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于道泉評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27629
- 條形碼:9787569527629 ; 978-7-5695-276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于道泉評傳 本書特色
于道泉集文學、史學、考據學、目錄學、語言學、藏學、翻譯學、佛學、辭書學、教育學等研究于一身,是中國現代藏學研究主要開拓者之一。無論是從中國現代學術史還是中國藏學史的角度,對于道泉進行評述立傳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于道泉評傳 內容簡介
于道泉是中國現代著名藏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本書基于文獻資料和訪談筆錄,注重于道泉生平的系統考述,證實他為構筑中國藏學而奮斗的歷程。書稿分上下兩篇共八章內容,上篇,生平考述。下篇,中國現代學術的貢獻。
于道泉評傳 目錄
**節 少年時代
第二節 青年時代
第二章 北京求學十年
**節 濟南際遇泰戈爾
第二節 北京大學獲新生
一、師從鋼和泰
二、進步新青年
第三節 北京北海圖書館
第四節 國立中央研究院
第三章 歐陸留學十五年
**節 法國(1934—1935)
第二節 德國(1936—1937)
第三節 英國(1938—1949)
第四章 教書育人四十三年
**節 北京大學(1949一1951)
第二節 中央民族學院(1951—1992)
第五章 中國現代藏學之夢
**節 北京孕夢
第二節 歐洲尋夢
第三節 新中國筑夢
一、組建中國藏學機構
二、培養藏學人才
第六章 與國內夕卜學術界的交往
**節 默默的奉獻者和良師益友
一、默默的奉獻者
二、良師益友
第二節 與國內學術界的交往
一、于道泉與陳寅恪
二、于道泉與傅斯年
三、于道泉與趙元任
四、于道泉與許地山
第三節 與國外學術界的交往
一、于道泉與雅克·巴科
二、于道泉與拉露
三、于道泉與西門·華德
第七章 中國藏學研究及佛學研究
**節 中國藏學研究
一、中國藏學的涵義
二、中國藏學研究與貢獻的評述
第二節 佛學研究
一、縱向研究
二、橫向研究
三、移離佛學的原因
第八章 語言學及翻譯研究
**節 語言學研究
一、語言學研究分期評述
二、語言學研究實踐評析
三、語言觀
第二節 翻譯研究
一、翻譯研究分期評述
二、翻譯研究實踐評析
三、翻譯觀
參考文獻
于道泉評傳 節選
**節 少年時代 1901年10月28日,于道泉誕生在山東省青州府臨淄縣齊都鎮葛家莊(今屬山東省淄博市臨甾區)。臨淄是齊魯故地,它既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又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這里還誕生了諸多文化巨人,如孔丘、孟軻、墨翟、荀卿、管仲、晏嬰、孫臏、魯班、扁鵲,等等。這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建筑家、醫學家皆匯聚于此,成長于此,造就了那個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禮儀之邦。葛家莊前臨淄河,背靠魯山,風景秀麗,民風淳樸。這樣美麗的地域環境,孕育了如此燦爛輝煌的文化,哺育著這里勤勞智慧的人民。而于氏又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書香之家,毋庸置疑,于道泉后來的成就與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于道泉的祖父是一位思想開放,并且深受齊魯傳統文化影響的開明人士,十分重視后輩的教育問題,即使家道變遷,世道滄桑,也希望后輩子女通過讀書樹立正氣,丕振家聲。這位老人深知“欲昌和順須為善,要振家聲在讀書;積錢積谷不如積德,買田買地不如買書。”“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儀疏。”等傳統文化之道。因而,供后輩子女求學,對教育的投資從不吝嗇。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營造了良好家風,既為后輩的學習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優越的家庭學習環境,又做足了他們求學的后勤保障。有趣的是,老人不僅資助其后輩學習,并且與之同學習共進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認識。 于道泉的父親于明信先生(1882—1948),字丹紱,是著名教育家,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之一。這里抄錄有關于明信的一段記載: 于明信(1882—1948),18歲舉生員補廩生。1910年,山東大學堂師范館(優級師范前生)史地科畢業后,進京復試授師范科舉人。回山東省受聘任為省立青州初級師范校長。……與同盟會員蔣洗凡等人一起創辦濟南私立正誼中學……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1916年,回國后在山東**師范任校長,后和友人創辦“尚學會”,……先后任教濟南齊魯中學和曲阜師范……1948年病故,享年六十有六。 從以上資料可知,于道泉的父親不僅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和山東省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而且是一位資深的社會活動家。他一身正氣,一生以品學立世,家教嚴謹。于道泉的成長深受父親求學報國的影響,這為于道泉以后從事教育事業報效祖國奠定了基礎。 于道泉的母親張太夫人(1880—1962)是臨淄北丘莊人氏,1880年4月2日出生于張氏門第,張氏之家是臨淄一帶頗有名氣的書香之家。張太夫人聰明文雅,知書達理,毓秀淑嫻。于張兩姓聯姻,算得上門當戶對,才子配佳人,至今在臨淄地區流傳為佳話。他們一生共育有六個子女,于道泉為長子,長女于式玉,二女兒于式金,次子于道源,三女兒于式谷(若木,又名陸華),四女兒于式坤(又名陸琳)。有這樣一位嚴厲而不斷追求進步的父親和一位慈祥而仁愛的母親,于道泉兄弟姐妹皆學有所成,為推進中國的社會進步和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祖父遺留下來良好的家風,讓于道泉從小在家里就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熏陶。特別是在隨其父學習國學及日本語言文化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深。于道泉九歲時,其父進北京城考試后,被清政府授予師范科舉人,轉任青州初級師范校長。于道泉也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上高小學習,不僅拓展知識,開闊眼界,而且結交了很多少年朋友。關于于道泉曾在高小學習生活的情況,可以1953年1月10日蔣日庚先生從濟南南關山水溝青云里七號發來的明信片內容為佐證。明信片內容如下: 道泉學兄: 今有明代名人史可法墨跡一件,想賣兩袋面粉錢,北京圖書館是否購此文物?你可否順便問一問,回一信,兄千萬費神!四十年前的小同學蔣曰庚敬禮、拜托,恭候回信。 于道泉對蔣日庚來信回信的殘稿內容如下: 曰庚學兄: 去年帶領一批在中央民族學院學過藏語的同學到西康實習,在康藏約住半年。回京后,接到從圖書館轉來的大札,得悉吾兄近來生活尚不甚寬裕。今用保險寄上十萬元,祈查收。自日帝在遠東發動戰爭以來,吾兄(下殘)蔣曰庚收到錢后,回復: 道泉學兄: 十萬元收到了。在可能范圍內忘不了還賬。四十年前的小同學,還對弟有深刻印象,實在是一般人中難能可貴的呢! 祝你身體康健! 學弟蔣日庚敬禮,2月15日(弟今年五十七歲) 從以上三封遺札的時間和內容推算,信上所言四十年前即1913年,正是中華民國政府上臺執政之初,推行民國教育新理念,把原來清末教育改革所屬的高小學堂或私塾館改為高小學校,在臨淄地區普通小學全面執行民國政府1912年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即初等教育7年,其中初級4年,高級3年。1913年是民國政府新學制的第二年,于道泉剛好12歲,是上高小的年齡,蔣曰庚比于道泉大四五歲而自稱學弟,不過是謙稱而已。雖然這只是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件,
于道泉評傳 作者簡介
白林海,1972年生,水族,貴州三都人,法學博士,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族學、人類學、跨語言文化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