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語言理論——語言的描述功能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5481
- 條形碼:9787100205481 ; 978-7-100-20548-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語言理論——語言的描述功能 內容簡介
《語言理論——語言的描述功能》(1934)是卡爾?比勒的代表作。該著將語言學、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緊密結合,對笛卡爾、保羅、索緒爾、胡塞爾等語言理論批判揚棄,運用比較心理學方法,系統闡述人類語言的指示場和指示詞以及象征場和象征詞的本質和特點,深刻揭示人類語言研究的原理,提出以“語言工具模式”(Organon-Modell)為核心的語言學科學體系。
語言理論——語言的描述功能 目錄
**章 導論:語言理論的歷史與現狀
1.1 歷史文獻綜述
1.2 保羅之《語言史原理》以及笛卡爾、自然科學、歷史學
1.3 索緒爾之《普通語言學教程》以及19世紀物質論
1.4 胡塞爾之《邏輯研究》
第二章 語言研究的原理
2.1 原理的思想及提綱
2.1.1 觀察與研究思路
2.1.2 理解的三重性
2.1.3 語言研究的基本對象和語言學家的概念體系
2.1.4 語言研究的原理
2.1.5 四條原理
2.2 語言的工具模式(A)
2.2.1 言語事件的表現形式
2.2.2 物理因果觀的缺陷
2.2.3 新模式:語言現象意義功能的三重性
2.2.4 表達、感召與描述:論語言的三本書
2.3 語言的符號屬性(B)
2.3.1 語言的結構模式
2.3.2 “符號”的詞源
2.3.3 符號概念的語言分析,比較心理學,普遍模式
2.3.4 一物代替一物:二重確定
2.3.5 抽象相關性原理
2.3.6 抽象問題
2.3.7 偷換概念的兩種形式
2.4 言語行為和言語產品;語言行為和語言產品(C)
2.4.1 四場理論
2.4.2 言語行為和言語產品:語用學
2.4.3 語言工藝品:言語行為理論
2.4.4 語言產品,語言結構
2.4.5 言語行為論:施坦塔爾和胡塞爾
2.5 詞匯和句子:語言的S-F體系(D)
2.5.1 語言的概念特征
2.5.2 單級交際系統
2.5.3 語言的二級系統
2.5.4 場域系統的能產性
2.5.5 邏輯學與語言學
……
第三章 語言的指示場與指示詞
第四章 語言的象征場和稱謂詞
第五章 人類話語的構成:元素與組合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參考文獻
語言理論——語言的描述功能 節選
《語言理論:語言的描述功能》: 3.4.2 視覺指示和虛擬指示心理學 為了從心理學方面充分回答虛擬指示的問題,有必要擴大視野。如果一個人向另一個人指示什么,那么,引導者與被引導者雙方必須擁有充分一致的參照系,即在指示對象所處的秩序之中的定向。簡單地講,就是城市的導游和博物館的講解員,那里是他們指示和定位的參照。那么,被引導者就是聽者嗎?可以證明,在語言指示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下,他在指示所發生的秩序中也必然以一定的積極行為和一定的定向度參與其中。如果對象就存在于共同感知場之中,只需通過“這里”和“那里”,以及“我”和“你”之類的詞語就可以指稱眼睛和耳朵所能觸及的外在對象,那么,對于交際雙方在該場中共同定向的問題其實無需深入細致的分析,因為以我們正常的理解力完全能夠充分把握給定的條件,能夠理解接收者是怎樣以及為什么能夠找到發送者所指的對象。對他們可供支配的自然(前語言的)輔助性手段,我們已經進行了力所能及的說明和分析,這里無需再做補充! ∪绻v述者要將聽者引入一個不在場的記憶世界,甚或引入一個建設性構想的世界,而且使用同樣的指示詞,來讓聽者通過視覺和聽覺(當然還有觸覺、嗅覺和味覺)感知場中的存在,這時,情形立即大變,感知不再依賴于外在的眼睛、耳朵等,而是使用日常語言中以及心理學常說的“內在的”或“精神的”眼睛和耳朵。這時的情形一定不同,因為,那些對于視覺指示不可或缺的前語言輔助性指示手段在虛擬指示中消失了。在虛擬場景中,被引導者不能用眼睛追蹤說者伸開的手臂和食指來發現“那里”某個特定的東西,他不能利用聲音響度的空間來源質量來確定說者說出“這里”時所處的位置,同樣,在書面語言里,他也不能聽到不在場的說者說出“我”時的聲音特征。然而,即使針對生動形象的敘述中不在場的物體和不在場的敘述者而言,這些及其他指示詞同樣也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我們打開任意一本旅游指南或小說,在**頁就能大致確定所言的對象。不過,要達到科學的理解,還必須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心理學思考。 心理學的核心問題是,這樣的虛擬引導和被引導何以成為可能。如科學中通行的那樣,研究者要獲得遙遠的目標,本質上首先要徹底回歸到他主觀所非常熟悉的東西,即回歸到對在場對象的指示。這里,他必須對情況重新審視,才能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此前,我們簡單地將一個共同的感知場作為一種秩序,其中囊括了一切:指示對象、指示信號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交往雙方在其中和諧理性地展開行為。該行為并非心理學門外漢所想的那樣和諧默契、天衣無縫。不過,關于事實對于認識論終極問題的挑戰性,我們這里不做深究,僅滿足于對感知場中會話雙方A和B的定向問題進行簡單的描寫。 ……
語言理論——語言的描述功能 作者簡介
卡爾·比勒(Karl Buhler,1879-1963),語言心理學家,語言哲學家,德國思維心理學維爾茨堡學派的領袖,格式塔心理學的重要代表,被認為是20世紀與索緒爾、雅各布森和喬姆斯基齊名的理論語言學家。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