并且應該接受音樂的教育和教化。這是一切音樂教育和教學的基本前提,也是一切音樂工作者必須切實認識、確信并貫徹的原則。在音樂教育中貫徹人本教育的原則尤為重要。 2.德學和美學統一的原則 德學和美學統一的原則也是倫理和審美并存的原則。早在兩三千年前,在一些古代文明國家就已有過人類*早的音樂教育的盛期,如中國的周朝和古希臘的“古典時期”,并在同時或此后不久出現了杰出的思想家、音樂教育家,如前者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后者的代表人物柏拉圖等。這些文明古國的音樂教育*為突出的成就就在于認識并強調了音樂教育的道德精神和力量。中國周朝掌管音樂的大司樂所進行的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首先就是“樂德”,然后才是“樂語”和“樂舞”。正如后來的《樂記》所說:“樂者,德之華也。”柏拉圖也同樣創立了“繆斯的教化”,即“樂教”這一光輝的思想,并得出精辟的結論:整個教育基于音樂。他把理想的國家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并把整個教育建立在音樂教育的基礎上,因為他認識到音樂對于人,尤其是青年人,有道德教化的功能,用古希臘人的話來說即有“心靈凈化”的作用。 古希臘的音樂倫理學和中國“禮樂”制度的“樂德”說奠定了音樂的德學。盡管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可以看出古代的音樂德學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它的深刻性和重要性卻是至今甚至永遠也不可被抹殺的,并且其對后世的音樂教育仍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對中國來說,音樂德學是中國音樂和音樂教育的優良傳統,不應該放棄;對西方來說,音樂德學也是西方音樂和音樂教育思想、精神的源泉之一。對德國影響*為深遠的20世紀20年代在普魯士進行的克斯滕貝格音樂教育改革,以及21世紀在世界范圍內流傳*廣的奧爾夫音樂教育法,都直接繼承并發揚了這一思想精神。 在古希臘,時隔約20年,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就繼承并發展了柏拉圖的音樂德學,并且進一步認識到音樂同樣也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和娛樂作用。從此,尤其是經過了文藝復興,約四百年的發展使人們對音樂審美和娛樂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和體系化,這是人類認識史和音樂發展史的巨大進步,也是使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得以創立和發展的前提。可是,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尤其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后的西方,對音樂的思考、認識和實踐常常會走向另一個全面和極端的危險方向,即從根本上遺忘或否定了音樂德學的存在,很少提及音樂的德學問題。隨著社會的變遷,科技空前發達、物質生產空前提高、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音樂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回顧過去所提倡的音樂德學,重新肯定并發揚這一思想精神,并使之與幾千年以來形成并不斷發展的音樂美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作為音樂教育的指路明燈。這恐怕是當今音樂教育改革首要的前提。 3.自然真實的原則 離開了自然和真實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音樂,這是音樂藝術*重要的原則。因為音樂就其本源來說正是人類情緒*本能、*直接的流露,音樂表演如果脫離了這種原本和自然的流露,就有可能變得做作,從而失去根據和價值。可是在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單憑自然流露來產生和再現音樂,經常得靠做、靠學。如何盡可能在做和學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發自內心,正是教學和學習需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達到自然、真實的狀態。 4.感性和理性結合的原則 感性和理性結合的原則往往也能夠證實藝術和科學并重的原則。音樂是一門藝術,藝術離不開感性。但音樂也是一門具有科學性的學科,沒有理性的參與,人們就不可能徹底把握它、認識它。尤其是音樂教育和教學,既不能脫離感性,也不能否定理性。從感性上體驗和從理性上認識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能把握音樂的本質和真諦。正如人必須將左腦的理性功能和右腦的感性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可能充分發揮人腦的作用一樣,二者不是用加法加在一起,而是用乘法結合在一起的。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發展,往往在不同時期反復地、幾乎輪流地從感性或理性上沿深化的螺旋形發展,往往在一定時期偏重于強調當時社會特別缺乏的一面,如18世紀西方對理性的強調。因過于強調一面而走向極端的錯誤,不僅是歷史的教訓,也是現實中一再重演的悲劇。 ……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