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中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路徑探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7464
- 條形碼:9787522707464 ; 978-7-5227-074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路徑探尋 內容簡介
生活垃圾作為現代化的負資產,國外的治理路徑無不充滿了迂回曲折,蓋因沒有處理好全體社會成員的參與問題。《中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路徑探尋》認為,在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下,鄉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無序化,是村民以自己的環境行為加固了本已失衡的環境權益結構。如若期望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治理,就需要建構學習型村落,支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環保實踐。因為,自己的生活認知才是自我變革的起點,當足夠多的個體對此前尚可容忍的問題采取對策時,良性的社會變遷才會應運而生。
中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路徑探尋 目錄
一 研究背景
二 問題的所在
三 研究框架
**部分 垃圾問題的現代性困境與國外治理經驗
第二章 現代文明中的垃圾問題
一 環境問題的現代性批判
二 全球化體系中的環境問題
三 全球化進程中垃圾的轉移
四 現代文明的兩難困境與突破路徑
第三章 美歐高度消費社會的垃圾問題與治理路徑
一 美國垃圾治理的實踐
二 歐盟的塑料垃圾治理戰略
三 德國垃圾治理路徑的探索
四 小結——塑造下一個時代競爭力的路徑
第四章 日本從“垃圾戰爭”到資源循環型社會的構建路徑
一 垃圾紛爭的社會史
二 資源循環型社會構建的頂層設計
三 東京循環型區域的構建規劃
四 上勝町的“零垃圾運動”——垃圾治理的終點
五 小結——日本垃圾治理路徑的啟示
第二部分 中國農村垃圾問題的實然與公共治理路徑的探尋
第五章 中國生活垃圾問題的現狀與對策
——基于城鄉政策性區隔的比較探討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城鄉垃圾問題的現狀
三 垃圾治理政策中城鄉區隔的表征
四 垃圾治理政策效力的局限性
五 城鄉垃圾治理政策的比較探討
第六章 社會變遷視角下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的生成
一 問題的提出與分析視角
二 村落社會的變遷與垃圾治理的困境
三 環境巨變中村民的認知與行為的斷裂
四 小結——村落現代化的風險
第七章 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的多重結構
——基于環境社會學兩大范式的解析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理論視角
三 范式一——垃圾問題與村民生活的交互
四 范式二——垃圾問題背景下村落共同體的碎片化
五 村民生活世界中垃圾問題的社會性特質
第八章 農村生活垃圾問題存續的合理化困境
——社會結構與常人方法的互構機制
第九章 學習型村落的建構路徑
——基于農民環境學習現狀的考察
第十章 中國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的公共治理路徑
參考文獻
附錄 農村垃圾田野調查圖片
后記
中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路徑探尋 節選
長久以來,由于中國農村終身教育的滯后,導致在面對叢生的問題前很難看到村民的主體性。因為在成為國家權力的依附后,村民成為政策指令的被動接受者,當他們的境遇與這些政策指令出現齟齬時,又有了對精英、新鄉賢等卡里斯瑪型人物出現的期待感。當問題的嚴重性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或是對自己生活世界的惡化,如對垃圾問題的積重難返漠不關心,或是以破壞性的暴力對抗,乃至形成群體事件來應對。行政體系所下達的政策指令,往往也通過所謂學習或教育進行滲透,但這只是凸顯了縱向的權力關系,而從調研來看,面對現實問題時,村民主體間橫向互動的公共領域已喪失建構的根基。因此,近年來大舉推進的鄉村振興,發展經濟與市場化導向只能是其中的一環,而不應該成為壓到其他層面——生態、文化、教育乃至公共領域建構的存在。如果僅以致富的經濟理性來驅動村民的鄉村振興,抑或是將鄉村振興等同于經濟利益的提高,那么其邏輯也暗含了對離土離農進入其他產業領域的正當化,因為職業轉變或移居城市來提高收入水平往往要比農業生產本身更快。 因此,當提及鄉村振興時,我們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振興什么、如何振興、由誰來振興的問題。毋庸置疑,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必然遠遠超出經濟效益的范疇,而其目的與手段都離不開主體的人,即促動地域社會活力的村民。那么,村民如何獲得主體性?我們難以想象一個隨時準備一有條件就離開村落的村民會對鄉村振興發揮主體性的作用。那么,主體性的獲得,如同環境素養一樣,是后天習得的第二天性。只有認識地域、理解地域乃至解決地域所面臨的課題,甚至參與村規民約制定過程才能獲得主體性,這無一不需要教育力量的介入。因此,村民的終身教育作為培育村民主體性的路徑,也是提升地域活力、振興鄉村的突破口。但在片面的發展主義迷思下,引資設廠的農村工業化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手段。這也導致了村落文化及教育設施的極度匱乏、基層干部對村民學習需求理解的不足,以及村民主體性遭到忽視的現狀。現實中,調研地村民的娛樂休閑也因此出現了出奇的一致性,打牌、打麻將、跳秧歌成為幾乎所有農民農閑時間的消遣方式。因此,本章在論及學習型村落的建構中必需域外的力量——專家學者、NGO等的介入,因為,一個已固化的村落文化子系統必然需要與其他子系統的交叉融匯,才能孕育出新的活力。 米爾斯曾在《社會學的想象力》(2016)中指出,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并不在于要改變個體的自身處境與性格特點,而是在于要改變與個體相連的社會制度和角色。那么,該如何改變?本章將問題解決的落腳點放在了通過終身教育來促動村民環境素養的提升。這里所指的教育并非僅僅是端坐在課堂中習得聽說讀寫的技能,而是作為村莊主人的意識覺醒,即主體性的獲得。因為教育的*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或理論,而是將人的創造力量引導出來,喚醒他們的生命感和價值感。以此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才能稱之為主體性的教育。正如以成人教育家而聞名于世的弗萊雷(Freire,2020)的批判教育學理論揭示出,教育的作用是喚起被統治者的意識覺醒,使其認識到自己在創造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防止被物化而淪為沒有思想的客觀事物的一部分。農村社會中基層官員與村民、專家與村民、男性與女性,前者對后者的統治地位,均需在學習型村落的建構中加以修正,才能建構起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只有如此,他們也才能認識到人類自身與生態環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城市與鄉村、正規教育與終身教育,也同樣所蘊含著中心與邊緣的結構位置,即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而面對周遭環境問題惡化的漠視與放任,實際上也是教育(學習)的缺失下精神世界的單一化與荒蕪。因此,鄉村振興需要在一個教育及文化意涵的框架內加以思考,以促動普通村民成為村莊主人以提升地域活力。而無論是從村民的學習權這一基本人權出發,還是從遏制農藥化肥的無序投放與垃圾生活等環境問題的角度出發,都無法繞過學習型村落的建構。與政府的紀律性教育和片面的發展主義迷思相對的是,多元主體互動的規則性教育(習得)與發展意涵的多元性,在環境治理中該如何運用教育手段來推進鄉土社會的再造等課題,將在下一章農村垃圾問題的公共治理中進行探討。
中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路徑探尋 作者簡介
李全鵬,1975年生,吉林省人。2010年于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2011-2014年任職于日本名古屋大學環境學研究科,研究員;2014年至今任職于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社會學、教育社會學、全球社會學,在中日兩國發表了十余篇相關領域的論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推拿